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在《海错图序》里聂璜提到《禹贡》,说它"惟以错称海物"。而之所以这么称呼,则是因为"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海错"也就是形容海中的生物种类十分繁杂众多,难以计数。初见到这本书的名字,会感觉很奇怪,"海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还真不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名业余画家,同时也是海洋生物学爱好者。他长期在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带活动,细心观察海洋生物,每见到一个物种就把它给画下来。之后,他把自己所做的作品汇集起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海错图》。而这个人,就是清朝康熙时期的聂璜。《海错图》作者聂璜,字存庵,号闽客,浙江钱塘人,在历史上生平记载很少,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是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一位擅长绘制工笔画的高手。

(1)《海错图》:古代人认识海洋的一双眼睛

从小就非常喜欢去博物馆,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去了很多。在我的影响下,孩子对这项活动也极为感兴趣。

十一的时候带孩子去了一趟天津新开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丰富的展品,精心的布展,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海底奇妙的生物,让孩子惊叹连连。

现代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了解到我们未知的世界,包括太空,包括海洋,包括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物种。

那古代的人们,通过什么去了解世界呢?尤其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人们无法离开大陆探索海洋,无法去领略那广阔的海底世界,他们对海洋世界、海底动物是否一无所知呢?

其实还真不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名业余画家,同时也是海洋生物学爱好者。他长期在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带活动,细心观察海洋生物,每见到一个物种就把它给画下来。

之后,他把自己所做的作品汇集起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海错图》。而这个人,就是清朝康熙时期的聂璜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1)

(2)《海错图》其书,聂璜其人

《海错图》作者聂璜,字存庵,号闽客,浙江钱塘人,在历史上生平记载很少,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是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一位擅长绘制工笔画的高手。

初见到这本书的名字,会感觉很奇怪,"海错"是什么意思呢?

在《海错图序》里聂璜提到《禹贡》,说它"惟以错称海物"。而之所以这么称呼,则是因为"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海错"也就是形容海中的生物种类十分繁杂众多,难以计数。

至于聂璜画出这么一本海洋生物著作的原因,《海错图序》里讲到"然则博物君子,披阅是图,慎毋曰燃犀一烛也,谓吾以蠡测海也可。"他是真心热爱自然,热爱海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海洋中的生物展示给大家。

通过聂璜的认真绘画,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清朝宫庭的认可。在故宫所藏的五部清宫飞禽走兽图谱中,只有《海错图》是民间画师所做。大概是乾隆皇帝自小生活在北方,对于海洋生物见得实在是太少,宫中也没有类似的题材,因此《海错图》能够以民间画师作品身份收藏在故宫当中,并得到"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等玺印,这实在是非常难得。

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聂璜已经尽了努力收集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却还是表示说自己的见识太渺小,没有见过的生物种类无法胜数。从自谦的"燃犀一烛""以蠡测海"中就可以看到聂璜可以说是一名谦逊、努力的"博物君子"。

无独有偶,在我们的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位"博物君子",他就是微博账号"博物杂志"的运营人张辰亮,因为知识渊博,无论网友发现什么奇奇怪怪的生物,他都能给出答案,网上人称"博物君"。

现代的"博物君",在看到康熙时期的"博物君子"所绘的《海错图》后,非常感兴趣,张辰亮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海错图》进行了分析考证,写出了《海错图笔记》,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去揭秘绘画中生物的前生今世,让现代人了解到我们的先人是如何认识海洋动物的。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2)

(3)康熙“博物君子”与现代“博物君”穿越时空的会面

《海错图》共分为四卷,前三卷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卷在台北。作者在编撰《海错图笔记》时,并不是完全按照《海错图》的顺序来进行排序,而是按照鳞部、介部、虫部、异象等生物学分类,对书中所涉及的海洋物种分门别类的进行介绍。

另外在介绍《海错图》中的物种时,作者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对聂璜所绘制的生物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考证,同时纠正了一些聂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发生的错误,对于很多奇奇怪怪的物种努力去找到现实中的原型,尽最大的努力让读者从古代、现代两个维度去认识《海错图》中的生物。

在张辰亮的笔下,各种海洋生物的分类与分布、生活环境特征,繁殖生态特征,甚至是生物美食文化,都一一做了详尽的交代。最好玩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总是会提一句如何去吃更美味,看来古今的老饕见到什么都是一盘盘的美食。

读者在阅读《海错图笔记》时,仿佛在古今海洋的时空中交错,能够领略到清朝"博物君子"与现代"博物君"隔空对话,心灵交融,惺惺相惜。

(4)清代的“化生博士”

由于清朝时生物学并不发达,加上海洋生物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海错图》中有不少都是臆造的生物。

这些生物,是作者在探寻海洋生物时,当地人向他口述,或者是查询古籍文字描述而画下来的。这些生物在传说中都是出现在遥远的危险海域或者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当年的航海技术很难达到,因此以讹传讹,呈现在画册上的生物形状就显得有些奇怪。

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在清朝那个时代的人们都认可,但是在现代看来,倒是错得有些离谱了。就是这种错误,在聂璜的画笔之下也是显得那么萌,那么可爱。

比如说,中国古代有一种被广为接受的学说,叫做"化生说"。这个学说认为,一种生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生物。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3)

聂璜就是"化生说"的忠实信徒,在《海错图》中他记录了很多化生的案例。比如说"鹿鱼化鹿""虎鲨化虎" 等等。

看着书中那些"萌萌哒"怪兽,有一种莫名的喜感,也可以感受到清朝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对于生物进化学的了解。

(5)古代认识海洋的眼睛,我们用来发现美食

中国是美食之国,自古人类对于美食的追求就从没有停止过。

《海错图》描绘的一百九十三种已经考证的生物中,可供人类食用的高达一百一十一种。

对于这些可以食用的生物,聂璜在图志中简要介绍了食用方法,还附带介绍了腌、醉、炙等加工技巧。

而《海错图笔记》则更是发扬光大,针对鳞部、介部、虫部,甚至是奇特的异部,凡是能考证出来的海洋物种,张辰亮都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食用方法及风味,配上精美的图片,在睡觉前翻这本书简直是对肚子的一种折磨。

十月份正是螃蟹肥美的季节,在《海错图》中也介绍了螃蟹,而关于螃蟹的部分全都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只能从图片资料上了解这一部分了。

画《海错图》之前,聂璜曾经画过一本《蟹谱》,可惜早已散佚。在"毛蟹"这幅图旁边,摘抄了"蟹谱序",从中也能一窥《蟹谱》的大概。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4)

《海错图笔记》则袭击发扬光大,从大闸蟹的来历、吃蟹的传言、吃蟹的历史、吃蟹的方法等各方面将螃蟹这个美食介绍的极为详尽。

乾隆大明湖之谜(乾隆皇帝藏于宫中认识海洋)(5)

图画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文字给人带来了遐想空间,细腻的形容挑逗读者的味蕾,这简直可以说是"吃蟹小百科"了。

在清朝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开始对海洋生物进行探索,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关注。

现在科学工业越来越发达,对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之前生活的城市靠近渤海湾,每年都能吃到很便宜的海鲜,在赶海时也能见到海星、螃蟹、牡蛎、水母等各种海洋小生物,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场景再也见不到了,渔民打鱼的船在近海已经捕捞不到什么海鲜,只能越来越往深海走。

环境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更多关注地球环境,不让这些可爱又美丽的生物消失,不能让它们变成只能口述或者是存在于传说中的神话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