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动不动就切2斤牛肉(水浒传里的最大的谎言)
水浒传里动不动就切2斤牛肉(水浒传里的最大的谎言)在农耕社会之中,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时代特色。农夫犁地,若是单纯凭借人力,不仅耗时许久,更是效率低下。一、牛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然而就在这样的故事之中,却隐藏了一个“谎言”,大家都被骗了好多年。原来吃牛肉这件事,看似平平无奇,可若是放在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下,却能够成为杀头的罪过。(水浒英雄)
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小说中所描写的美食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多达了一百八十六种。有主食,点心,菜肴,饮品等类别,名目繁多,引得人们的诸多关注。更有网络达人,美食博主想尽办法复刻一番,来品尝书中美味。
而反观另一本多是男性群像的名著《水浒传》,美食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是那句:“小二,上二斤牛肉”。
(水浒传)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进了酒家,找个位置坐下,兵器随手一放,再这么一喊,更能展现出108位好汉豪迈的气质,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然而就在这样的故事之中,却隐藏了一个“谎言”,大家都被骗了好多年。
原来吃牛肉这件事,看似平平无奇,可若是放在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下,却能够成为杀头的罪过。
(水浒英雄)
一、牛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农耕社会之中,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时代特色。农夫犁地,若是单纯凭借人力,不仅耗时许久,更是效率低下。
劳动力的多少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农耕的产量和质量。在中国古代社会,借助外力协助耕田犁地,一直是重要的内容。时至今日,不少地区仍是以畜力协同耕种。
历代的统治者也是极力维护国家的农业发展,颁布律历,严禁轻农之事,其中一项便是禁食牛肉。
因为自古以来,牛一直是农家耕种的好伙伴,好帮手。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将犁套在牛身上,拉犁耕田,翻松土壤,便于播种,同时牛在运送,灌溉等多方面也提供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耕牛犁地)
有人就会说为什么不能用马来协助耕种?马儿的速度更快,力气更大,不是更适合吗?
虽然马的好处有很多,也很适合协助耕种。可两相比较而言,马儿的性价比会更低一些,这主要体现在所吃的饲料上。
若是养牛,吃草就行,或者是稻草、秸秆一类的,而且牛还有四个胃,能够通过反刍来尽可能多的获取食物中的养分,物尽其用。
而马多用于战争,交通运输等,它的食物除了草料,还有玉米,豆类,麦麸等,若是纯吃草,马就会没有力气,没有力气自然也就无法干活了。
(骏马)
若是养马,那就相当于要拿出一部分人吃的粮食来喂养。在古代普通百姓家里,人活着尚且艰难,粮食都不够吃,再养一个吃粮食的马,那不是雪上加霜了。
元代书籍《农桑衣食摄要》写到“家有一牛,可代七人之力”。
由此可见古代社会,牛对农耕的重要性了。就算是有夸大之处,能代四五人之力也可以说,是帮了大忙了!
并且在古人的心中,牛除了在农桑之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它还具备了崇高的象征意义。
(安阳殷墟出土青铜牛尊)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之中,青牛更是有着驱除邪祟的用处。相传大禹治水之时,每经过一个地方,治理好这儿的水患之后,就要放一个铜牛来镇守。
后代也都纷纷效仿,现今国内就在各地发现了诸多铜牛、铁牛形象的镇水兽。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说的就是,在古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上天和先人,二是讨伐兼并战争。
在祭祀之时,所用的牺牲,也就是供品,那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太牢”是最高等级,指的是牛、羊、猪三者都用,“少牢”次一级,是只用羊和猪。
由此可见,牛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牛这个物种都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也难怪官府要禁止宰杀了。
(耕牛)
二、明令禁止杀牛饮食
牛对于农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在古代社会,农民安居乐业就是衡量社会和平安定的标准之一。
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出台了诸多政策来重视耕牛。元代忽必烈曾说:“军民所需,牛马为本”,并且多次下令要保护耕牛。
保护耕牛的观念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社会。在春秋时期,礼记就禁止诸侯随意宰杀牛,更遑论平民了。
秦朝禁止私人宰杀耕牛,但是如果这个牛是病死或者老死的,它的肉就可以用来售卖。汉承秦律,将保护耕牛的观念延续下来,不得宰杀。
(耕牛犁地)
两晋时期由于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对于这方面的管制较为松懈。《齐民要术》中,更是记载了诸多烹食牛肉的方式方法,烤牛肉、牛肉干、牛肉酱种种,应有尽有。
到了唐宋时期,对于耕牛的保护又变得严格起来。
牛除非自然死亡,否则不能随意宰杀。死亡的牛可以用于出售或者自家食用。
《唐律疏议》记载,牛对于农耕非常重要,马可以用来长途运输,满足军队需求。所以故意宰杀牛的话,就要服徒刑一年半。
(唐朝画家 韩滉《五牛图》局部)
《水浒传》的是时代背景是宋徽宗年间,在此时期宰杀耕牛算得上是重罪了。
南宋《容斋随笔》有写道,十恶五逆、宰杀耕牛、故意杀人、官吏贪赃等罪行不在大赦的范围之内。
杀牛和故意杀人划“等号”,以现在的想法来看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根据《宋刑统》记载,故意或者过失杀牛,都会召来刑罚。不管你是故意,还是过失杀牛,甚至是杀自己家的牛都是要被处罚的。杀自家牛的惩处力度稍微轻一点,坐牢一年。
(魏晋 二牛耕地图壁画砖)
与此同时,由于宋朝商品贸易发展,以及农民对于耕牛的需求,耕牛的租赁贸易随即产生。
而官府也根据现实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于耕牛的贸易进行干预,对买卖行为进行监管,这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宋朝时期主要吃什么肉
那么在刑罚如此严苛的宋朝,《水浒传》中却屡屡出现,好汉吃牛肉的场面描写呢?难道是作者有误?
《水浒传》开篇就是王进得罪了高俅,带着他的老母亲出逃京城,走到了一处庄园歇歇脚。
主人便拿出了牛肉和饭食来招待他。
(水浒传 王进)
此外还有林冲充军,到了草料场当看守,夜晚去打酒,那个酒家便是切了一盘牛肉,烫了一壶热酒。
根据相关统计,在《水浒传》中提到的肉食有大约20种,牛肉、猪肉、羊肉等等俱在。
吃牛肉的比例最高,有差不多一百八十多次。其次就是吃羊,也有一百多次,吃猪肉的次数最少,才二十多次。
都说“文史不分家”,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
(水浒传 林冲)
在人们的认知当中,普通人最常食用的肉类,当是猪肉、鸡肉这一类。然而在宋朝时期恰恰相反,猪肉吃的才是最少的。
这是为什么呢?苏东坡的一首《猪肉颂》解释了这个原因:“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原来啊,贵族之人不愿意吃猪肉,而普通老百姓们又没有精湛的厨艺,所以才吃的少。那么不爱吃猪肉,又不让杀牛,那宋朝人们爱吃啥?
根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宋朝皇家法制有这么一个规定,说是吃东西不追求是不是什么奇珍异宝,什么美味佳肴,只要是吃羊肉,那就行了。
(羊)
《宋会要辑稿》记载御膳房每年要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而消耗的猪肉还不够它的零头,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这个数据可以明确的表现出宋朝人有多爱吃羊肉了。
四、书中多次描写,寓意为何
随之而来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宋朝人这么爱吃羊肉,那为什么在《水浒传》中的描写以吃牛肉最多呢?
明明朝廷针对耕牛的保护多次重申,具以条文,怎么还是有吃牛肉的现象出现,究竟是好汉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还是法律实行的不够到位?
(梁山好汉)
虽然国家三申五令,禁止宰杀耕牛,但是在一些法律的灰色地带之中,总是会有人越过边界,尝试了“犯禁”的感觉。
南宋《夷坚志》写道,在恩州有一个姓张的人通过杀牛来致富,还有在浙江的一个乡里,整个乡的人都是吃牛肉的。
其次是胡颖的《宰牛当尽法施行》,令他惊诧不已的是任职的这个地方肉店卖牛肉,人们吃牛肉,其风盛行,而法令不行。
(水浒传)
这样的情形实际上,与法度的实施以及民众的认可度相关。
明知不可为,还要故意为之。那自然是因为从其中得到的好处,能够使人忘记不可为之事带来的后果。
在宋朝一头活牛,大概能卖到5000—7000文钱。可是如果杀了卖肉,就以每斤100文的价格售出,一头牛大概200—300斤来算,那么一头牛最后能卖2万—3万文钱。
卖一头牛的肉,可以买四五头牛了,这么大差距,自然是选择卖肉更加划算。
(水浒传 剧照)
其次在法度是施行上,也是存在误差的。就如《水浒传》中所写,好汉们吃牛肉的场所,基本都在一些黑店,或者荒郊野外的小店一类的地方。
这些地方“天高皇帝远”,再加上执法不严,甚至有卫兵犯禁的情况出现。那么《水浒传》中众位好汉“切一大盘牛肉”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作为文学作品,人物行为也都饱含寓意,吃牛肉这种行为属于“犯禁”,也更能体现出108位好汉的抗争精神。
参考材料
杨津涛.梁山好汉真能顿顿吃牛肉?[J].养生保健指南 2016.
刘定富.草根者的名片——谈梁山好汉的绰号[J].保山学院学报 2008
杨津涛.古代禁止杀牛 梁山好汉哪能顿顿熟牛肉?[J].中外文摘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