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骊山之下亭台楼榭处处传送欢歌笑语,留下芳踪。以后太原市晋剧一团移植上演了《谭纪儿》。此行开通了晋川两地戏曲艺术交流的先河。1958年8月四川省举行成都、重庆两市戏曲现代戏会演,太原市文化局组成观摩团由张焕副局长率领前往学习观摩,成员来自市属各剧团、戏校的干部、演员、教师、学员十余人。到达后经成都市接待安排至陕西巷招待所。成都市文化局李映青局长派罗永光、林延年两位工作人员随我们活动,曾接连多天到锦江剧场观摩演出十多场戏。还应山西籍南下干部观赏家乡戏剧的热切要求,由南下工作干部凑成晋剧文武场(乐队)演出了《劝宫》,演员白翠云、学员薛林花、李守艺、秦银环正好配齐角色,当晚演出气氛热烈,川晋合作演出满足了观众的心愿,大家都很开心,一时传为佳话。接着我们一行人又访问参观了四川省川剧实验 学校,学员们接受了川剧老师的教学培训,著名表演艺术家邓蕖如还传授了《秋江》。我们此行登门,观摩川剧演出,领略到川剧

晋剧与川剧的结缘杨秋实

川 剧 , 是 中 国 戏 曲 剧 种 之 一 流 行于 四 川 东 中 部 、 重 庆 及 贵 州 、 云 南 部 分地 区 。 川 剧 脸 谱 是 川 剧 表 演 川 剧 演 出 艺术 中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川 剧 由 昆 曲 、 高腔 、 胡 琴 、 弹 戏 、 灯 调 五 种 声 腔 组 成 。

建国之前,1949年原在晋绥工作的部分剧社人员随解放大军南下到了成都,分配到文化艺术部门工作,如李映青、杜天文、张达雄、郝力民、林捷等。1957年7月,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领衔主演的太原市晋剧一团出省巡回演出,到达西安,喜与成都市川剧二团相逢,互相观摩演出。晋剧团演出了《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川剧团由杨淑英、李笑非、静环等演出《谭记儿》,相互进行了艺术交流。有一天,西安市文化局邀请安排这两个外省剧团去临潼华清池游园联欢。事前每位人员各自准备礼物,主办方将人名分别编号应对互为交换作为纪念,同时两团150余人和陕西省文化局、西安市文化局领导刘侠僧、高歌及剧场经理合影。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1)

太原市晋剧一团与成都市川剧团同游临潼联谊 中间前排坐者左一白翠云 横栏左二坐者白晋山 中间站立者左起白桂英 郭凤英 静环 静环身后为牛桂英 丁果仙 静环右高歌 林捷 刘侠僧

骊山之下亭台楼榭处处传送欢歌笑语,留下芳踪。以后太原市晋剧一团移植上演了《谭纪儿》。此行开通了晋川两地戏曲艺术交流的先河。

1958年8月四川省举行成都、重庆两市戏曲现代戏会演,太原市文化局组成观摩团由张焕副局长率领前往学习观摩,成员来自市属各剧团、戏校的干部、演员、教师、学员十余人。到达后经成都市接待安排至陕西巷招待所。成都市文化局李映青局长派罗永光、林延年两位工作人员随我们活动,曾接连多天到锦江剧场观摩演出十多场戏。还应山西籍南下干部观赏家乡戏剧的热切要求,由南下工作干部凑成晋剧文武场(乐队)演出了《劝宫》,演员白翠云、学员薛林花、李守艺、秦银环正好配齐角色,当晚演出气氛热烈,川晋合作演出满足了观众的心愿,大家都很开心,一时传为佳话。接着我们一行人又访问参观了四川省川剧实验 学校,学员们接受了川剧老师的教学培训,著名表演艺术家邓蕖如还传授了《秋江》。我们此行登门,观摩川剧演出,领略到川剧高腔、弹戏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特技表演的魅力。在成都我们按计划安排,先后参观游览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公园。正值桂花开放时节,我们又去新都桂湖赏桂,饮桂花茶、食桂花糕,极富诗情画意。然后我们进入褒光寺观罗汉堂,五百个罗汉塑身各自表情形态不同,好似舞台人物,形象鲜明。成都半月观摩学习游览,使大家开阔眼界,增长专业知识及文史知识,提高表演水平,收获颇多。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2)

在临潼华清池畔 左起林捷 丁果仙 杨秋实 白桂英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3)

四川省川剧实验学校协助太原市晋剧团戏校培训演员纪念 后排左起 李子恒 张焕 张达雄 郝力民 杨秋实 前排左二白翠云 左四薛林花 左七秦银环 右三李守艺 右一谢子龙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4)

成都锦江剧场入场券

观摩归来,太原市领导决定对市戏校学员强化教学训练,旨在培养晋剧小百花,采取“请进来传授,派出去学习”内外结合深造的办法,市文化局礼聘川剧名家来并讲学。经成都市市长李宗林、文化局局长李映青等领导支持,于10月份请来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小旦)、曾荣华(小生)、黄开文(小丑)到并传艺,历时五个月,除系统地分别传授给旦角身段、指法、步法、扇子、手帕、水袖、蚊帚等功法和生角的道袍、褶子、扇子表演及丑角的表演身段组合外,还移植芙蓉并州开,教学导排了《芙蓉花仙》、《别洞观景》、《评雪辨踪》、《做文章》等优秀传统剧目示范,以巩固教学成果。

到后期,曾荣华还导排了现代剧《爱甩辫子的姑娘》。三位老师的到来,使太原市戏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许多学员脱颖而出,满台翠竹新秀,娇容鲜貌,流光溢彩。

经阳友鹤教学的《别洞观景》由薛林花扮演白鳝公主,载歌载舞,满台生辉。曾荣华教学的《评雪辨踪》原是曾荣华和许倩云珠联璧合之作,传授给苗秀茂、田翠兰合演。剧中人吕蒙正含有书卷气、酸气、傻气,刘翠屏,乃相府小姐,刚强、温柔、智慧、达观。二人演来尽得师传精萃,形象鲜明,分寸恰当,妙趣横生,悲中有喜,让观众会意酸心。这些教学剧目奠定了学员的艺术基础,得益一生,这些剧目,以后都成为市戏校的招牌戏。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5)

前排左起白翠云 罗永光 张焕 林延年 杨秋实

1959年11月,成都市青年川剧团由张达雄院长率领近百名青年演艺人员,携带《白蛇传》、《鸳鸯谱》、《闹齐庭》等十大本戏、若干出折子戏访问太原演出,著名演员小生门有蓝光临、罗玉中、肖艇,小旦门有张光茹、竞艳、莜舫、黄素芬等。除公演外,还组织进行了多场艺术交流活动,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竞华、曾荣华、刘景龙等展览演出了《铁笼山》、《思凡》、《柴市口》等。芙蓉别开生面,分外的绚丽,如《白蛇传》青蛇先是女性小旦后变男性武生扮演,白蛇先是小旦后由武旦扮演。在金山寺中运用了川剧“变脸”、“踢尖子”等特技表演,神话故事,高潮迭起,一场惨烈的水斗,扮演白蛇的黄素芬托举而起的表演声容悲壮,情节紧扣观众心弦,浓墨点染,震撼心灵,七彩舞台美不暇接,巴蜀光华夺目摄魄。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6)

成都市川剧团杨淑英演出《谭记儿》

晋剧和蒲剧的历史(地方戏往来之晋剧和川剧交流学习)(7)

节选自杨秋实所著《梨园踏歌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