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规划的设计(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浅谈城市规划的设计(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研究)总体城市设计方案需要适应的首先是科学城的使用主体——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行为数据源自笔者对中科院北京分院实施的在职科研人员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资料。对样本的典型活动轨迹进行描述,如图3所示。图2 | 时空行为适应性评价分析框架近年来,规划学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如时空行为研究的兴起[6 7]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8 9],凭借这些新的技术方法,规划师、设计师能够深入到关系复杂的细颗粒度层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在此背景下,笔者希望能从行为视角切入,在理解人群活动规律和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更为精细匹配的路径,并依托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开展实证研究,为在大尺度空间设计中深入落实人本城市建设理念做一些应用型的探索。图1 | 怀柔科学城区位与基地研究提出了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分析框架(图2),建立该框架首先应解决三个子问题:(1)依据什么,
翁阳 | 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
原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3期
1 背景
20世纪兴起的诸多思潮正突破着基于构图美学和视觉美学的城市设计手法和评判体系所带来的限制[1],其中,满足人本需求、建设人本城市的认识已经得到学界、业界的普遍认可[2-5]。然而,囿于理论在纵深方向发展不足、技术手段缺位及数据沉淀不够等因素,许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没能到个体层面去理解需求,在具体层面去满足需求,而只是笼统、泛化地予以回应,尤其是在大尺度的设计实践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因此,需要开展相应研究来回应上述问题。
近年来,规划学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如时空行为研究的兴起[6 7]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8 9],凭借这些新的技术方法,规划师、设计师能够深入到关系复杂的细颗粒度层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在此背景下,笔者希望能从行为视角切入,在理解人群活动规律和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更为精细匹配的路径,并依托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开展实证研究,为在大尺度空间设计中深入落实人本城市建设理念做一些应用型的探索。
图1 | 怀柔科学城区位与基地
2 研究要点研究提出了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分析框架(图2),建立该框架首先应解决三个子问题:(1)依据什么,即如何获得使用主体的行为规律和活动需求数据、如何分析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评价城市设计方案的标准等问题;(2)评价什么,该评价体系下所针对的评价要素有哪些,辅助评价的要素有哪些,如何将这些评价要素从方案成果中提取出来并标准化等问题;(3)如何评价,即如何判断方案与时空行为适应度的问题,包括构思评价思路、建立量化公式、设定得分标准和构建辅助分析工具等。接着,研究以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依次解决上述问题,论证和细化整个评价分析框架。最后,本文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方案在时空行为适应性上存在的问题,浅析了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弊漏,并进行了拓展性探讨。
图2 | 时空行为适应性评价分析框架
3 论文主体内容概要- 3.1 基于科研人员行为数据分析,分类、分层建立评价标准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需要适应的首先是科学城的使用主体——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行为数据源自笔者对中科院北京分院实施的在职科研人员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资料。对样本的典型活动轨迹进行描述,如图3所示。
图3 | 科研人员典型活动轨迹示意
适应性评价标准的建立分为两个过程:首先,对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研究引入时空弹性的概念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进行测度,测度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其次,对行为数据去均值化,研究使用有序logistic模型,以时空弹性测度值为反应变量,科研人员社会经济属性、行为属性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分析时空行为的影响因子,并以显著性较高的因子为依据对整个行为数据进行分层讨论,从而建立适应性评价标准(表1)。当能够被纳入考虑的影响因子越多,评价标准的建立将越精细,评价工作也将越科学。
表1 | 时空行为适应性评价标准推导(节选)
- 3.2 提取方案中建筑体块、公园广场、交通网络等要素
从标准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评价工作的本质是要探讨几组起讫点之间的布局关系是否符合标准以及符合的程度,其中起讫点组合包括居住地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与服务设施和居住地与服务设施三类,布局关系的分析包括对时距的分析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因此,需要提出的评价要素主要包括这几类建筑的体块、公园广场、交通网络等(图4)
图4 | 拟选取要素展示
- 3.3 评价分析与评价结果
本文引入“城市布局关系分析工具”[10]辅助分析运算。限于篇幅和某些先行条件的限制,研究只针对起讫点组合中相对重要的四组开展适应性评价分析,具体为居住设施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与便民设施、居住设施与文化设施和居住设施与公园用地。评价的思路:分别讨论被分类、分层后的科研人员行为数据能在本方案规划设计的起讫点布局关系中得到适应的比例,再进行汇总叠加分析。假定当汇总结果Eva.≥80%时,评价结果为“较符合”;当60%≤Eva.<80%时,为“基本符合”;当Eva.<60%时,为“不符合”。具体评价所涉及到的汇总公式、评价分析图、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 评价分析过程概览
4 结论、应用与学术意义(1)结论方面:研究首先揭示了方案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即方案在适应使用主体——中科院科研人员的时空行为上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科研院所与便民服务设施、居住设施与文化设施两组布局关系上,原因包括个别设施的布局方式、位置、数量未做充分考究;进一步研究反思了传统基于美学主义和概念化的功能主义在大尺度城市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即对使用者行为规律、空间需求等方面关注得较少,或不够细致。
(2)应用方面:研究最直接的应用便是对本次评价的这版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并开展再评价的工作,使得方案中一些要素的布局能呈现较优的状态;此外,应注意科研人员是一类特殊的高智慧人群,笔者认为不论是科学城整体层面的规划设计,还是在即将开展的专项设计和详细设计层次中,都需要对这类人群有所了解,对其个性化的需求有充分的研究和回应,这样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推进科学城的规划建设。
(3)学术意义:研究提出的基于时空行为分析,分类分层建立城市设计方案评价标准的方法,以及适应性评价的思路和框架,为完善城市设计多维度评判体系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人本维度上,研究搭建了设施布局与使用者行为相互匹配的路径,使人本城市建设的精神能够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得到更切实的落实。当然,本文的意义应不限于城市设计领域,在其他涉及布局关系的分析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这需要更多类型的实践支持和具体的研究设计。
拓展阅读(横屏放大显示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42-52.
WANG Jianguo. Modern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1:42-52.
2、信丽平 姚亦锋. 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发展简述[J]. 城市问题 2006(7):85-88.
XIN Liping YAO Yife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umanism Planning Thoughts[J]. Urban Problems 2006(7): 85-88.
3、王中. 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16-20.
WANG Zhong. Plan the Impact on Modern Urban Planning of the Thought in China and Western Humanism[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07(1) 16-20.
4、秦红岭. 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4(11):36-41.
QIN Hongling. Idealism and Humanism: The Value Pursuit of Modern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9 24(11):36-41.
5、金经元. 芒福德和他的学术思想[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S1):141-152.
JIN Jingyuan. Mumford and His Academic Thought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09 24 (S1) 141-152.
6、柴彦威 申悦 陈梓烽.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6):31-37.
CHAI Yanwei SHEN Yue CHEN Zifeng. Toward Smarter Cities: Human-Oriented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Space-Time Behavior Research[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4 29(6):31-37.
7、TIMMERMANS H ARENTZE T JOH C. Analysing Space-Time Behaviour: New Approaches to Old Problems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6 26(2):175-190.
8、BEIRÃO J N NOURIAN P van WALDERVEEN B. Parametric 'Route Structure'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An Interactive Design System Application for Urban Design[C]//Roozenburg N F M Chen L-L Stappers P J. Diversity and Unity: Proceedings of IASDR 2011 the 4th World Conference on Design Research. Delft The Netherlands 2011.
9、王建国.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第四代范型刍议[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1):1-6.
WANG Jianguo. Digital Urban Design Based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iscussion on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Urban Design[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8(1): 1-6.
10、NOURIAN P. Configraphics: Graph Theoretical Methods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s[D]. 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6.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3期。
欢迎朋友圈转发,未经授权,严禁平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