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美味多久更新:爱很美味展现了女性群像剧的进步吗
爱很美味多久更新:爱很美味展现了女性群像剧的进步吗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群像剧基本也等同于女性话题剧,剧中充斥着成年女性在家庭、生活、工作与情感上可能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就跟人设一样,话题本身也不是一个贬义词。个别话题剧关注现实问题,诸如“重男轻女”“女性的求职困境”“全职太太的经济地位”等,能够击中观众痛点,引发社会热议,启迪观众思考。过于追求爽感的工具人,反而让女性主义表达显得“高处不胜寒”,莫非女性得如此决绝、如此彻底才配称为一个女性主义者?这反而是不近人情的。“不完美”的人物塑造,让女性主义观念变得可及,让观众发现,哪怕自己不那么完美、有那么多矛盾,仍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因此,《爱很美味》的女性表达是温暖的、治愈的,也是体己的、人道主义的。刘净“左右为男”第11集开篇三个女主人公少女时期的小剧场,则鲜明点出了她们的双标和矛盾。夏梦是豆瓣青年,喜欢发表一些犀利的影评,但她对自己公司出品的网剧异常的宽容;身为美食爱好者,刘净喜欢试吃各种
夏梦和健身教练
为了男性的自尊心装成穷女孩,这看上去并不女权,也不“女强人”。但这真实吗?很真实。因为绝大多数人,哪怕事业再成功,也只是肉眼凡胎,不是会背诵几条女性主义理论,就成了雷打不动的女性主义者,一板一眼地把女权理论落实到生活中;人是复杂的,人的欲望是复杂的,这些无法做简单的道德评判,也不能粗暴地套进女性主义的框架里量化是非。《爱很复杂》不执着于人设的逻辑,它更着力于去塑造一个真实生动但可能自相矛盾的人。夏梦是女性主义者,但她不彻底、不绝对、不声嘶力竭,而是留有余地、不断妥协、兜兜转转,仅仅是因为眼前的生活可能比女权理论更重要——比如一个帅气的男友,一段可以投入进去的美美的恋爱。
《爱很美味》第7、8集备受好评,它用将近两集的篇幅拍一场发生在夜店里的戏,在国产都市剧里这样复杂的调度,几乎是绝无仅有。这场将所有主要人物牵涉其中的夜店戏,体现的不仅仅是陈正道高超的镜头调度技巧,这场戏更是拍出了每个主人公面对感情时的当局者迷。刘净二选一,碗里的锅里的都不想放掉;夏梦堂堂大公司的副总,为了不让男友发现她是有钱人而在夜店里装服务生;甜甜的、看上去无公害的方欣,也会为了赢得爱情耍点小心机……
刘净“左右为男”
第11集开篇三个女主人公少女时期的小剧场,则鲜明点出了她们的双标和矛盾。夏梦是豆瓣青年,喜欢发表一些犀利的影评,但她对自己公司出品的网剧异常的宽容;身为美食爱好者,刘净喜欢试吃各种不同类型的餐厅,再去大众点评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过轮到她自己做菜时只想听到好评;方欣从小到大感情之路很顺,谈起婚姻来总是头头是道,但一旦谈起她自己的婚姻,智商好像突然就丢了一半……
观众并不会因为她们“不完美”而讨厌她们,因为人物身上的这种懦弱、自私和贪心,不是什么大奸大恶,而是普遍地存在人性身上,甚至在某个瞬间,我们会发现角色与我们的反应重合,把我们扔到那样的场合,我们并不会做得比她们更干脆。只不过在人设的思维底下,角色常常是没有毛边的,她们只是依照某个理念行事,与其说是她们是具体的人,毋宁说是单向度的工具人。
过于追求爽感的工具人,反而让女性主义表达显得“高处不胜寒”,莫非女性得如此决绝、如此彻底才配称为一个女性主义者?这反而是不近人情的。“不完美”的人物塑造,让女性主义观念变得可及,让观众发现,哪怕自己不那么完美、有那么多矛盾,仍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因此,《爱很美味》的女性表达是温暖的、治愈的,也是体己的、人道主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群像剧基本也等同于女性话题剧,剧中充斥着成年女性在家庭、生活、工作与情感上可能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就跟人设一样,话题本身也不是一个贬义词。个别话题剧关注现实问题,诸如“重男轻女”“女性的求职困境”“全职太太的经济地位”等,能够击中观众痛点,引发社会热议,启迪观众思考。
过犹不及的是,女性群像剧为了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话题先行、话题至上,为了话题刻意制造冲突、夸大冲突、渲染冲突,拼贴组合话题,怎么极端怎么来,把猎奇当卖点,让话题剧走向“狗血”。比如一写“重男轻女”,就是极品的吸血鬼式父母;一写中年夫妻的婚姻困境,就是“斗小三”。就比如《三十而已》,用了大量篇幅细细描写许幻山出轨过程,把小三林有有使劲往坏里刻画,既能满足观众的窥探欲,也能挑逗情绪,形成话题热点。女性群像剧硬生生变成了“斗小三”的情感伦理剧。
《爱很美味》也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热点话题,斗渣男、斗小三、单身女性被“优先”裁员、性骚扰、被催婚、职业歧视……但剧集并未流于话题的堆叠,或者以话题制造狗血冲突,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方面是,编剧很聪明地把所有话题,与时俱进编织到疫情这个“时事背景”里。比如斗渣男、抓小三,是因为被动成为密接者才发现男方出轨……老梗玩出新花招。
另一方面是轻喜剧风格,各种吐槽梗信手拈来,甚至官方亲自下场吐槽,消解套路,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一点新意。比如夏梦饰演一家视频公司的副总裁,她一个劲吐槽当今的甜宠剧,什么女一永远是傻白甜女二永远是妖艳贱货,女配非要躲在卫生间说女主坏话等着女主听到,大女主逆袭靠男人……这不仅吐槽了播出平台腾讯视频自身,吐槽了甜宠剧现场,也吐槽了它自己。第4集,方欣就在卫生间里听到同事在编排她的流言……这剧自个不也这么演吗?
夏梦吐槽试片样片
《爱很美味》自个也是这么拍的
剧集以一种“贱贱”的幽默感对待一切话题,展示了话题,但更着重展示的是女性对它们的态度和应对。这让人联想到戴锦华教授说的:“时至今日,女性表达已不仅仅是对男权的批判。我喜欢说,男权、父权结构毫无疑问仍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但我们已无需每次都在我们的表达中再次‘发现’男权。但我喜欢很多年前黄蜀芹导演的一个表达:女性的作品应该是开往不同方向的一扇窗,令人们看到不同的风景。也就是说,创造性地传达我们生命中独特的体验。”
两性关系:斗渣男还是忙嗑糖?
女性群像剧如何描写男性,如何想象两性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如何想象自身的一种体现。
女性群像剧中的男性形象,一类是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的,他们的身份、地位、阅历与见识高于女性,是女性进阶道路上的领路人和人生导师。比如《欢乐颂》里的谭宗明,《我的前半生》里的贺涵,《三十而已》中魏老板,《流金岁月》里的叶谨言,《北辙南辕》里的黑哥等。这些男性在关键时刻或多或少帮助女主人公一把,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脱胎换骨的女主人公。
不难发现,这些成为拯救者的男性,都有钱有势有权力有地位,这体现了金钱的“价值转码”——没钱的男人没话语权,也是父权结构的一种化身——有地位有阅历的“爹味”都是香的。因此,文化评论者毛尖犀利地点评道,“当代影视剧中号称的独立女性,哪一个背后没有皇阿玛的目光护送……所谓的‘独立女性’,都有万千宠爱跟身后,有皇阿玛有皇子皇孙各种倾慕,再不济,也还有太监的爱。这二十年荧幕,真是没看到过没有两个以上男人爱的所谓独立女性。”
没钱没势,或者没那么有钱没那么有势的男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面目相似的渣男。“斗渣男”已成为女性群像剧的保留环节,赋予女性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身份认同感,并在斗倒渣男的过程中,体现女性意识的张扬。然而,这一书写过犹不及,一味追求某种叙事的爽感,在把男性形象扁平化、物化的同时,也将两性关系简化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敌对态度,也是对两性关系的简化和扭曲。
比如热度极高的《三十而已》,我们看不到正常美好的两性关系。梁正贤被吐槽“梁海王”,陈屿被吐槽为“陈养鱼”,许幻山被吐槽成“许放炮”;男的要么感情放荡,要么“直男癌”,要么有小三出轨……男性成为女性群像剧的消费对象,他们也在失去主体性和复杂性,女性群像剧无形中加剧两性之间的割裂与对立。
为此,剧评人李星文忧虑地表示,“放眼全行业,在性别书写这件事上,你已经没法儿去较真儿了。它们失去男性的广谱色彩久矣,失去写正常人奋斗故事的能力久矣。性别单边主义,表面上是满足了一些舒爽的需求,实际上也没有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创作者对男性群像的狭隘,折射的是对一种平等、尊重、相互促进的男女关系缺乏想象力,是对女性能够处理好两性关系信心的匮乏。
《爱很美味》是继《粉红女郎》《好想好想谈恋爱》之后,又一部难得一见的以表现两性关系为重点的都市情感喜剧。有意思的是,这三部剧里并非排斥两性关系,而是不约而同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即女主人公都“好想好想谈恋爱”。一小撮人,生怕女性跟男性沾在一块儿就掉价似的,请放轻松,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就是只有男人和女人,世界上有一半是男人,这是所有女人生存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喜欢男人、想谈恋爱,那是正常不过的需求。正视这一点才是健康的女权,掩耳盗铃,或者非人道地要求女性切割掉需求,才是极端的、扭曲的。
因此,哪怕在有限尺度下,我们还是发现《爱很美味》有很多大胆地关于性的表达。挑剔的刘净能够跟前男人在一起两年,只因为“那方面比较合”;夏梦之所以再一次选择男强女弱的感情模式,多少也是贪图健身教练的肉体,她觉得两个人待在一起挺舒服的;美美的、习惯了被追求的方欣,遇到帅气温柔的面包师,也会主动出击……性不羞耻,女人喜欢男人不羞耻,女人可以跟男人自洽相处、各取所需、一同成长,这是女性主义的温和图景。
食色性也,坦坦荡荡
《爱很美味》的不足和问题是,它对两性关系的书写,没有跳脱出甜宠剧的框架,嗑糖仍是底色。虽然剧中的男性角色,在选角上已经尽量普通,但跟女性形象的复杂生动相比,男性还是传统偶像剧男主的“变种”,并让每个女性陷入三角恋的框架中(这也是之前毛尖所吐槽的,“真是没看到过没有两个以上男人爱的所谓独立女性”),现在观众纷纷忙着站CP。这也是之前备受好评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存在的问题。它们在女性生命体验的书写上很是真实,可一到两性关系的书写上,最后还是绕到嗑糖的捷径上去,为两性关系寻找一个梦幻的解答。
编剧们可以塑造不完美的女性,那我们是否可以容忍女性群像剧里,不完美的普通男性担任男主人公,并让女主角选择一个同样不完美的普通男性?若是如此,两个不完美的普通人如何打破社会性别的束缚,抵达一段不那么完美,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两性关系?我们期待创作者早日破题,这是女性群像剧欠缺的“进步”。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