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mini只在英国生产(从宝马MINI出走牛津拥抱长城)
宝马mini只在英国生产(从宝马MINI出走牛津拥抱长城)20世纪70年代,面对如日中天的美国车企,英国车企却因长期经营不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濒临破产。彼时,由工党掌权的英国政府,为了避免英国民族汽车工业遭受重创,于1975年开启了一场浩大的汽车公司国有化运动。不过,英国汽车却没能因豪车属性在市场迎来大卖。事实上,包括路虎、宾利、劳斯莱斯以及MINI在内的一众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均诞生于英伦三岛。只不过出于种种原因,如今的这些品牌要么改换门庭,要么就成了其他汽车品牌的子品牌。那么,是何种原因令一众英国汽车品牌在过去的百年里,不断选择卖身呢?对于熟悉汽车产业的朋友来说,英国车除了军品之外便是奢侈品。相比于追求性价比的日系车,以及追求性能与设计相称的德系车,英国车天然带有一种高贵属性。受此影响,英国车也当仁不让地成了豪车的代名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王府饭店便曾购买两台劳斯莱斯Silver Spur Ⅱ作为总统套房客人的专车。
作为从新能源造车大变局中率先出局的国家,英国败给的不是时代,而是它自己。
近日,宝马传出消息,确认即将把位于英国牛津的MINI电动汽车产线转移至中国。此前有消息称,宝马将会把位于英国的MINI产线转移至荷兰。宝马MINI品牌负责人斯蒂芬妮·沃斯特表示,自明年起,MINI牛津产线将专注生产汽油动力车型。此外,宝马新一代纯电车型MINI Aceman也将交由其与长城合资成立的中国企业生产。
汽车工业素来有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集中展现了一个国家在制造业上的成就。两次工业革命以来,美、英、德等先发国家凭借着技术层面的优势,始终占据着全球造车游戏大潮里的头部地位。然而,相比于美国与德国两大汽车强国,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则要显得更加命运多舛。
谈起英国的汽车品牌,年轻消费者心中可能会感觉一丝陌生——英国还有汽车品牌?
事实上,包括路虎、宾利、劳斯莱斯以及MINI在内的一众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均诞生于英伦三岛。只不过出于种种原因,如今的这些品牌要么改换门庭,要么就成了其他汽车品牌的子品牌。
那么,是何种原因令一众英国汽车品牌在过去的百年里,不断选择卖身呢?
制造业空心化结出的恶果对于熟悉汽车产业的朋友来说,英国车除了军品之外便是奢侈品。相比于追求性价比的日系车,以及追求性能与设计相称的德系车,英国车天然带有一种高贵属性。受此影响,英国车也当仁不让地成了豪车的代名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王府饭店便曾购买两台劳斯莱斯Silver Spur Ⅱ作为总统套房客人的专车。
不过,英国汽车却没能因豪车属性在市场迎来大卖。
20世纪70年代,面对如日中天的美国车企,英国车企却因长期经营不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濒临破产。彼时,由工党掌权的英国政府,为了避免英国民族汽车工业遭受重创,于1975年开启了一场浩大的汽车公司国有化运动。
国有化运动启动之后,工党政府首先拿出6000万英镑,收购了濒临破产的英国利兰汽车公司的全部股份,这家巨无霸级的公司一度拥有英国全部的汽车品牌。
而后,工党政府又根据本国的“工业法”成立了国家企业局。后续,政府通过该局掌控了利兰汽车公司的经营。不过,英国政府声势浩大的介入并没有扭转利兰汽车公司的颓势。
数据显示,1975年到1977年,利兰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非但没有提升,反而由30.8%下降至24.3%。直至保守党政府登台,这场国有化行动才宣告结束。
相比于主张国有化解决办法的工党政府,后续上台的保守党政府则提出了私有化的解决方案。不过,后者的主张也没有妥善化解相关矛盾,反而令英国汽车加速踏上卖身之路。1984年,利兰集团将捷豹卖给了美国企业福特。
自此开始,路虎、路特斯以及MINI等英国汽车品牌也相继被外国车企竞得。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南京汽车集团曾于2005年以50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英国老牌车企罗孚、MG以及其发动机供应商Powertrain。
从英国汽车工业由兴到衰的过程来看,英国政府的决策明显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过,结合当时英国的国内环境来看,工党政府与保守党政府截然不同的策略,只是导致英国汽车衰落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
具体来说,工党政府采取的国有化策略同彼时推行的福利社会政策密不可分。其全力挽救濒临破产的利兰汽车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国内工人挽救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保守党政府采取的私有化策略则与当时福利社会政策催生的巨额政府财务密不可分。如果保守党政府沿用国有化的方式来挽救利兰汽车公司,由此产生的财政负担显然不是政府所能承担的。
深层次来看,造成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根源,仍在于本土车企产品竞争力的下滑。具体来看,英国汽车产品竞争力的下滑首先与本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相关。面对强势的美国企业,英国政府为保护本土车企采取了高关税的做法。不过,关税壁垒在保护本国企业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至于英国车企后续面对美国车企的挑战节节败退,濒临破产。
其次,英国汽车产品竞争力的下滑与英国国内资本海外投资有一定关联。二战后,虽然英国本国工商业发展也急需资金,但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依旧选择向海外扩张。数据显示,1967年到1971年间,英国海外投资的资本金额由175.21亿美元增加到了240.19亿美元,五年间增长了73%。在此影响下,原本占据先发优势,有望做大做强的英国汽车工业,也错失了加速发展的窗口期。
汽车电动化引发的终局不过,好消息是,上述卖身的英国品牌虽然改弦易辙,但是部分品牌依然在英国保留了产线,为英国汽车工业保留了火种。比如说,转投宝马汽车的MINI,便在英国拥有牛津、斯文顿和汉姆斯霍尔三大生产基地。其中,牛津基地承担着最后总装的重担,年产能可达4万辆。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保留的产线也是英国汽车工业辉煌时代的最后见证。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随着英国公投“脱欧”,以及汽车电动化转型蔚然成风。作为英国汽车工业辉煌时代见证的产线也开始不断凋零。
以本田、丰田和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因英国“脱欧”带来的出口关税影响,已明确表示将关停自身在英国的产线。其中,本田已于2020年2月关闭了位于英国西南部温斯顿的工厂。该事件也被英国媒体称为是对英国汽车工业的严重打击。而宝马将MINI电动产线转移到中国,一方面体现了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迫切性,另一方也说明了英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准备不足乃至窘迫。
对于诞生多个知名汽车品牌的英国来说,MINI产线转移或向电动化转型的戏码今后或将不断上演。从英国本土车企出卖品牌断尾求生开始,英国汽车其实便已经名存实亡,电动化转型所引发的产业升级则是在英国汽车工业的棺材板上钉进最后一颗长钉。
MINI出走牛津,挥别英伦三岛,英国汽车工业由盛而衰的百年大败局,映照出的又何止是它工业空心化的孱弱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