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工的心声,在车间里打磨懵懵懂懂的青春
学徒工的心声,在车间里打磨懵懵懂懂的青春我是八0年进的毛纺厂,那时我刚刚22岁,记得当时在厂劳资科报道时恰巧碰到毛条车间赵栋国老主任,他是建厂元老一生热爱篮球,看到我是调来打篮球的,就执意要把我分到他的车间当保全工,当时工厂流行一句口头语:“紧车工,慢钳工,吊儿郎当保全工”,我刚进车间一直心情浮躁静不下来,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一切无从做起,为尽快熟悉和掌握保全工技术,我从一点一滴中领悟师傅的技术要领,我的师傅姓梁,他真的是个好师傅,上班时手把手教我,有时逢周末休息了,做上好吃的把我叫到家里去,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时我做的不到位他也会不留情的严历训斥我,就这样日复一日逐渐地我学会了常见故障的检修排除,那年月实行联产承包制,专业知识相当匮乏,根本没人组织系统授课,只能靠师傅手把手教和实际操作,从师傅嘴里零打碎敲、只言片语地学点东西,我跟着师傅当了三年学徒,学徒期间工资每月54元,满三年后涨到70多元。七年多的工厂生涯,培养了我敬业爱岗
#头号周刊# 阔别三十余年的原石河子八一毛纺厂毛条车间百余位老工友五一节前夕喜相逢。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师傅像孩子般一样又蹦又跳,激动不已,不少人还紧紧相拥、喜极而泣,许多人感慨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次聚在一起,多年没见了看到这些老工友们确实非常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八十多岁的原车间老主任步履蹒跚走向台上发言时几度哽咽,“我是1958年建厂的参与者,前前后后在厂里工作了大约41年,见证了八一毛纺厂的兴衰荣辱,对工厂的感情很深”。回忆起当年一起工作的场景,老主任眼中噙着泪水:“当时只有卖力干活的想法,希望为国家多做贡献,大家非常团结,也正是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工友感情”, ”当年我们八一毛纺厂曾多次获得过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 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效益最好的时候你若想买上一些毛布、毛线,还要找领导批条子走后门”,一位老工友介绍说,在这次聚会中工友们纷纷拍照留念 一幅幅温馨的画面瞬间定格。
据组织者崔风荣介绍,这次聚会之所以成功 背后有很多细节让他非常感动。“一位住院生病的工友得知老伙计们要相聚 拔下针头就要过来,还有远在内地他乡的老工友也专门发来视频向所有的老朋友送上问候和祝福。“我们之间都30年没见了 最长的已经分别40多年了”。年近八旬的原毛条车间李勇主任感慨地说道。当看着一个个熟悉而又饱经风霜的面孔,师徒相见喜极而泣,潸然泪下,紧紧相拥不愿松开的场景时,说真的我的眼睛湿润了。
想当年我们这些生产在第一线的工友们,为了石河子工业发展贡献了每个人的青春年华,在并肩战斗的岁月中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中很多老师傅一工作就在毛纺厂,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很多人当年从上海、江苏支边来的时候只有十六、七岁,如今有些老师傅早已故去,健在的师傅们早已是儿孙绕膝……。多年后我们再次相聚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心情无比激动,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
我是八0年进的毛纺厂,那时我刚刚22岁,记得当时在厂劳资科报道时恰巧碰到毛条车间赵栋国老主任,他是建厂元老一生热爱篮球,看到我是调来打篮球的,就执意要把我分到他的车间当保全工,当时工厂流行一句口头语:“紧车工,慢钳工,吊儿郎当保全工”,我刚进车间一直心情浮躁静不下来,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一切无从做起,为尽快熟悉和掌握保全工技术,我从一点一滴中领悟师傅的技术要领,我的师傅姓梁,他真的是个好师傅,上班时手把手教我,有时逢周末休息了,做上好吃的把我叫到家里去,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时我做的不到位他也会不留情的严历训斥我,就这样日复一日逐渐地我学会了常见故障的检修排除,那年月实行联产承包制,专业知识相当匮乏,根本没人组织系统授课,只能靠师傅手把手教和实际操作,从师傅嘴里零打碎敲、只言片语地学点东西,我跟着师傅当了三年学徒,学徒期间工资每月54元,满三年后涨到70多元。
七年多的工厂生涯,培养了我敬业爱岗的品质,班组师傅看我年轻肯干,就互相推让,使我连续三年获得车间里“劳动标兵”荣誉称号。 七年的工厂生涯虽然短暂却难忘,它给我留下了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师傅们淳朴、厚道、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时时地感染着我,工厂火热的生活更是锻炼了我,当年在那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我感受到的是师傅们父亲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工友间纯真的友情和信任。如今有些老师傅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师傅们那些谆谆教诲以及他们身上哪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我。2022年5月 新疆石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