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冬至要干什么(莆田冬至大如年)
莆田冬至要干什么(莆田冬至大如年)甚至凌晨4、5就开始上山扫墓有的市民也纷纷回莆团聚祭祖▼图:今日莆田的祭扫大军
莆田方言有句谚语
“冬至夜大过三十夜,冬至早大过初一早”。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
不少在外地的莆仙游子们
也纷纷回莆团聚祭祖
▼
图:今日莆田的祭扫大军
有的市民
甚至凌晨4、5就开始上山扫墓
可见冬至在莆田人民心中的重要性
▼
那么在莆田冬至那天,
大家都会做些什么,又有哪些习俗呢?
接下来跟着乐乐的脚步,
请继续往下看...
莆仙人的冬至习俗
1、冬至暝
(网络配图)
冬至节的前一夜,俗称“冬至暝”。在莆仙,有“冬至暝大过三十暝,冬至早大过初一早”的说法,冬至又被称作“岁兄”。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要先做好祭天祭祖的仪式。首先由当家女人换好红衣服,在自家祖宗牌位前摆放各种供品,祭拜、祈福完毕,燃放鞭炮。
(网络配图)
然后在自家厅堂正中间支起桌子,摆放福橘,橘上插一支“福禄寿”红花三春,“橘”和“吉”同音,福橘寓意福星高照、吉祥平安。再摆上红纸封好的红筷子、大生姜、板糖等。筷子、生姜和板糖,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家宅火辣兴旺,生活甜美幸福,又有驱寒之意。
2、搓汤圆
(网络配图)
待放了鞭炮后,全家便围聚在大厅中,开始围坐一起“搓丸子”。丸子即汤圆,丸子搓得圆圆似桂圆。莆仙的丸子一般是白色的。家中本年如有新婚的夫妻,搓的丸子要加红色,还要搓一些如豆粒大小的丸子,以便丢到屋顶上让事鹊啄食,俗称“客鸟鸟丸”。当喜鹊前来争食时,发出嘻嘻叫声,表示报喜。
(网络配图)
还有捏“ 金元宝 、 金钱臼 ”,表示家运通达发财。小孩子们喜欢捏小动物:小狗、小猫、小兔,表示家业六畜兴旺。
(网络配图)
第二天早上俗称“冬至早”,当家女人起早给全家人下搓好的汤圆。吃完汤圆,举家上山扫墓。由于“冬至暝”夜最长,小孩子又爱吃“丸仔汤”,故有“爱吃一碗丸仔,盼啊天不汤光”的俗谚。
3、扫墓祭祖
(网络配图)
在冬至节早上吃了丸子后,全家便带着煮熟的丸子、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扫墓,北洋则是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前去世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去世的就是冬至扫墓。
(网络配图)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冬至扫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避开春耕,不会耽误农活;也有传说是因为古代农民粮食少,清明前后无法办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后则是秋收后粮食充足的时候。
4、冬至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兴化府里兴泰里有个寡妇叫余莲香,丈夫早逝,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孩名叫元元。家里很穷,母亲除做田外,空闲用麦杆编斗笠,赚点钱供元元读书。这元元有志气,二十岁参加会试中了状元,当了京官。
因为元元是穷人出身,所以当了官后不敢忘恩,一连三年没有回乡省亲,但心念老母。元元每次都把薪俸留下一半,年底叫家丁张二送回家,奉养母亲。
可是,这个张二,一生好酒,有喝必醉,几次路上出事,丢了银两,半路转回,每次都说假话,骗了元元。有一次,皇帝问起元元的家世,为莲香的气节所感动,就下旨赐元元为母亲建造“贞节坊”。
元元领旨回家,一路十分高兴。哪知,莲香在家三年不知儿子音讯,以为儿子享荣华,受富贵,忘了母子之情。三年死活都不顾,如今却来建什么“贞节坊”骗人!于是心中生气,躲进深山,住山洞,吃野果,死也不跟儿子见面。元元回到家乡,不见母亲,问了乡亲,这才明白是张二误事。
(网络配图)
于是,元元决心进山找回母亲,可是满山遍野,到哪里去找呢?眼看冬天已到,野果野菜也没了,母亲体弱,如何过得这寒冬呢?正是急中生智,元元想了个办法: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样,煮熟后粘在山顶树上,让母亲采食,自己躲起来观察。
(网络配图)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过后,果然发现了母亲的行踪。为了不突然惊动母亲,让她知道儿子的心迹,元元顺路把丸子粘到山下,又粘到厝前,引她回来。这天,正是冬至日,他母亲不知底细,一直采到厝前,要走已来不及了。只见儿子跪在面前喊母亲。莲香一时心动,母子两人都哭了。
这时,元元才把张二误事的经过告诉了母亲。莲香这才转悲为喜,回家相聚。自此,人们为了让子孙孝敬上辈人,便代代相沿,冬至日要过“团圆节”,吃糯米圆籽,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