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建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特色高水平大学)
广东省创建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特色高水平大学)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和落地,展现了佛科院科研水平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和无限潜力。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佛科院获奖项目总数名列全省高校第八位,包括材料生产、生物医药、数据智能、海上风电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攻克了产业瓶颈,破解了技术难题。其中,“建筑陶瓷喷墨打印墨水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突破了生产高能耗高排放等多个难题,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铝型材生产关键工艺装备及智能优化技术与应用”则解决了铝型材生产企业长期以来成品率低、效率低等问题,已应用于多家企业,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超40.77亿元、实现利润3.33亿元。“升舱”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1000强,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同时承担国家级项目203项……佛科院走出了一条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发展的广东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在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实习。 资料图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资料图片
不久前,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下称“佛科院”)表现突出——7个项目上榜获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八位,多项成果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甚至落地应用,为佛山乃至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贡献了“佛科力量”。
数字背后是佛科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大突破,也是扎根佛山、争创一流的又一力证。自入选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以来,短短7年间,佛科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升舱”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1000强,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同时承担国家级项目203项……佛科院走出了一条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发展的广东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撰文:姚昱旸 邓小峰 尹志平
开创新局 走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新路径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佛科院获奖项目总数名列全省高校第八位,包括材料生产、生物医药、数据智能、海上风电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攻克了产业瓶颈,破解了技术难题。其中,“建筑陶瓷喷墨打印墨水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突破了生产高能耗高排放等多个难题,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铝型材生产关键工艺装备及智能优化技术与应用”则解决了铝型材生产企业长期以来成品率低、效率低等问题,已应用于多家企业,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超40.77亿元、实现利润3.33亿元。
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和落地,展现了佛科院科研水平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和无限潜力。
时间来到2015年的春天,广东高等教育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先后启动了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双高”建设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走过近一甲子的佛科院,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成功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大学发展,时不我待。经过7年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佛科院敢于壮士断腕、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创造了无数个“首次”和一次次大跨越——
根据《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年度报告(2020年度)》统计,在广东高校成果转化实效排名和成果转化科研实力排名中,佛科院分别位居全省高校第8名和第11名;近7年来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43项,转化金额超6549.8万元,成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注入强大动能;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0强,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畜牧学、光学工程学科入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30%和50%。
广东省教育厅对首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成效进行考核,专家组认为佛科院总体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水平理工科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路子。
改革发展,一路拾级而上。
2021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佛科院升格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以“冲一流”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的高峰学科。
“身份”变了,但蓝图没变,初心不改,坚持“冲一流”蓝图绘到底。“我们始终以党建促进高建、以高建带动全面,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聚焦更名大学、申请博士点、提升学科影响力‘三大工程’,持续探索广东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源源不断为佛山、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佛科院党委书记骆少明说。
舞动龙头 建强重点学科迸发澎湃动力
当亲眼看到我国首台氢能大巴在佛山三水正式投入使用时,佛科院特聘教授燕希强脸上难掩激动和喜悦。作为研发主力之一,他说,这是学校氢能团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当地绿色、低碳、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聚焦国家新能源新兴产业重大需求,氢能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为佛科院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其材料学学科成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ESI全球1%的培育学科,氢能材料与装备学科入列广东“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发挥重点学科龙头作用,佛科院近两年获得相关领域的长足发展: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建设10个省级科研平台,教师申请发明专利200余件,学生考研升学率超过10.5%。
事实上,佛科院用科研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众多“从0到1”的突破,离不开学校“以工为主”的学科基本架构。入选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以来,佛科院紧紧围绕广东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学科群,聚焦办学特色,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断增强,目前拥有2个省优势重点学科、4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建设是大学改革发展的“龙头”。学科这个“龙头”舞起来,大学才能强身健骨,实力倍增。近年来,佛科院在重大学科竞赛中佳绩连连,一跃成为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校创新高地。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佛科院斩获10项国奖。佛科院副校长曾新安说,在重点学科引领下,大学校园成为“双创”热土,目前已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项目30项、省级90项。
学生动力澎湃,佛科院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全链条的专业服务平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师生可获奖励比例最高达97%,激发了更多创新活力。落棋一子,满盘皆活,师生专利申请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统计,佛科院师生申请专利总数已达7500余件,授权专利数3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实现了从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到“把论文写在广东大地上”的跨越。
与城共荣 深耕区域土壤服务社会发展
“对于我们来说,既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做‘顶天’的科研,也要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做服务发展的‘立地’功夫,这是我们坚定的发展路径。”骆少明说。
为了更加紧密对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佛科院实施“高校 高端科研院所 龙头企业”的科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环佛科院创新圈”。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相向相融,相依相存:与海内外研究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13个高端研究院,建有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佛山);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星创天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获专利300项,培育了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是广东唯一获批建设的高校,在知识产权层面为其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支撑;主持的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广东省食品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等也先后获批,是大湾区重点行业攻关、智能化工业转型的重大利好……
资源的集中和循环流动,推动科研平台建设有增量更有质量。曾新安介绍,佛科院拥有5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厚植佛山产业需求,把高校科技创新优势高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及更多创新人才崭露头角。
在“新工科”背景下,佛科院近年来大力探索“双学院制”本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在二级学院和产业学院之间建立纽带,为佛山、广东精准输送人才。“正式工作后得心应手,这要归功于读书期间的研究经历和实操经验。”大四那年,沈漫鑫在佛山照明公司车间实习,毕业时已是一名助理工程师。在“双学院制”下,佛科院与佛山支柱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学校科研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也直接来自生产第一线。
从2016年首个产业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正式揭牌起,佛科院已与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合作建立了23个产业学院,形成上百家合作企业、横跨20多个行业的产学研“大组团”。
“在企业上课是实打实的实践,学得又快又好!”学生傅业影在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实习后说道。学生们在实际生产中加速成长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约25%毕业后留在实习企业,至今培养18万余名毕业生中,超70%成为佛山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研究生教育创立“高校 中心 示范点”运行模式,与省内外24所高校,152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博士,创新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应邀在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交流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开放协同发展,佛科院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创新型应用型大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城市发展和学生成长相依相融。
“立足新起点,佛科院将继续深耕区域土壤,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实现‘三大工程’,续写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骆少明说,佛科院将坚定此发展路径,以更大力度和作为,为佛山、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亲历者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骆少明、副校长曾新安:
办特色科技创新教育 培养大格局应用型人才
南方日报: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从佛科院自身出发,如何理解这句话?
骆少明:一直以来,佛科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在第一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并升格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高水平大学是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佛科院实施“高校 高端科研院所 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探索“双学院制”新工科本科人才育人实践和“高校 中心 示范点”研究生教育运行模式,办特色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辈出;同时布局关键科研重大项目,打造创新发展引擎,切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曾新安:近年来,学校以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为导向,加快发挥优势重点学科引领作用,与市政企研多单位开展全链条深度合作,各项事业建设有速度更有质量。
其中,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三地四方协同科技攻关,推进大湾区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作为广东入选的6所高校之一,我们的半导体光学工程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构建了新模式。
南方日报:学校未来将如何发力,以巩固建设成果、再跃新台阶?
骆少明:在坚持党建高建互融互促的前提下,学校全力推进更名大学、申报博士点、提升学科影响力“三大工程”,引领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
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对于佛科院来说,更要坚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扣时代导向,面向大湾区,立足广东、扎根佛山,培养有大格局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需求,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擦亮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名片,为区域及各行各业发展贡献“佛科智慧”。
曾新安:进入“十四五”发展关键期,佛科院将以优势学科群为支撑,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中心、氢能技术中心、大健康中心以及城市服务智库,并积极探索“一院一街镇”“一学科一行业领域”“一企业一博士”服务地方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在学科方面,佛科院将统筹推进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工作,力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
奋进故事
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以学术型社团
带动人才培养
“光电化学分解水是实现太阳能制氢的可行途径,但提高制氢效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不久前,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学生马联柯、陈庭超等在近红外光电化学产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突破制氢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佛科院高水平大学规划重点建设的工科学院,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服务于广东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了一批有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学院创建了“新材料协会”校级学术型社团,以导师制和学长制为手段组建创新团队,有的放矢攻克科研难题。
新学期伊始,新材料协会招新处前总是聚满了学生。“听学长学姐说,社团里大多数学生都会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大一新生们也跃跃欲试。在去年的金相技能大赛国赛和“蓝桥杯”大赛中,学院均捧回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同时,在“双学院制”育人模式中,学院与广东省新材料基地共建新材料产业学院,与佛山(云浮)氢能产业园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着重提升实践能力。
此外,学院拥有的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第二十三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全省仅10个。“我们要把学院建设成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院长陈东初说。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开展产学研合作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互联网 ”、“挑战杯”、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F1方程式大赛……对于佛科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些科技创新竞赛一点也不陌生。
“我们积极探索将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科产教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三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81项,学生专利200余件。”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卢清华说,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
聚焦佛山在智能制造、泛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立足目前已有专业特色和学科交叉发展优势,将产学研合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机器人产业学院,是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地方企业共建的广东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在这里,学生由企业工程师与学院专业老师共同指导,“双导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重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院聚集优势科研资源,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科研创新迎来众多重要突破:
研发出卫生洁具行业的机器人集成系统智能管控运维技术,加快行业向高效绿色生产的数字化转型;研发出国产化共轨单元生产技术,实现大型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加工国产化;开发出铝型材自动化包装等技术,解决了传统铝型材生产面临的共性问题……学院相关成果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学院拥有校企合作项目180余项,学生实践基地40余个,并与广工数控研究院、广东汇博机器人、广东嘉腾机器人等联合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多,表现突出的还能留在企业工作,不但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还为推动当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五年掠影
●综合实力
2021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1000强。
●人才培养
广东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专业5个;师生发表重要期刊论文3000余篇,入选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实力100强;学生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共获216个奖项;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学科建设
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畜牧学、光学工程学科入列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30%、50%。
●师资队伍
双聘院士6人,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8人,科睿唯安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次)。
●科研实力
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6项;与企业等共建13个高端研究院,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0多个;近五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7项;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