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地道牛逼的卤煮(市井味道卤煮)

地道牛逼的卤煮(市井味道卤煮)(原创首发)这家店还延续着国营店的规矩,先买票再去排队取餐,这里的卤煮分大肠和小肠两种,爱吃肥腻一点的、口儿重一点的您就来大肠的;爱吃清淡一点的(别闹了,来吃卤煮的哪个是喜好清淡的人呢)、脏器味儿轻点的就来小肠的,除了卤煮就是几个小凉菜和各种酒,环视了一周,发现卤煮标配是小二(北京廉价白酒,分牛栏山和红星两大品牌),要了两大碗小肠卤煮、一盘萝卜皮、一盘姜汁松花蛋,当然,必点一瓶白牛二(那会年轻,啥酒都喝得下去,现在没戏了),酒和小菜大哥先拿回桌上了,我兀自攥着餐票跟着一群饕餮怪排着转圈的队。好在时候不多,也就轮到我了,每一碗卤煮都是现切的,不能切好了等着食客来领,这样冷了就不好吃了,只见师傅从锅中先是夹出一个火烧,用刀斩成大概2公分左右的菱形块,码在碗中做底,再用夹子夹起一段肠子,锋利的刀迅速的斩了几段下来,然后再切成小块,之后跟着是五花肉、猪肺、炸豆腐等物在刀下成片儿或成块儿,而后将肠子

提起卤煮,不经意就会联想到北京那种弥漫在胡同中的市井气息,“ 哟,这不是三爷嘛,吃了吗您?”“别,四哥,您别寒碜我了,这不约了刘胖子,吃碗卤煮,顺便喝口儿,怎么着,有空一起啊!”。

地道牛逼的卤煮(市井味道卤煮)(1)

借图已用,与文无关

我呢,并不是北京人,上大学那会儿来的北京,这一晃 也20年了。记得那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见卤煮,我是着实的接受不了,因为那会儿我不吃除了猪肚以外的一切猪内脏。而卤煮是将猪肠子(小肠、大肠都有)和猪肺、五花肉、油豆腐、死面饼一起,经过神秘而复杂的程序(其实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也不打算在家尝试这个玩意)炖煮在一起而成的民间小吃,据说这个东西最早源自于宫廷名厨张东官的“苏造肉”,后经改良流传到民间(嗨,说白了就是流传到民间,老百姓用不起正儿八经的肉,就改用了猪下水了),过去这个东西是穷人,特别是出大力的劳工的吃食,价格便宜,有肉有面,盐分也大,吃了有力气,还能抗时候,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地道牛逼的卤煮(市井味道卤煮)(2)

第一次吃下去卤煮已经忘却了具体是什么时候,记得是偶然一次跟一个北京老炮儿一起小酌(其实还是喝大酒),他就叫我去了北新桥附近(那里有很多好吃的小店,回头咱慢慢说)的一家卤煮店,据说是北京的名店,那会还没有网红店这么一个叫法呢,一进屋,好嘛,不算大的小店,也就有十几二十张的桌子,光排队就得有二三十口子人,排队排的都转了圈了,还有好几位端着卤煮跟过道里踅摸座位的,好在大哥先来了,占了那么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坐,否则也是没戏。

地道牛逼的卤煮(市井味道卤煮)(3)

这家店还延续着国营店的规矩,先买票再去排队取餐,这里的卤煮分大肠和小肠两种,爱吃肥腻一点的、口儿重一点的您就来大肠的;爱吃清淡一点的(别闹了,来吃卤煮的哪个是喜好清淡的人呢)、脏器味儿轻点的就来小肠的,除了卤煮就是几个小凉菜和各种酒,环视了一周,发现卤煮标配是小二(北京廉价白酒,分牛栏山和红星两大品牌),要了两大碗小肠卤煮、一盘萝卜皮、一盘姜汁松花蛋,当然,必点一瓶白牛二(那会年轻,啥酒都喝得下去,现在没戏了),酒和小菜大哥先拿回桌上了,我兀自攥着餐票跟着一群饕餮怪排着转圈的队。好在时候不多,也就轮到我了,每一碗卤煮都是现切的,不能切好了等着食客来领,这样冷了就不好吃了,只见师傅从锅中先是夹出一个火烧,用刀斩成大概2公分左右的菱形块,码在碗中做底,再用夹子夹起一段肠子,锋利的刀迅速的斩了几段下来,然后再切成小块,之后跟着是五花肉、猪肺、炸豆腐等物在刀下成片儿或成块儿,而后将肠子、五花肉、猪肺、炸豆腐等依次码放在火烧上面,再浇上一瓢浓浓的卤煮汤,最后其他的调味小料,如韭菜花、酱豆腐汁、麻酱、醋、蒜汁等,自行添加,我认为蒜汁是必须加的,酱豆腐汁酌量,其他的看个人喜好吧。

地道牛逼的卤煮(市井味道卤煮)(4)

须臾,一大碗卤煮下肚,再加上那三两白酒,浑身上下暖融融的,顿感卤煮居然是世间少有的美味,当时为什么仅凭外貌就拒卤煮于千里之外呢,再与哥哥天上地下的神侃一番,那种肆意的舒适,很难言表,怪不得北京人都过得那么闲适呢。

要说这些年,北京的卤煮我也没少吃,北新桥、杨老黑、小肠陈(哦,廊坊二条的那家还没有造访过)、门框胡同等这些卤煮名店,还有京味斋、北平楼这些有里有面的大馆子,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店,基本都尝试过,总结下来的感觉就是,太小的店手艺还是不灵,火候拿捏不到位,要么下水洗的不干净,要么豆腐太碎、火烧太硬或太软;大的饭馆,虽然水平不差、火候到位,但下水洗的又干净的过分,少了那种脏器味儿,吃后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只有这些卤煮专营店的味道还是那么历久弥新、令人回味啊……

(原创首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