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梦想的地方迟早会到达(梦想能到达的地方)

梦想的地方迟早会到达(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专业的白雪,憧憬着将来能成为一名飞行器的设计师,她向景海鹏请教如何不断改进飞行器。“每次任务结束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感受、体会、意见、建议给工程部门。这是对科研人员负责,更是对航天员的安全负责。”景海鹏表达了自己的期许,“希望你们这一代的设计师好好努力,让中国的航天员住进尺寸更大、更舒适的太空舱,甚至用上WiFi。”放飞科技理想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李世龙从小就爱收集与航天相关的东西,家里大大小小的火箭模型有很多,他率先发问,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火箭逃逸装置、火箭燃料、不同类型火箭的区别在哪?”看到这个小伙子如此热爱航天事业,景海鹏打趣地问他的身高。“一米八八。”得到这个回答后,景海鹏开玩笑说:“按照现在的航天员选拔标准,你可能太高了。”现场笑声一片,景海鹏期许以后的飞船能让更多高个子的航天员飞上天。相比航天员的身份,王亚平的另一个身份更为人津津乐道。2013年6月2

梦想的地方迟早会到达(梦想能到达的地方)(1)

英雄航天员与首都学子交流互动。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寒冬腊月,暖阳普照。1月26日,英雄航天员景海鹏、王亚平和陈冬来到光明日报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学生相对而坐,畅谈飞天经历、共叙航天梦,现场气氛热烈、暖意融融。

播种航天梦想

“今天,我和陈冬、亚平两位战友来到光明日报社与首都学子欢聚一堂,共叙航天梦,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一开场,三度飞天、累计绕地球飞行753圈的景海鹏就将现场的气氛点燃,在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李世龙从小就爱收集与航天相关的东西,家里大大小小的火箭模型有很多,他率先发问,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火箭逃逸装置、火箭燃料、不同类型火箭的区别在哪?”看到这个小伙子如此热爱航天事业,景海鹏打趣地问他的身高。“一米八八。”得到这个回答后,景海鹏开玩笑说:“按照现在的航天员选拔标准,你可能太高了。”现场笑声一片,景海鹏期许以后的飞船能让更多高个子的航天员飞上天。

相比航天员的身份,王亚平的另一个身份更为人津津乐道。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上了一节太空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5年前,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张宇同就在电视机前听了这堂课,让他记忆犹新的是,“王老师”进行了一些在轨实验讲解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王亚平透露,在太空的那些天,美国首位“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女士曾致信她:“在您忙碌之余,请记得望向窗外,中国和这个世界美丽迷人。”返回地面后,王亚平收到很多孩子的来信。她深情地说:“亲手给孩子们播种航天梦想,开启他们的追梦旅程,感觉太好了。”

古人常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在座谈会上,王亚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更新了概念,“如果按照日出日落算一天,天上一天相当于地上16天。因为在地面正常的24小时里,在太空中能够看到16次日出日落”。面对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王亚平将太空中十分短暂但异常壮观的日出日落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她说:“自己仿佛能看见太阳的余光勾勒出一条长长的金色曲线,那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放飞科技理想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专业的白雪,憧憬着将来能成为一名飞行器的设计师,她向景海鹏请教如何不断改进飞行器。“每次任务结束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感受、体会、意见、建议给工程部门。这是对科研人员负责,更是对航天员的安全负责。”景海鹏表达了自己的期许,“希望你们这一代的设计师好好努力,让中国的航天员住进尺寸更大、更舒适的太空舱,甚至用上WiFi。”

付宸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他想知道以后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飞往太空。“多少年前,谁会想过我们可以飞上蓝天、飞出地球。但现在我们都实现了。”陈冬为同学们勾勒出一个令人向往的未来:“以后我们还可能去月球和火星,甚至走出太阳系去寻找一个可以生活的类地球。”

北京市第五中学的李雪桐是太空实验的爱好者,他想从航天员那里了解到太空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发展载人航天的目的是利用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我们每次任务所携带的每一个实验都意义不凡。你们知道蚕在太空吐丝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吗?”景海鹏说,“这就是梦想,我们把蚕宝宝带到太空,就是要让孩子的梦想在太空变成现实。”

北京八一学校学生设计研制的小卫星是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学生孙雨馨说,在航天梦的激励下,同学们的热情越来越高,如今新的小卫星研制计划正在进行中。王亚平在现场寄语他们:“多去参观航天员训练的地方,体验航天员的生活和训练,激发更多的感悟和灵感。”

相信梦想的力量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围着“梦想”这个话题。而景海鹏就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成三个阶段,都以“梦想”贯穿: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到2008年首次出征,等待了十年,这是实现梦想;2012年,首次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太空行走,这是超越梦想;2016年10月,与陈冬完成中期在轨驻留33天,他说这是升华梦想。

浩瀚的宇宙让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郭自伟深感个人的渺小,他向航天员“取经”,该如何规划未来的路。“资深逐梦人”景海鹏建议他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拼搏的人生最壮美,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陈冬的一番话立刻引起阵阵掌声。

三次飞天,功勋卓著。面对学生们,景海鹏几乎一字不差地说出2016年10月16日出征时的那番话:“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乃至危险,但我喜欢、热爱甚至享受自己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雅凌和印尧就航天员在逐梦过程中如何顽强坚持表达了关心。2016年首次入选乘组的陈冬告诉她们,虽然经过6年的学习和训练才迎来首次飞天任务,但他觉得不早也不晚,时机刚刚好。加入航天员队伍以后,他从思想、身体、心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只要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就会成为你的朋友”。

航天员为国出征苍穹的壮举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博轩感到非常振奋,他想知道航天员飞天的信心和力量从何而来。“是党和国家的培养让我越飞越高,是所有航天人的托举让我越飞越高,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让我越飞越高。”景海鹏表示,会尽最大努力多飞几次,“世界上最大飞天年龄是76岁,如果条件允许,我争取破纪录!”

“梦想、感恩、忠诚”是支撑景海鹏前行的力量,他坚定地说:“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记者 章文 陈鹏 刘小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