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疯传小孩做实验(在家做儿童网红)
微信疯传小孩做实验(在家做儿童网红)市面上许多科学实验小套装粗制滥造,材质低廉,不少家长收到的实验用品有明显破损。但真的没风险吗?记者从网上购买了两款不同的“法老之蛇”实验材料包,在通风良好的室外环境下亲自尝试。将白糖、小苏打混合堆放在固体酒精上后,记者用打火机点燃了酒精。随着火焰燃烧,蛇状的灰烬果真生成,并扭动着缓缓增长。但即使在只有微风的情况下,随着火焰燃烧,仍然不停有火星和灰烬迸射出来。记者站在距离实验器皿约半米远外,还是险些被迸射出的火星和灰烬“击中”身上的羽绒服。“这些科学小实验在家就能做,快点儿带孩子亲手操作一下吧。”记者注意到,很多网红科学小实验中都会提到一个名字——“法老之蛇”。“法老之蛇”其实是一种化学反应,原版实验需要用到一种叫作“硫氰化汞”的剧毒物质。硫氰化汞被点燃后,会受热分解,释放出烟雾和一条长长的灰烬,宛如一条凭空生成的巨蛇扭动着身体从地底下钻出。一些网友会将实验过程自行拍下并上传到网络,引得不少
“本来开开心心的实验,结果却以烫伤收场。万幸只是我的虎口被烫,如果受伤的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提起近日在家尝试的“水晶生长”实验,鞠女士仍愤愤不平。“实验其中一步是需要把100℃的开水倒入容器里,谁知道送来的实验器材竟然是漏水的,一下子就被烫起了3个水泡。”
近年来,为了培养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各类与科普相关的校外培训班,或是按照网红视频教程来做一些科学小实验。但殊不知,很多效果震撼、吸引眼球的“网红科学小实验”,其实却是风险隐患重重。
记者亲测 1 “法老之蛇”
危险:火星四溅 隔热手套被点着
“这些科学小实验在家就能做,快点儿带孩子亲手操作一下吧。”记者注意到,很多网红科学小实验中都会提到一个名字——“法老之蛇”。“法老之蛇”其实是一种化学反应,原版实验需要用到一种叫作“硫氰化汞”的剧毒物质。硫氰化汞被点燃后,会受热分解,释放出烟雾和一条长长的灰烬,宛如一条凭空生成的巨蛇扭动着身体从地底下钻出。一些网友会将实验过程自行拍下并上传到网络,引得不少家长和孩子竞相模仿。而很多商家也制作了“法老之蛇”的实验材料包,在网上售卖。
包装简陋的“法老之蛇”套装,里面的化学药丸和固体燃料直接用透明袋装包装。
记者发现,网上流传的“法老之蛇”实验属于改良版本,将剧毒物质“硫氰化汞”改为了白糖、小苏打和酒精等更加简单易得而又看似无害的物品。教学视频大部分只有短短十几秒或几十秒时间,并未说明各种实验材料的详细配比。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也并未戴上手套进行点火等操作,期间为了拍摄和视觉效果,还不停用手转动调整点火后正在燃烧的实验皿。如果只是看看网上视频,似乎觉得这个实验并没有任何风险。
但真的没风险吗?记者从网上购买了两款不同的“法老之蛇”实验材料包,在通风良好的室外环境下亲自尝试。将白糖、小苏打混合堆放在固体酒精上后,记者用打火机点燃了酒精。随着火焰燃烧,蛇状的灰烬果真生成,并扭动着缓缓增长。但即使在只有微风的情况下,随着火焰燃烧,仍然不停有火星和灰烬迸射出来。记者站在距离实验器皿约半米远外,还是险些被迸射出的火星和灰烬“击中”身上的羽绒服。
市面上许多科学实验小套装粗制滥造,材质低廉,不少家长收到的实验用品有明显破损。
而在用另一款材料包做“法老之蛇”实验时,记者佩戴着厨房用隔热手套,模仿视频中的样子,用手转动实验器皿调整角度。但实验器皿中窜出的火苗,竟将手套上的棉线点着,手套着火了。
简陋透明塑料袋装导致里面的化学内容物状态十分不稳定,甚至实验前就已经变性。
风险提示:
“法老之蛇”实验过程中需点燃酒精为白砂糖和小苏加热,会形成二氧化碳气体,一旦操作不当,酒精极易着火甚至烧伤实验者。
记者亲测 2 “大象牙膏”“火山爆发”
危险:药水泄漏 喷溅皮肤直接被腐蚀
随后,记者又网购了材料包,尝试操作“大象牙膏”这一网红科学小实验。
打开实验材料包,记者发现,两个装有液体的小瓶被放置在一个写有“大象药水”字样的密封袋内,但所谓的“大象药水”到底是什么材料,却并未标明。和说明书上标出的实验橡胶手套不同,记者从实验套装中掏出的却是一副薄薄的一次性塑料手套。
由于药瓶密封不严,“大象药水”已经漏得到处都是,连用于防护的一次性手套上都沾满了药水。实验还没开始,记者的手臂上就已经喷溅上了泄漏的药水,伴随着阵阵刺痛,手臂被喷溅上药水的部位渐渐被腐蚀,变成了白色。在用大量清水冲洗后,大约十几分钟后,手臂上的“白点”转成红色并凸出肿起,直至数小时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大象药水”已洒出
而在用小苏打和白醋等常见材料尝试进行“火山爆发”实验时,记者并未佩戴手套的手指无意间碰触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溶液,手指又在未冲洗干净的情况下接触到面部,眼周皮肤立刻泛红刺痛。经大量清水冲洗、涂抹修复面霜约20分钟后,皮肤才最终恢复正常。
风险提示:
“大象牙膏”实验中所使用的“大象药水”实为双氧水,高浓度的双氧水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灼伤,引起疼痛,并在皮肤上形成白痂,甚至留下红肿或水疱,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被“大象药水”喷溅后腐蚀的皮肤
“火山爆发”实验虽然反应本身和产物均无毒,但在操作过程中,一旦泡沫接触到眼鼻口等部位,容易引起刺激不适。
记者亲测 3 “隔空捏爆气球”
危险:气球爆炸 碎片崩出2米远
在用柑橘类水果尝试隔空“捏爆”气球实验时,记者在距离气球约10厘米处划破橙子表皮,刚划了两下,喷出的橙皮汁液溅到气球上,气球立刻发生爆炸。
伴随着巨大的炸裂声,气球爆炸后产生的橡胶碎片最远竟崩出了近2米远的距离。碎裂的气球皮在空中高速飞出,崩到记者腰部至胸部的高度。试想,如果是身高仅及成人一半的孩子正手持气球模仿实验,一旦气球发生爆炸,碎片很容易崩进眼睛。
风险提示:
所有柑橘类水果,表面都凹凸不平,细看还有毛孔,这种“毛孔”会产生芳香油类物质,这种物质遇到橡胶或乳胶做的气球时,会和橡胶的主要成分聚异戊二烯发生相似相溶现象,因而把这部分气球溶解掉,然后就会产生爆炸。破碎的橡胶容易迸射到眼睛或脸部,若不慎飞入喉咙,甚至可能导致窒息。
市场摸底
实验套装标识无警示语 存严重隐患
提起科学实验小套装,孟女士至今心有余悸。“最近好像很流行这种小套装,动辄能做两三百种实验,就给孩子入手了一个。谁知道里面包装特别简陋,孩子不知道怎么就把其中一袋弄破了,用水冲完后皮肤又红又痛。我至今不知道袋子里是什么成分,能不能接触皮肤,万一沾到该如何科学处理,实验套装内外包装也没有任何风险警示或者说明。”
在家做儿童“网红”科学实验,不少试剂粉末和溶液气味刺鼻也让家长担心孩子可能吸入或误吞造成危险。
“卖家称材料是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小朋友也可以玩,但我发现这些‘雪’加入水后不仅会发热,有明显刺鼻的异味,黏在木地板上根本擦不干净。”在小红书上,一位家长质疑起当下火爆短视频平台的儿童“人造雪”实验:“孩子就这么用手去抓,好几次忍不住想舔,被家长制止了。”
“人造雪粉所使用的聚丙烯酸钠,一般是普通工业级,会残留部分酸性或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陈东表示,聚丙烯酸钠具有水溶胀性,一旦儿童误食,进入人体内后,会以固体的状态存在,排出体内可能有一定困难。
在家做科学实验频频“翻车”的背后,是市面上许多科学实验小套装的粗制滥造,不但材质低廉,所含内容物成分也标注得十分模糊,缺乏必要的安全风险警示。
“看商家的宣传广告以为这些小套装配送的试管、量杯和烧杯都是玻璃的,谁知到手的是廉价的塑料材质不说,还不是瘪的就是破的,质量实在是太糟糕了。”以天猫旗舰店一套月销6000多件的实验小套装为例,不少家长在反馈中晒出了破损的量杯、断柄的刷子以及变形的试剂瓶。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科学试验套装包装简陋,化学品仅用透明塑料袋装,里面的内容物也十分模糊,不但没有任何剂量标识,也没有具体成分说明。比如著名的“大象的牙膏”实验,有商家将所用到的实验用品标注为“大象牙膏A”、“大象牙膏B”、“大象牙膏C”,说明书上也是让其混合即可。此外,许多“点水成冰”、“碘钟化学灯塔”等经典实验,试剂瓶身竟然只标有“A液”、“B液”、“C液”。
为“方便”儿童操作,有商家将内容物简单标注为“A液”、“B液”、“C液”,没有其他说明。
这种简陋透明塑料袋装,也导致里面的化学内容物状态十分不稳定。有家长表示,小朋友购买的“点水成冰”套装,里面的溶液刚撕开一接触到空气就凝结成“冰”,根本来不及做实验。
科学实验玩具年龄虚标问题也十分严重。记者发现,不少科学试验套装都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化学品玩具,但年龄要求却赫然写着“3岁以上”。以一套金属提取科学小实验套装为例,该实验材料包中含有盐酸、氯化亚锡、锌等物质。其中盐酸具有强腐蚀性,氯化亚锡溶液与皮肤接触能引起湿疹,受高热分解后还能产生有毒烟气。
一套金属提取“锡 刺猬”的科学小实验套装含有盐酸、氯化亚锡等物质,适用年龄却写为“3岁以上”。
此外,对实验内容物无具体解释,很容易让实验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产生误解。以流行于中小学生的“水晶种植”的实验套装中,某月销4000件以上的天猫旗舰店品牌将该实验表述为:“天然水晶生长在地壳深处,需要历时数千年才能形成。让孩子了解生长水晶原理,体验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同时,记者注意到,该实验的说明书也只有让实验者将“晶粉”倒入量杯搅拌、溶解,将“晶种”浸泡等过程,没有其他原理解释。
专家提醒:
问清实验步骤及急救措施 切忌盲目实验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于老师提醒,家长在收到科学玩具套装后一定要先核对明确成分,检查配件是否安全,明确是否含有强酸强碱等危险化学品,操作过程是否会涉及到放热等氧化反应。如果有,一定要严格控制氧化剂的投料量,加料速度也不宜过快。此外,用到的搅拌、冷却装置也要确保质量过硬,防止升温过快、过高。
此外,家长在进行实验前,需向商家问清楚套装的适用年龄、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及出现意外的急救措施,一定不要盲目实验,甚至“做一步、看一步、猜一步”。
记者注意到,许多科学玩具套装在防护方面只配有一个护目镜。对此,于老师表示这显然不够。“手套是必须的,除了PE手套外,遇到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还应该再戴一层乳胶手套保护皮肤。遇到有粉末状的试剂,还应该佩戴能防护PM2.5的口罩以及白大褂,防止不慎吸入颗粒或者掉落在日常穿着的衣物上。实验安全无小事,不要着急进入具体的实验操作,儿童应从小树立起做实验要注意好个人防护的规范操作意识。”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袁璐 实习生 王鹤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