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桐城特产美食大全(桐城美食记忆)

桐城特产美食大全(桐城美食记忆)另有一道美食,我也会在春天里去模仿--蒿子粑,跟着邻近的六安地区的毛坦厂中学上过《舌尖上的中国》,那是个把美食当引子,实则是关于“高考工厂”的一个故事,蒿子粑在那故事里只是个临时“陪读”的美食。但对于桐城人,它绝对是春天里最浓郁的乡愁,一到每年三月三朋友圈里便贴满蒿子粑的照片。小时候在春天里我是看到蒿子就眼馋,无奈在忙碌的季节里大人们总是看不到它们的存在,终于到三月三,不是吃到自家妈妈做的也能吃到邻居送来的,蒿子采最嫩的,反复搓洗断蒿子的纤维后,揉进糯米粉,过年还没吃完的腊肉切成丁藏进去,供食者寻找,柴火灶上耐心的两面煎烤,终于一道旷世美食“修炼”成功。每年我们在芜湖模仿蒿子粑,却只能是面粉替代糯米粉,而且没有一粒腊肉丁的,多少差点意思。 最让桐城人津津乐道的一道美食应该是山粉圆子烧肉了,我当然不会例外,山粉是红薯洗出的淀粉,加水和匀下锅摊成厚饼,冷却后切块,山粉圆子就准备好了,我一直不理

我几乎不做饭,一来家里有个做饭很好吃的丈母娘,二来还有个做饭同样好吃的妻子,三来客观上我的工作时间不容许。但我绝不是不做,周末得空了,我也学着做一做,我师从妻子,还只有两个人时,她教给我做些家常菜的技巧,那时她总鼓励我,夸我做得很好吃,到她怀孕时怕再不能敷衍我的拙技了,于是我们请来了丈母娘,我的大厨晋级之路也宣告结束。

桐城特产美食大全(桐城美食记忆)(1)

桐城六尺巷

上个周日的早晨想吃手擀面,心血来潮,自己动手揉面,无奈没找着擀面杖,一家人吃了一顿片儿汤,还好就着隔夜的汆肉汤下的,味道还不坏。下午一家逛超市偷偷买了个擀面杖,第二天继续,揉面、擀面还就着汆肉汤下,这次算成功,除了小儿子亮亮,留着肚子准备秋游装零食只吃了两口外,其他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听出来了,他们表扬的重点都在丈母娘做的汆肉汤。

妻子意犹未尽,还想鸡蛋皮。她同我都是桐城人,经她这么一提,我的口水也下来了:土鸡蛋打好、调味、下薄油锅摊成饼,起锅冷却,卷起切成宽面条状,和面条一起下着吃或者和其它烫菜下炉子锅,怕是最好的鸡蛋做法了。但早上时间已来不及让我实验新品了。只好把老家的美食都拿出来想了一遍,解解馋,啧,那桐城的丰糕、孔城的米饺、和独具风味的水芹菜们啊。

如果像我们早上这般赶时间,桐城有一种美味的速食可供选择--泡炒米。著名黄梅戏剧目《打猪草》的结尾就是句:“小毛哎、我妈妈不在家,你到我家里来,我打三个鸡蛋泡碗炒米给你吃吃。”可见这种美食在我们当地的重要地位,它不但能待客打尖,也能勉强做早饭。三个鸡蛋可以是鸡蛋打破不搅碎直接放在白水里煮出来的,也可以是煎出来的,炒米是闲时炒好备下的,白水煮蛋冲泡的炒米多半加糖,煎蛋冲泡的炒米一般吃咸的,加盐后和上一勺猪油,个人则更喜欢吃甜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美食也得到了改良,我家养的两只“小黄鼠狼”,就是“升级”版“泡炒米”的忠实粉丝,我们每次回老家,两小子必要求奶奶给做“鸡汤泡炒米”,于是,白开水升级成了鸡汤,老家的老母鸡不仅损失了鸡蛋,连自己也给搭进去这道美味里了。

桐城特产美食大全(桐城美食记忆)(2)

鸡汤

如果不将就着吃碗泡炒米,大抵老家的早饭不是隔夜炒饭,就会是粥,而在夏天,老家的人们为满足身体的水分需求,可能早晚两顿都会选择吃粥。吃粥,得就小菜,腌制的各种蔬菜当然必不可少,但总要有点地方特色的东西。黄豆泡水,淘去沙子,下锅炒熟,重盐重油调味,或配上点青辣椒,或加点辣椒酱,伴着软糯的稀饭入口,在口腔里充分调动舌头和牙齿工作,让人心旷神怡,不免要多吃几碗。

最让桐城人津津乐道的一道美食应该是山粉圆子烧肉了,我当然不会例外,山粉是红薯洗出的淀粉,加水和匀下锅摊成厚饼,冷却后切块,山粉圆子就准备好了,我一直不理解,这块状的山粉为什么叫圆子,我猜测,可能有位把这道菜做的非常精致的内宅大厨,他有特殊的技巧将这山粉弄成圆子形状,而流传民间后,人们发现圆子是什么形状并不影响口感,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简化版本,但为支持原创,继续延用原名。不圆的“圆子”准备好,五花肉切块下锅,调味后大火烧,适当时间加入“圆子”,这个个人把握,因为对于这道菜,我只是个挑剔的吃客,能吃出绝对的好坏来,但完全不会做。肉得烧透,也不能过火,得不柴不腻,圆子也不能粘在一起,这道美食的好处就是,山粉得到了猪油的滋润,更加滑嫩,猪肉裹上了淀粉,入口即会感受到点甜,从而多一份回味。然而也有不需要山粉的帮助就能把肉烧的很好吃的高手,我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她的一手红烧肉已顺茶季里采茶工的口得到宣扬,名声在外了,我家两只小“黄鼠狼”的老家菜谱上,也有那么一道红烧肉呢。

另有一道美食,我也会在春天里去模仿--蒿子粑,跟着邻近的六安地区的毛坦厂中学上过《舌尖上的中国》,那是个把美食当引子,实则是关于“高考工厂”的一个故事,蒿子粑在那故事里只是个临时“陪读”的美食。但对于桐城人,它绝对是春天里最浓郁的乡愁,一到每年三月三朋友圈里便贴满蒿子粑的照片。小时候在春天里我是看到蒿子就眼馋,无奈在忙碌的季节里大人们总是看不到它们的存在,终于到三月三,不是吃到自家妈妈做的也能吃到邻居送来的,蒿子采最嫩的,反复搓洗断蒿子的纤维后,揉进糯米粉,过年还没吃完的腊肉切成丁藏进去,供食者寻找,柴火灶上耐心的两面煎烤,终于一道旷世美食“修炼”成功。每年我们在芜湖模仿蒿子粑,却只能是面粉替代糯米粉,而且没有一粒腊肉丁的,多少差点意思。

桐城特产美食大全(桐城美食记忆)(3)

蒿子粑

除了蒿子粑,在老家有人过生日时,人们还会做包子一样的粑,与包子不同的,老家的粑里只会包入白糖或者红糖,而且个头比包子要大的多,面粉发酵包入糖后放在粑叶上蒸熟,(家里我最喜面食,采粑树叶的任务我都会抢着去做,至今我还记得它们在山上的位置。)粑从锅里取出来,下面会留下绿色叶印。因为包的是糖,吃多会腻,如今我已到发福担心三高的年龄,再不能把它放入我的食谱,想起它完全是因为一首俏皮的童谣。

“做大粑、做小粑,大粑家里吃、小粑送隔壁,隔壁不要,往自己嘴里一撂。”

桐城特产美食大全(桐城美食记忆)(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