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赛车比赛规则(场地赛道对比试驾)
场地赛车比赛规则(场地赛道对比试驾)悬挂的表现足够高级,经过一些短促的颠簸,如减速带,偶尔的路面破损,滤振还是很得体的,沉闷又轻微的“蹦蹦”两声,车身就又恢复了平静。高速下的巡航异常舒适,稳定性极佳,A6L与它的同级别对手相比,最大的杀手锏其实就是高速稳定性,开这车太容易超速了,因为120km/h巡航时感觉就和60、70km/h在宽敞的道路上兜风一样放松,你不需要绷任何一处神经,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限速。转向的手感是典型的电子味,低速时极其轻柔,高速行车时会稍重一些,谈不上有什么路感,指向精准这样的词汇也和它没什么关系,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现在的电动助力转向大多数就是这个样子,日常行驶这样的设定也的确讨巧一些,但我还是喜欢直接将驾驶模式放在Dynamic动感模式,个人更喜欢转向时能有一点力度,感觉会稍显真实、直接一些。这次的全新A6L其实就是中期小改款车型,外观内饰变化非常小,基本就体现在了前后车灯和包围的细节处有些许细微的区别,
可能直到今天,很多人印象里的奥迪A6还停留在圆润的屁股,贴得漆黑的车窗,和进出机关大院时特殊的“礼遇”;虽然奥迪不走这样的路线已经有些光景了,无奈官车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
时光荏苒,现在的公车采购早已不能触碰奥迪这个层面,奥迪自身也早已将品牌主基调转变为科技和运动。当然了,厂家的宣传和公关是一回事,自身产品落地的真实表现又是另外一回事。难得的机会,这次我可以同时试驾国产的一汽-大众奥迪A6L50TFSI(下文简称A6L)和全进口的奥迪S6(下文简称S6),一个是国产加长轴距的旗舰车型,无论动力还是配置都是最顶级的;一个是进口标准轴距的接地气的高性能版本。为什么说接地气?因为往上还有性能更加极端,售价也昂贵的多的曲高和寡的三厢版RS7,包括在一众键盘车神手下奉若神明的旅行版RS6也一直传言将要进入中国,这些是题外话了,今天的主角是A6L和S6,入正题吧。
一.A6L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这次试驾的顶配车型在马路上的能见度很可能比超跑还低。3.0L的机械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333马力,最大扭矩440N·m;7速双离合变速箱;Quattro四驱系统,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传统A6L买家”来说,可能真的是不那么重要。而今天,我非常期待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和国产加长过超过5米的车身、超过3米的轴距搭配在一起,在濒临极限时会是怎样的表现。
这次的全新A6L其实就是中期小改款车型,外观内饰变化非常小,基本就体现在了前后车灯和包围的细节处有些许细微的区别,车身尺寸的变化也是因此而来。
该说说驾驶体验了,首先动力肯定是过剩的,如被壮汉从背后猛推一把的推背感、印下油门极快的响应速度、以及6秒以内的百公里加速;其实,在日常驾驶时,这套6缸3.0L机械增压更实在的意义其实是更平顺、更稳定、更微弱的震动和噪音、更悦耳的声线,以及在偶尔需要急加速超车时更强的信心和更足的底气。
变速箱的反应挑不出什么毛病的,无论是降档、升档的速度还是换挡逻辑,都显得恰如其分,D档位乐于升档、控制好油耗和舒适性;S档位更激进和运动,转速控制在稍高的范围。唯一可疑虑的就是这款双离合变速箱的可靠性问题了,这在短时间的试驾上是得不出结果的。刹车是典型的德系味,过渡自然,很好掌控,稍加控制就不常出现频繁点头的现象。
转向的手感是典型的电子味,低速时极其轻柔,高速行车时会稍重一些,谈不上有什么路感,指向精准这样的词汇也和它没什么关系,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现在的电动助力转向大多数就是这个样子,日常行驶这样的设定也的确讨巧一些,但我还是喜欢直接将驾驶模式放在Dynamic动感模式,个人更喜欢转向时能有一点力度,感觉会稍显真实、直接一些。
悬挂的表现足够高级,经过一些短促的颠簸,如减速带,偶尔的路面破损,滤振还是很得体的,沉闷又轻微的“蹦蹦”两声,车身就又恢复了平静。高速下的巡航异常舒适,稳定性极佳,A6L与它的同级别对手相比,最大的杀手锏其实就是高速稳定性,开这车太容易超速了,因为120km/h巡航时感觉就和60、70km/h在宽敞的道路上兜风一样放松,你不需要绷任何一处神经,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限速。
好了,该去场地上溜溜了,活动主办方在宽敞的空地上用雪糕桶摆了一条微型的赛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连续的90度转弯、有“8”字、有低速回头弯、有高速下连续的左右变线,虽然开着A6L这么一台大车走这样的路线看上去略微带点喜感,但谁知道会不会有惊喜呢?
日常过剩的动力在这里完全是恰到好处,够力、够爽快,踩下油门加速度来得很猛,却也自然,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激烈驾驶时没有心思再去顾及转向细微的感受了,你只会希望它能再快一点、再准一点,但很无奈,这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可以说,无论是激烈还是日常驾驶,我都不喜欢这套转向系统的表现。
悬挂的支撑在这个时候显得就没有那么从容了,侧倾抑制并不到位,虽然侧倾大或小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极限的高低,但这样一台本身就很长的大车,再有比较明显的侧倾,必然会让驾驶者的主观感受上显得不那么有信心。加长的轴距都在B柱以后,尾部跟随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还好,并不是太太严重。
对于大部分并不了解赛道驾驶方式的普通人来说,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入弯速度过快了,紧接着你就会感觉到不对劲,车子怎么拐不过来了,这就是推头,或者说转向不足,一般人的下意识这时候会立即减速,并试着多打一点方向,没问题,A6L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救回来,当然,线路会很难看,姿态会很狼狈......简单点说,你发现你搞砸了之后,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补救回来了,这也是A6L容易上手的体现。出弯的油门控制同样要求不高,并不需要多么的精细,心里觉得差不多了,可以加速了,就放心踩下去吧,车尾不会摆动,不会不安分。
二.S6
换进S6的驾驶席,引入眼帘的氛围明显不一样了,碳纤维面板取代了长轴距车型上的实木,无论是座椅、方向盘、踏板,你身体接触到的一切,都更有战斗气息了。
不仅是这些,底盘也更加运动,支撑更好;车身尺寸更小、轴距更短、灵活性会稍好一点;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更好了。真的是这样么?
并不是,在这样的微型小赛道上,驾驶S6总感觉并不那么顺,动力明显超乎了这样的路线的承载力,憋屈感太明显了,涡轮发动机一丝丝的迟钝刚缓过来,就又要减速了,就像在参加百米赛跑时,刚刚才全力冲出去,就被告知有人抢跑要回到起点线重来一次。
在弯中和A6L一样,没表现出细腻的性格,很难捕捉到用一点点油门深浅的变化来控制线路的机会。这套Quattro四驱系统真的很难体现出后驱的特性,除非刻意而为之。就按照前驱车的预知来对待它,就可以很对味了。
整个体验下来,让我吃惊的是,的确,不可否认,S6的一切看上去都比A6L要好,但他们真的太像了,他们所表现出的调性几乎是一样的,虽然S6更快、更灵活、更稳定、更有快感、也更贵。但终究感觉就是曾经的一个肥佬健身成功,硕果累累,归根结底并没有改头换面。
在此之前,我确实不敢想象,A6L和S6居然会有如此相近的表现和性格,往坏了说,你可以认为S6是一辆傻快傻快的车;往好了说,即便是做了国产化的加长,A6L也并没有丢失标准轴距S6的驾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