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往事最强解读(编剧人间蒸发)
好莱坞往事最强解读(编剧人间蒸发)6月28日凌晨,曾执笔《战争猛犬》《边缘战士》的55岁编剧加里·德沃雷,在新墨西哥州片场结束工作后开车返回加利福尼亚,路上他曾给妻子打电话,车上似乎有其他人,随后连人带车离奇“蒸发”。开始时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1997年6月,这双无形的大手才现出轮廓。尽管也曾有过里根时代为了避免伊朗门事件主角奥利弗·诺斯的书被改成电影,从而成立空壳公司竞标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将诺斯的故事搬上银幕是马龙·白兰度此生未竟的心愿),不过总体而言CIA仍算克制,没有过多介入好莱坞的黑化式创作,展现了特工“远离聚光灯”的基本职业素养。然而冷战结束,美国政府影响力衰退,CIA的社会风评跌到谷底,再也没法忍受狗彘不若的形象,急需通过好莱坞美化情报工作,以便招募新鲜血液并继续获得国会拨出的高额预算。1996年,一个针对好莱坞特工电影的组织出现了。
194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立。上世纪60年代起,好莱坞电影中陆续出现前CIA官员以及“坏”特工的身影。
彼时好莱坞没什么政治正确,反而喜欢给特定群体戴帽子,《秃鹰七十二小时》《暗杀指令》等电影迅速树立并奠定了CIA令人生厌的刻板形象,影片中CIA被塑造成毫无顾忌滥杀无辜的冷血组织——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或怀疑某人做了有损美国利益的事,就可能“要人命”。
《秃鹰七十二小时》
人民群众当然不会给这种机构好脸色。
尽管也曾有过里根时代为了避免伊朗门事件主角奥利弗·诺斯的书被改成电影,从而成立空壳公司竞标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将诺斯的故事搬上银幕是马龙·白兰度此生未竟的心愿),不过总体而言CIA仍算克制,没有过多介入好莱坞的黑化式创作,展现了特工“远离聚光灯”的基本职业素养。
然而冷战结束,美国政府影响力衰退,CIA的社会风评跌到谷底,再也没法忍受狗彘不若的形象,急需通过好莱坞美化情报工作,以便招募新鲜血液并继续获得国会拨出的高额预算。
1996年,一个针对好莱坞特工电影的组织出现了。
开始时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1997年6月,这双无形的大手才现出轮廓。
6月28日凌晨,曾执笔《战争猛犬》《边缘战士》的55岁编剧加里·德沃雷,在新墨西哥州片场结束工作后开车返回加利福尼亚,路上他曾给妻子打电话,车上似乎有其他人,随后连人带车离奇“蒸发”。
警方进行了大规模搜寻,结果毫无收获。
事发时德沃雷刚完成了以1989年美国突袭巴拿马为背景的剧本,旨在揭露美国政府以军事行动掩盖自己通过巴拿马银行洗钱的内幕。
在秘密组织之前,首先登场的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汤米·李·琼斯。
德沃雷和琼斯关系亲密,甚至当过琼斯的伴郎,也因此认识了琼斯的表弟,曾在拉美卧底20年的前CIA探员蔡斯·布兰登。
创作巴拿马事件剧本时,德沃雷便多次向布兰登请教。此时的布莱兰登早已结束卧底生涯,新工作是在CIA刚成立的公关情报组织主持大局,这使得外界始终怀疑CIA与德沃雷离奇失踪脱不了干系。
德沃雷失踪近一年后,由于CIA疑似涉案的流言日益猖獗,《洛杉矶时报》开始追踪报道这起案件。
巧的是,德沃雷登上头版没多久,就有私家侦探“灵光乍现”,在一座桥下发现了消失已久的汽车和早已被水泡烂的尸骸。
根据警方的说法,德沃雷由于疲劳驾驶导致汽车冲出护栏掉入河中后溺水身亡,但现场的护栏却丝毫没有遭受撞击的迹象。
令人更愤懑的是,死者的左手缺少了几节骨头,一起消失的还有其随身携带的手枪和用于创作突袭巴拿马事件剧本的电脑,随后CIA以调查为由查看了死者的家用电脑,不消说,家里的剧本也没了。
后来,英国人将该案摄制成纪录片《无手的剧作家》,但依旧难改它悬而未决的命运。
其实,CIA干涉好莱坞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他们派特工霍华德·亨特购买了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的改编版权,然后让“自己人”路易斯·罗切蒙特担当监制,结果就是这部动画不仅弱化了奥威尔对资本主义的负面看法,甚至连结局都改了。
几年后上映的《安静的美国人》,则是另一部CIA操控的美式爱国主义电影。
接下来,美苏冷战升级以及“水门事件”等诸多丑闻发生,使得CIA分身乏术,无力兼顾好莱坞,索性随它去了。
90年代蔡斯·布兰登领衔的神秘组织成立,CIA再次与好莱坞开启漫长的角力。
关于上文中加里·德沃雷的人间蒸发,人们因没有实锤而只能依据种种巧合怀疑是该组织所为,不过对于某些影片他们可是大大方方把手伸向了制片方,希望将其变成自己的宣传机器。
用蔡斯·布兰登的话说:“长期以来CIA都是邪恶多端的代名词,我们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执行各种计划才能在聚光灯下成为我们希望呈现的形象。”
拉拢人心的第一步,先得锁定一位好的讲述者,畅销书作者汤姆·克兰西进入了CIA的视野,他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猎杀红色十月》《爱国者游戏》《燃眉追击》等激起了部分美国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哈里森·福特一度成为美国主旋律电影的王牌,毕竟岁月不饶人,CIA还需要一些年轻面孔。
《猎杀红色十月》
《燃眉追击》
“9·11”后,CIA与好莱坞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CIA的公关经常带着明星们参观总部,甚至进入一些绝密场所。
本·阿弗莱克便是常客。
拍摄《惊天核网》时,CIA不仅带他参观,更派专人驻扎剧组,后来他自导自演的《逃离德黑兰》也得到了CIA的大力扶持,影片在美国大放异彩,在其他国家却饱受争议。
大本的前妻詹妮弗·加纳也与CIA密不可分,她出演的《双面女间谍》也有CIA特派人员驻扎片场,2004年她干脆为CIA招聘拍视频打了一波广告。
CIA与好莱坞最深入且争议最大的一次合作,是《猎杀本拉登》。
影片开拍前,时任CIA局长帕内塔便邀请编剧马克·鲍尔参加了不对媒体开放的内部会议,当然这并非免费午餐,代价是片方索尼最终同意删掉让CIA难堪的戏份,包括但不限于醉酒警员乱开枪以及用狗虐囚,此外还把女主角的身份由刑讯实施者改成了刑讯的旁观者。
2015年,调查记者李奥帕德发表了一篇文章,揭露了《猎杀本·拉登》剧组不仅宴请CIA高官,还对某些人行贿。主导虐囚调查的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戴安·范斯坦曾愤然给索尼发函,认为影片“大幅度偏离了事实并且误导观众,暗示刑讯逼供对搜寻本·拉登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将该行为合理化”。
不过,如果告诉你《猎杀本·拉登》中“旁观”的女主角原型,便是后来被特朗普任命的CIA首位女性局长吉娜·海斯佩尔,你还吃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