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饿了三天遇见馒头和辣椒(出大力一天两顿饭)
一个人饿了三天遇见馒头和辣椒(出大力一天两顿饭)傍晚收工,累得不行哦,拉个草袋子盖着,本想歇一会儿,不料头一沾地睡着了……往回走的农工几脚把我踢醒。我迷迷糊糊爬起来,跟着大家伙,顶着满天星,拖着两腿回工棚……远远望去,犹如一群群蚂蚁上下倒腾。场面煞是壮观!北方农民有猫冬的习俗。为啥?没啥活干。盘锦正相反,冬季净硬活:割大苇、挖大土、修大坝……女同学冒着寒风脱谷,累了一天,晚上还要挑灯夜战。大家听说中苏边境紧张,要抓紧备足战备粮,干到半夜也毫无怨言。大部分男劳力要出工,集中到全垦区大型水利工地,挖土筑坝干大活。那年修万金滩排灌站,五六千人汇聚到盘山大西边的茫茫苇海里。大水闸两边要下挖二十来米,再把土甩上去筑坝。越挖越深,土甩不上来了。一些人把土甩到上边的土台上。土台上的人再把土甩到上一个土台,一些体格硕壮、臂膀倍棒的知青推土车子运土;我们这些人背起土袋,一跐一滑,一步一蹬,弓着腰往上爬……
知青人讲述知青的故事(连载三)
出大力一天两顿饭,房东大娘晌午煮了两个鸡蛋,结下了深情。
当年盘锦有四大:蚊子大、季风大、便所大、水缸大。大水泡子当水缸,能不大么?有同学风趣地编个顺口溜:"大水泡子当水缸,人洗衣服鸭戏耍。水里游着小蠓虫,喝到肚里还蹦跶!"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快乐生活。
我从下乡第一天起,仍然坚持写日记,再累再忙也没停。光是知青日记,就有七本。记录了生活的衣食住行;铭记了学习的心得体会;描绘了劳动的精彩场景——。
北方农民有猫冬的习俗。为啥?没啥活干。盘锦正相反,冬季净硬活:割大苇、挖大土、修大坝……
女同学冒着寒风脱谷,累了一天,晚上还要挑灯夜战。大家听说中苏边境紧张,要抓紧备足战备粮,干到半夜也毫无怨言。
大部分男劳力要出工,集中到全垦区大型水利工地,挖土筑坝干大活。那年修万金滩排灌站,五六千人汇聚到盘山大西边的茫茫苇海里。大水闸两边要下挖二十来米,再把土甩上去筑坝。越挖越深,土甩不上来了。一些人把土甩到上边的土台上。土台上的人再把土甩到上一个土台,一些体格硕壮、臂膀倍棒的知青推土车子运土;我们这些人背起土袋,一跐一滑,一步一蹬,弓着腰往上爬……
远远望去,犹如一群群蚂蚁上下倒腾。场面煞是壮观!
傍晚收工,累得不行哦,拉个草袋子盖着,本想歇一会儿,不料头一沾地睡着了……往回走的农工几脚把我踢醒。我迷迷糊糊爬起来,跟着大家伙,顶着满天星,拖着两腿回工棚……
工地上,架着好几个高音喇叭。一天到晚播放革命歌曲和样板戏。记忆最深的是雄壮有力的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坚定的信仰能让人产生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我一遍遍听,从来不觉烦,尤其是那些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革命歌曲和京戏唱段,更是百听不厌。每当我累得快要坚持不下去了,这些歌曲都是无形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令我浑身上下生发出新的动力和耐力,挖土、背土都能坚持到收工。
在工地,再累,也能吃饱饭。留在队里干农活,那可是又累,又饿,更遭罪。
当地人的习惯是冬天两顿饭。虽说天短,可活儿累啊!吃了早饭,干到晌午,歇一会儿,喝碗凉水接着干。那真是又累又饿啊!我夹着干瘪的肚子来到房东家,向大娘要个碗,喝碗凉水垫垫饥。大娘说:"大冷天,咋能喝凉水?"她拿出两个鸡蛋,"刚从鸡架捡回来,还温着那——"往常,听着尾音上翘的当地话有些别扭,现在听来格外顺耳。她要烧火给我做荷包蛋。我连忙说别费事了,把那俩鸡蛋打开,一口一个,吸到肚里,顿觉一股暖意在心里漾起……
我掏出兜里仅有的两毛钱递过去。大娘说啥也不要:"你这是咋地啦——以后晌午饿了,还到家来——"我的眼里,立时闪出了泪花。
那时,虽说是一个鸡蛋也就五分钱,大娘还是攒着多换俩零花钱。见知青饿那样,却舍得让我们吃。这两个小小的鸡蛋,可比金蛋还金贵啊!
打那以后,中午再饿,我也不回房东家了,但那股暖流,却时时在全身涌动。
下午活,最难熬,那真是饿得前肚皮贴上后脊梁!苦苦撑到收工,我们一步三晃回到青年点,顾不上洗脸,先去打饭。
这事也有"顺口溜":一天两顿饭,一顿就一碗。汤上仨油花,白菜七八片!——连饭带汤,也能造个饱。
白天短,冬夜长啊。饿得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和张士海、韩德民、李支盛和陶寅胜,同生产队赶大车的冯克文处得挺好。他见大家饿得不行,拿出个小布袋儿,给我们装了些高粱面和细米糠。我们回去加水和面,勉勉强强捏成罐头瓶盖那么大糠饼子,一共十来个,放在炉盖上烙熟。别看这不及巴掌大的紫不溜秋小糠饼,我们狼吞虎咽吃下去,肚里有了食,身子也暖和了。我们把剩下的几个,趁热送给了住在南边那排房里的女生。
女同学对非正规食物,起先都不敢吃。饿得没抗了,便顾不了那许多了……
故事摘自《知青在盘锦》
作者孙喻奇
资料与图片由《军威史记》公众平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