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全文(上海城市规划2022年第3期预览)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全文(上海城市规划2022年第3期预览)摘要: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城市规划及设计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日常活动的视角梳理出人们日常生活虚实交织与空间使用时空转移的发展趋势,从空间形式的视角归纳出城市空间数实相生与日常需求智能响应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展望ICT影响下城市空间的变化:“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混合、共享、分时复用的方式提高低频/潮汐空间的使用效率;“以信息换能量”——互联网信息流替代部分出行和功能空间的同时也促进新的活动和空间需求的产生;“以物流换人流”——线上线下服务促进商品/服务流动方向的转变,对物流仓储与运输空间的需求增长。进一步讨论了城市组织要素功能和价值的重塑及以数字创新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的数据增强设计的应用潜力。张恩嘉 龙 瀛主题文章面向未来的数据增强设计:信息通信技术影响下的设计应对Data Augmented Design for the Future Urban Space: Design R
封面照片来源:龙瀛,彭晓凯,是然建筑摄影等
《上海城市规划》
2022年第3期
本期主题:数据增强设计新进展
主题文章
面向未来的数据增强设计:信息通信技术影响下的设计应对
Data Augmented Design for the Future Urban Space: Design Responses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张恩嘉 龙 瀛
摘要: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城市规划及设计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日常活动的视角梳理出人们日常生活虚实交织与空间使用时空转移的发展趋势,从空间形式的视角归纳出城市空间数实相生与日常需求智能响应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展望ICT影响下城市空间的变化:“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混合、共享、分时复用的方式提高低频/潮汐空间的使用效率;“以信息换能量”——互联网信息流替代部分出行和功能空间的同时也促进新的活动和空间需求的产生;“以物流换人流”——线上线下服务促进商品/服务流动方向的转变,对物流仓储与运输空间的需求增长。进一步讨论了城市组织要素功能和价值的重塑及以数字创新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的数据增强设计的应用潜力。
协频城市:时空数据增强设计中的频度协同
Synergised City: Frequency Synergy in Spatiotemporal Data-Augmented-Design
沈 尧
摘要:真实的城市瞬息变化,持续演进。得益于海量的跨模态高频时空感知数据的涌现,城市分析方法与干预手段持续“高频化”,与较为“低频”的传统规划理论形成互补,为城市的短期、长期干预分别提供了路径。“低频城市”与“高频城市”有机结合的复合态是未来城市的特点,进而提出一种新的规划设计视角——“协频城市”,其强调高低频协同的城市研究和干预方法,以城市时间频度为切入点,运用频度与空间规划的单元、尺度、粒度、距离等要素的紧密联系,提倡尊重时空数据的自然频度和尺度涌现机制,以及与城市议题干预需求对应的必要性,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协频和调频工具箱形成以地点为视角、时空规律发现为特点的时空数据增强的路径。提出以整合城市频度作为一种发现城市智能和探索新规划理论的重要手段,指出在城市研究和实践中运用“频度智能”对于规划智能化的积极意义。
人工演进的元城市系统:城市空间形态的一种智能生成
Meta Urban System of Artificial Evolution: A Kind of Intelligent Generation of Urban Morphology
杨 滔 罗维祯 林旭辉 邓成汝
摘要:为探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成如何更能反映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的本质,从理论上初步探讨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建构、多专业优化协同、多尺度网络建构等理念,探索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内在逻辑,提出自我优化迭代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算法演进模式。借鉴复杂系统和网络科学的理论成果,提出基于图网络的空间形态生成、运筹优化下的实体形态生成和参数化的系统生成的方法体系,建构包含空间与行为形态网络分析、用地功能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分析、三维形态生成、专业协同评估、人机互动调整等基本功能的系统。最后介绍该系统在深圳前海妈湾片区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深圳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工作营活动中的实践尝试,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价值动力的探索给予一定的启示。
面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规划支持系统设计
Design of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llocation
叶 澄 张姗琪 李民健 李智轩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现有规划编制实践主要依据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缺少定量化的手段和工具支撑设施的精准化布局决策。基于数据增强设计的理念,梳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提出基于布局优化模型和智能优化算法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思路,构建面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规划支持系统技术框架,以期推动设施布局规划技术创新,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决策科学化。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色彩系统建构和方法探索
——以北京王府井街区为例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Exploration of Urban Color System Based on CA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Wangfujing Block in Beijing
张梦宇 顾重泰 陈易辰 张晓东
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色彩被纳入城市设计的管控要素,成为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结合国内外色彩发展经验,总结当前城市色彩管控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从主体、特征和机制3方面剖析城市色彩系统内涵,提出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明确色彩系统与城市设计体系的适应关系,包括总体设计、街区控规、设计引导和实施评估4个阶段的运用方法,细化技术手段及运用场景。以北京王府井街区为例进行技术验证,通过不同尺度色彩识别形成街区更新治理的管控方案,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搭建公众参与机制,实现色彩感知与设计的结论运用,使得一向难以量化的城市色彩具备纳入规划指标体系并且长效监测的基础条件,为城市大数据支持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基于多源数据的建筑综合风险评估与更新优化策略
——以福州市仓山区为例
Building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 Case Study of Cangshan District Fuzhou
李苗裔 黄 俐 党安荣
摘要:评估建筑安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环节,既往的建筑预警评估体系存在准确性低、主观性强、测度尺度有限的问题。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为对象,应用PS-InSAR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建筑自身风险,划定高风险建筑集聚区;基于多源数据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多维度建筑风险评估,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量化分析路径。得出结论:PS-InSAR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所得到的建筑自身风险符合实际情况,其结果可进一步快速、科学测定高风险建筑集聚区;综合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结合实地调研,可分析不同风险区发展前景及更新次序,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更新优化策略。
基于多源数据的小学空间服务绩效评价方法及优化策略
——以武汉东西湖区为例
Evaluation Method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rimary School Spatial Service Performance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 Case Study of Dongxihu District Wuhan
牛 强 张永雄 吴宛娴 陈 伟 宁 玲 彭 阳
摘要:优化小学空间服务绩效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尝试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构建一个推广性强、科学合理的小学空间服务绩效评价方法,并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例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确定以步行友好作为评价原则。其次,通过社会调查确定步行可达性与步行安全性两个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再次,通过多源大数据,从小学服务的每个个体的出行感受出发,以学区为单位对小学空间服务绩效进行精细化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东西湖区部分小学存在学区面积过大、学校布点不合理、道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新增学校、调整学校布点、调整学区、优化步行路网、增加过街设施等优化策略,并选取3个典型小学进行具体的优化方案分析。通过对数据增强设计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小学布局、学区设置及道路和用地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实践
新时期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思考与探索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n Urban Cultural Space Sector Plan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邴燕萍
摘要:在上海“人文之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背景下,城市文化专项规划亟需在编制思路和编制方法上进行转变。城市文化承载空间由文化设施向文化空间转变,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应聚焦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进行文化空间的界定。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专项规划的定位,形成对上海浦东新区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在宏观层面文化空间格局应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契合,中观层面应聚焦文化集聚区明晰特色定位、提升文化密度,微观层面应强化分类引导与品质提升,以发挥“文以载城、文以化人”的作用。
城市详细规划中地理学方法的应用途径
——以站域空间研究为例
Application Ways of Geography Methods in Urban Detailed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Research on Station Field
张晨阳 钱巧云 江宇凡 戴一正
摘要:长期以来地理学中的多种理论、思路和方法均在城乡规划学科中得到应用,但这些应用集中于城市总体规划领域。随着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并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分流,亟需梳理详细规划和地理学之间的关系,找到地理学方法在详细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地理学方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重构,才能在详细规划领域发挥作用。以站域空间为例,介绍站域空间详细规划中的高铁圈层理论和节点场所理论,分析两种理论与地理学的关系,并通过地理学中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和引力模型,分别对高铁圈层理论和节点场所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证明了地理学方法在详细规划中应用途径的可行性。
雨洪韧性导向的生态城市空间塑造
——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为例
Eco-city Space Shaping Guided by Flood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the Sino-French Wuha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City
杨正光 张旭超 董 芳
摘要:提升雨洪韧性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而雨洪韧性的作用主体与生态城市的空间要素有诸多角度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生态城市空间的塑造,并在不同尺度上综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洪排涝问题。基于雨洪韧性与生态城市的概念,探讨两者的交汇点和合力点,并通过梳理分析雨洪防治理念的演化历程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明确雨洪韧性导向的生态城市空间塑造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的作用途径,最后结合中法生态城案例,介绍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结构、组团肌理、多用途空间、建筑和场地塑造上的设计实践,为生态城市的空间塑造提供可供借鉴的跨学科交互式设计方法。
新城规划
海湾及沿海都市圈格局下的新城建设与发展模式
——渤海湾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比分析
New Tow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under the Pattern of Gulf and Coastal Metropolitan Ar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ohai Bay and the Core Area of Yangtze River Delta
曾 鹏 魏琛朋 蔡良娃
摘要:都市圈是区域城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而新城建设是大都市核心的扩散式重组,与都市圈功能重构和空间优化相伴而生。沿海地区及海湾都市圈具有开放的产业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极化扩散功能和发达的国际合作网络,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策源的核心区;适宜孕育多极的城镇网络体系,新城建设对都市圈格局优化的作用独特而显著。长三角核心区都市圈和环渤海湾都市圈是我国最重要的沿海及海湾都市圈,其中的上海与天津则是依托沿海及海湾都市圈生长发展的核心城市,但二者的圈域空间结构与新城建设模式又大相径庭。通过分析环渤海湾都市圈和长三角核心区都市圈,天津和上海市域城镇网络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布局和时序,研究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和发展要素流动机制,探索沿海及海湾都市圈“发展格局—空间格局”优化视角下新城建设与发展的模式。
基于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
——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Research on Child-friendly Space Provis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Songjiang New Town
黄 婧
摘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在“新城发力”的背景下,基于上海松江新城试点实践,分析目前在儿童成长空间友好型社区营建方面存在的不足,诸如实施目标和措施距离卓越全球城市的差距较大、城市规划管理缺少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引、儿童优先和儿童视角下的城市环境有待加强等问题。进而通过借鉴荷兰鹿特丹、日本流山市和我国深圳景龙社区等案例,对松江的儿童友好新城规划建设提出3个方面对策和建议:一是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针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增强规划引领作用,以法定规划落实儿童空间友好布局;三是以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指向,以“1 X”推进儿童友好空间项目建设。
城市研究
城市创新空间及其规划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Review on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Innovation Space and Its Planning Practice
唐 爽 张京祥
摘要: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动力,城市创新空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传统对于创新与空间关系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宏观区域层面,聚焦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的研究不足。近年来,随着创新活动越来越回归城区,城市尺度上创新空间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首先回溯创新与空间关系的理论演进,界定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内涵。其次通过文献梳理,从形式研究和原理研究两方面综述城市创新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空间营建、空间布局和空间供给3个维度总结当前城市创新空间规划实践的研究热点。最后,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及其规划实践的重点研究方向。
上海旧区改造中的里弄风貌保护附加图则创新探讨
A Discussion on the Supplementary Planning Code for Lilong Protection in Shanghai Old District Renovation
赵宝静 张 灏
摘要:在城市旧区改造不断提速的背景下,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加强风貌保护的角度出发,审视上海现行风貌保护规划体系,并聚焦于详细规划层面引导落地管控的风貌附加图则,反思其既有的局限性;进而针对上海中心旧区改造以里弄为重点的现实,对构成里弄风貌的建筑形制与街坊肌理的特征要素加以解析,提出从建筑保护延伸到肌理保护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从兼顾保护与发展、风貌控制要素的选取和指标设计、差异化弹性管控及3类肌理保护等角度,探讨控规风貌附加图则的创新思路。
技术理性与利益博弈:跨界地区协同规划思考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Interest Game: Exploration on Cross-border Regional Collaborative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刘 珺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后,城市群加速进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省际毗邻、超特大城市外围跨界地区是城市群功能性地域空间协调的重点地带。近年来,跨界地区已经出现基于地方事权平等协商的协同规划实践。以沪苏毗邻地区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苏皖毗邻地区江宁—博望一体化示范区、深港毗邻地区落马洲河套区域为例,通过梳理规划编制思路与协商过程,提出技术理性与利益博弈是未来跨界地区协同规划的核心。协同规划编制要考虑整体利益与公众利益,不同类型跨界地区的协同目标和协同重点有所差异。平等协商是所有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利益博弈达成共识。跨界地区协同规划可以通过专题专项或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联合编制的方式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完善跨区域共同编制、审查、实施的机制。
基于全国网络调研的防疫社区功能需求研究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 of COVID-19 Prevention Community Based on National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谭宇星 黄健美 孟丹诚 徐磊青
摘要:社区生活圈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在疫情等突发卫生事件暴发时,社区是维系民生防灾抗疫的主战场。通过调查居民在疫情期间的生活需求,为防疫社区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在2020年2月17日至2月18日,12 785位居民完成了网络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 222份。调查结果显示了居民对食品采购、消毒防疫、体育卫生、快递、社区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依此提出了5条对策用于改善社区在疫情期间的功能作用。防疫社区规划和完善需要公众的持续参与和社区功能的优化,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公共卫生项目来管理。
香港婴幼儿服务设施体系的构成特征及其规划启示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Enlightenments of Hong Kong Childcare Facility System
肖锐琴 林楚燕
摘要:婴幼儿服务设施是生育新政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婴幼儿服务需求的背后,是二胎生育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及基础教育设施发展模式和发展逻辑的变化。香港的婴幼儿服务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与体系,涵盖政府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的新措施。通过对香港婴幼儿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经验及构成特征的分析,总结香港婴幼儿服务设施的空间规划特点和发展建设模式。统一学前服务、实现幼保一体化,建立“政府 社区 市场”多类型的婴幼儿服务供给体系,开拓社区婴幼儿服务模式,这些建议都为内地科学规划和建设婴幼儿服务设施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城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影响分析
——基于重庆市江北区12个住区的实证
Analysis of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Walking in the Elderly: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12 Residential Areas in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王莹亮 肖 健 李 琪 倪 军 谭少华 彭慧蕴
摘要:适宜步行出行的城市建成环境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影响要素、作用路径及规划干预,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建成环境要素。以重庆市江北区12个住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GIS空间分析和现场勘测获取社会属性、步行行为和建成环境空间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路网连通性维度中路网密度、街区边长、交叉口密度3个因子,土地利用布局维度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公共交通场站密度2个因子,绿地及开敞空间维度中公园绿地用地面积比、绿色开敞空间密度2个因子是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路网连通性、土地利用布局、绿地及开敞空间3个维度的规划干预策略。
城市更新
德国框架性更新规划对上海城市更新的启示
Learn from Rahmenplan in German Urban Regeneration
李 锴 张 溱 金 山
摘要:上海已全面进入存量更新时代,不同地区城市更新的目标、方式各不相同,其中中心区城市更新综合程度较高,涉及拆除新建、功能置换与存量提升等多种方式,须对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区发展进行深度协调。德国在1970年代规划范式转型后,通过框架性更新规划等规划工具应对内城地区的存量更新需求,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有效推动城市发展。该规划工具和相应的规划范式,对于当前上海有待开展综合更新的中心区规划编制管理实施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深圳市社区微更新实施机制与路径探索
——“趣城·社区微更新(蛇口)计划”的经验与启示
Community Micro-renewal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Exploration in Shenzhen: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Fun City: Community Micro-renewal (Shekou)"
毛玮丰 胡淙涛 唐 倩
摘要:传统的城市更新以大拆大建为主,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社会活力。国内外各大城市先后开始从“更新”到“微更新”转变。近年来,深圳开展了一系列微更新、微改造的探索。微更新一般采用小规模、局部拆建的模式,形成大规模效应。“趣城•社区微更新”以“绣花”的方式,选取蛇口为试点,在社区层面对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小空间进行微更新、微改造,以小型城市设计竞赛的方式,推动全民参与。街道办作为实施主体保证资金来源和实施动力,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建立长期持续的实施机制、完善实施链条和路径、多渠道梳理拓展资金来源等实施建议。
乡村规划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顶层规划战略思考
Thinking on Top-level Planning Strategy of Shanghai Future Rural Comm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张 雁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建设向纵深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乡村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乡村建设应在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智慧、组织全面振兴上进行积极的探索。着眼于乡村高质量振兴和未来乡村社区共同体主线,初步探析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场景、规划体系和建设路径。上海创建未来乡村社区应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完善体系建设,形成系统性的创建框架和顶层设计;以场景、科技、服务、治理等创建手段,形成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村庄共同缔造与乡土化问题研究
——以黄冈市红安县七家畈村为例
Research on Village Co-creation and Loc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Qijiafan Village of Hong'an County Huanggang
陈 铭 郭 雯
摘要:从研究村庄共同缔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发现与村民个人利益和宗族文化观念相关联的村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成效易受差序格局的影响,表现出乡土化的负面特征。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分析共同缔造中的乡土化表现形式,结合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家畈村开展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村工作,提出基于乡土化特征的村庄规划与治理路径,采用以“内生激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策略、以“本土融合”为核心的空间整治策略,进而实现共同缔造扎根于村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