韧性城市是解决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才是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是解决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才是韧性城市)溯源“韧性”的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规划视角。由此,“韧性城市”应运而生,并在全球掀起了韧性城市规划和实践的新浪潮。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也不断增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和人为灾害面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而这正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提升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和引导性逐渐成为当前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什么是韧性城市?
What is Resilient City?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定义;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也不断增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和人为灾害面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而这正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提升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和引导性逐渐成为当前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问题
“韧性”的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规划视角。由此,“韧性城市”应运而生,并在全球掀起了韧性城市规划和实践的新浪潮。
溯源
“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恢复到原始状态”。
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首次将韧性的思想应用到系统生态学,随后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介入研究。国外弹性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弹性、工程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等领域。当前学界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分别为能力恢复说、扰动说、系统说和适应能力说。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韧性”概念;
2012年,联合国减灾署启动亚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网络;
2013年,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中国黄石、德阳、海盐、义乌四座城市成功入选,一跃与巴黎、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同处一个“朋友圈”;
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居Ⅲ)将倡导“城市的生态与韧性”作为新城市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2021年,“韧性城市”,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系五中全会首提。《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多样性(Diversity):有许多功能不同的部件,在危机之下带来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系统抵御多种威胁的能力;
冗余性(Redundancy):具有相同功能的可替换要素,通过多重备份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
鲁棒性(Robustness):亦称稳健性,系统抵抗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恢复力(Recovery):具有可逆性和还原性,受到冲击后仍能回到系统原有的结构或功能;
适应性(Adaptation):系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节自身的形态、结构或功能,以便于环境相适合,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
学习转化能力(Abilityto learn and translate):从经历中吸取教训并转化创新的能力。
韧性城市的八大策略
能源创新:利用余热、再利用和级联能源,减少能耗并激活公共空间。
关注城市水资源 :建设具有附加功能的淡水储存空间。
打造循环经济:收集并处理有机废物,食物生产与清洁能源。
建造方式创新:搭建建筑材料循环供应链,跨越时间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自然型城市 :将城市领入自然,激发健康的生活方式。
技术赋能公共基础设施:扩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场景。
数字型城市:重视技术与数字创新,确保信息高效且负责任的使用。
网络型城市:多中心发展,提高社区自给能力。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文字等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只作为引用,如原作者要求本公司停止使用该素材,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删除;本公司保留对本推广内容修改的权利,可能会不定期对宣传材料进行修改,敬请留意最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