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汽车状况:飞凡汽车 你拿什么和人斗
飞凡汽车状况:飞凡汽车 你拿什么和人斗为了把车造得漂亮,蔚来挖来了知名设计师Kris Tomasson。这位1992年毕业于ACCD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设计师在福特工作时主导了SHELBY GR-1概念车的设计,在湾流任设计总监时的作品则是售价6900万美元的G650,于可口可乐担当设计总计时主导了百年纪念版的瓶身设计,他还曾是宝马i系列的外观设计负责人。造车新势力们在追赶传统新能源车企时,做对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产品做得漂亮了,无论是蔚来ES8还是理想ONE,相较于以往那些老国企的车型在颜值上胜出许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飞凡汽车,你拿什么和人斗?”即便不把特斯拉作为直接对手,与国内已经起跑五年左右的造车新势力相比,飞凡汽车又有什么倚仗?造车新势力们在初始阶段都采取了用钱买时间的方式,通过四处挖人的方式快速搭建起核心团队,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还用闪着金光的明星团队在资本市场上吸睛又吸金。
飞凡汽车的第一款车型被寄予极大期望。(图片来源:飞凡汽车)
这几天,在一堆新车中,飞凡R7一夜蹿红,但更多人在追问,飞凡汽车是谁?
确实,在飞凡R7上市之前,与这个品牌相关的消息似乎都不那么令人兴奋。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又打乱了飞凡汽车原有的节奏……
所以,当飞凡汽车的管理团队公开提出“飞凡R7就是要与特斯拉Model Y竞争”的时候,想想ModelY八月超过6万台的销量,再想想飞凡汽车CEO吴冰提出的飞凡R7年度交付目标,不禁想问一句:
“飞凡汽车,你拿什么和人斗?”
即便不把特斯拉作为直接对手,与国内已经起跑五年左右的造车新势力相比,飞凡汽车又有什么倚仗?
码人,码很多人,码很多高人
造车新势力们在初始阶段都采取了用钱买时间的方式,通过四处挖人的方式快速搭建起核心团队,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还用闪着金光的明星团队在资本市场上吸睛又吸金。
造车新势力们在追赶传统新能源车企时,做对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产品做得漂亮了,无论是蔚来ES8还是理想ONE,相较于以往那些老国企的车型在颜值上胜出许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为了把车造得漂亮,蔚来挖来了知名设计师Kris Tomasson。这位1992年毕业于ACCD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设计师在福特工作时主导了SHELBY GR-1概念车的设计,在湾流任设计总监时的作品则是售价6900万美元的G650,于可口可乐担当设计总计时主导了百年纪念版的瓶身设计,他还曾是宝马i系列的外观设计负责人。
在新势力的第一梯队,理想也将保时捷992的主设计师Benjamin Baum招至麾下,与此前便挖到手的捷豹路虎设计师John Warner一起协同设计团队造就了“奶爸车”理想ONE,并将继续设计未来的多款车型。在小鹏,50余人的设计团队多半来自于英国考文垂大学等国际一流汽车设计学院,外造型设计稿件总监张利华曾在广汽传祺主导设计了GS8、GA8与GA6等畅销车型。
在智能电动车的市场竞争中,“美”是第一顺位的要素。(图片来源:飞凡汽车)
摆在飞凡面前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第一款车能否在外观设计上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能让用户第一眼便被其吸引?
与新势力们一样,飞凡选择了抄近路。相比宝马i系列与保时捷992的“小众”,飞凡直接将曾打造过“最美大众车”——大众CC的设计师Martin Kropp聘为飞凡R7的首席设计师。这位凭借大众CC拿下德国工业设计大奖最佳设计品质奖、IF产品设计奖等国际大奖的设计师,将“不繁,即非凡”作为设计理念,设计出了这款颜值巅峰的产品——飞凡R7 。
在设计之外,新势力们不约而同地将核心竞争力定为了“智能”这个关键词。在带给用户全新直观体验的智能座舱之外,风格相对激进地提供多项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成为新势力们与略显保守的传统车企之间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
花钱买时间依旧是新势力们最熟悉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蔚来早期在北美挖来很多自动驾驶工程师,希望快速完成相关功能的研发与量产。原上汽自动驾驶负责人章健勇在蔚来遇到了七年之痒于日前离职,目前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是曾入选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杰出青年榜单的原Momenta研发总监任少卿。
小鹏在创立之初从特斯拉挖来了机器学习专家谷俊丽,还曾因招募了前苹果自动驾驶工程师陷入风波,如今这个近千人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由原高通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负责。过去几年间,NOA与NOH成了小鹏在产品传播层面最大的亮点。
理想在早期也曾与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展开过合作,最后还是选择了全栈自研。初期,理想只是选择做L2级别驾驶辅助功能的研发,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得不将智能化技术研发的重要性提上日程,于是挖来了伟世通全球首席架构师及自动驾驶总监王凯出任CTO,才有了后续多次迭代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尽管王凯已经在入职17个月后离职,但他的加入已经让理想节省了大量时间。
飞凡怎么办?
以飞凡现有的体量,仍然是一家创业公司,无法负担以行业顶薪挖角的成本。但是成长的时间如果过长,飞凡必将错过智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好在,飞凡汽车还有上汽。
在飞凡70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中,上汽集团以66.5亿元出资占比95%。从飞凡品牌创立伊始,便将上汽集团作为了自己的后盾,如果换一种表述,那就是飞凡选择了与上汽集团“共享”强大的研发团队。
飞凡与上汽集团“共享”强大的研发团队。(图片来源:飞凡汽车)
今年三月,飞凡与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宣布,将在设计、智舱、智驾与三电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整合创新研发资源,加速前瞻技术的布局和落地,飞凡智驾共创中心也随后揭牌。与蔚小理们不到千人的研发团队相比,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整合了旗下五大信息技术中心、乘用车技术中心、海外创新中心等资源,超万人规模的自主研发团队有着难以比拟的实力。
在这个模式下,上汽集团最新的电子电器架构技术、最新的设计语言、最新的智驾与智能座舱技术都能在飞凡汽车上得到应用,这也使得飞凡汽车可以将重心放在用户驱动、数字驱动与极智驱动三大战略之上。飞凡汽车将技术需求、数字化团队与用户运营团队搜集到的意见反馈给共创团队,由后者完成敏捷开发。
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数据便是,当新势力们还在说造车需要200亿元时,飞凡R7所搭载的全融合高阶智驾系统RISING PILOT所属的上汽技术平台,开发费用便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堆料,堆很多料,堆很多猛料
小鹏G9上市后,由于入门版车型没有任何智能辅助驾驶配置招致用户诟病,不得不在48小时内调整了价格与配置以满足用户对一辆“智能”电动车的需求。
这看似只是一次上市的“事故”,背后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心理需求:功能越丰富越好,配置越高越好,毕竟新造车品牌们在品牌溢价能力尚且不足时只能靠这两点抓住用户的心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5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与“5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看到了座椅加热、通风与按摩功能甚至出现在了20万元级别车型之上,看到了售价七八万元的新能源车上也搭载了巨大的屏幕,甚至连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也出现在了十万元以下车型之上。
堆料,已经成了造车新势力们与传统豪强之间的竞争利器之一。
说到堆料,背靠上汽集团、有着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与议价能力的飞凡又会怕谁?
RISING MAX 3 1巨幕系统与奔驰EQS“撞脸”了。(图片来源:飞凡汽车)
就这样,中国品牌量产车型中最大尺寸的43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出现在了飞凡R7上。你如果感觉有点眼熟就对了,它采用了与奔驰EQS同款的一体化玻璃面板封装,使用了强度为普通钠钙玻璃六倍的全球顶级AGC旭硝子龙迹玻璃,抗冲击效果极强。在息屏状态下,三块显示屏浑然一体,亮屏状态下同样有着极强的整体性。
最为抢眼的这块15.05英寸OLED中控屏采用了京东方最新的OLED屏幕,与蔚来ET7同款,优于理想L9的OLED硬屏。与手机、平板电脑使用的消费级标准相比,车规级屏幕能够更好的适应极端环境,即便是在频繁震动下也能确保稳定的操作体验。10.25英寸仪表屏与12.3英寸副驾屏则采用了MINILED屏幕,相较同级别车型同样有着出色的视觉感受。
与这三块大屏幕一起构成飞凡R7“RISING MAX 3 1巨幕”的是华为视觉增强AR-HUD平视系统。尽管华为在汽车圈内有了诸多合作伙伴,HUAWEI INSIDE也成为伙伴们的核心卖点,但是飞凡使用的这套平视系统依旧是全球首发量产版本,可谓独树一帜。
华为提供的这套视觉增强AR-HUD平视系统有着全球量产车型中AR-HUD系统的最大视场角,13°*5°的数据表现比奔驰、大众与奥迪的相同配置数据更加优异。它为飞凡R7提供了高达1920*730的全行业最清晰分辨率,即便在雨雪或是暗夜等状态下依旧可以通过实时视觉增强技术为用户提供清晰画面。在硬件之外,这套系统通过AR算法,基于IMU与DMS能够实时动态保持画面稳定以消除眩晕,还能做到基于智驾系统与导航完成实时渲染,更能基于算法负载与轨迹数据实现时延感知以快速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