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交什么时间恢复正常运营(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主题车上线了)
天津公交什么时间恢复正常运营(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主题车上线了) 来到华苑小区公交站等车的李奶奶,看到待发的纪念日主题车,饶有兴趣地围着车身转了一圈,拿出手机开始和车合影。主题车驾驶员陈林告诉李奶奶,今天是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的纪念日,并热情地邀请李奶奶上车看看。“哇,这车厢太有文化了!”一进车厢,李奶奶睁大了眼睛指着展柜说:“这个红蓝铅笔和这种车票我年轻时坐公交看到售票员都是拿在手里,坐在这个位置卖票”。车厢内,陈林指着一副图片告诉李奶奶:“您看这辆绿色的在路上跑着的903路,10年前我刚一入职就开的这个车。现在您看我这车,可比那时宽敞多了,开着这辆主题车上路,我特别荣幸。公司还专门为主题车配了乘务管理员,这可是我们公交的庆生车啊,我们可得把服务做好,给公交118周年纪念添彩。”看着在车厢内拍照的李奶奶,陈林让奶奶拉好拉手,拉手两侧的二维码也勾起了李奶奶的好奇心。陈林说:“奶奶,您可以用手机扫描这两边的两个二维码,一边的二维码是可以看百年公交展的
4月26日,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主题车纪念日当天首发。这辆从华苑小区公交站始发、公交自编号8-1515的903路纪念日主题车承载着天津公交百年历史,车上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都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勾起很多人童年记忆的旧车票、票板和红蓝铅笔也以实物的形式在车内展出,可供乘客打卡拍照。
主题车车身是古朴的历史感底色,两侧采用100多年前老电车行驶在天津街道的背景图片,正中“百年公交辙印 见证津城变迁”的主题用遒劲的大字书写,“纪念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的字样挂在一边。登上主题车厢,左侧平台处是过去的售票席,一个透明的亚克力展柜内自带时代特点的红蓝铅笔和泛黄的老车票、票夹静静的摆放着。整个车厢沿着时间脉络,在车厢内两侧展开了一幅公交118年的历史画卷,近现代的实物公交票样、无轨电车和八、九十年代运营的公交车图片、近代公交历史的大事记文字,还有记载着公交创立纸质版的合同仿制品,是公交与天津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物化标志。一幅幅画面、一枚枚车票,勾勒出公共交通事业百年沧桑,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主题车厢内,整体设计从电灯电车公司起笔,票据为证,时光作度,勾勒出天津蓬勃发展的盛世风华。每个车座背面都有一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公交场站的图片,18幅图片中还包含了如今的903路的始末站:华苑小区公交站和泗阳道公交站,乘坐903路的乘客可以在座椅背后看到这两个公交站的前世,也能体验两个公交站随着天津城市发展华丽变身的今生。
天津公交创立于1904年,第一辆有轨电车——白牌电车1906年开通运营,自此天津城市的发展中心向电车通过的道路沿线转移,经济也开始沿着电车道发展。在有轨电车的通行线路上,两旁商号店铺鳞次栉比,逐步形成了繁华不衰的商业街区。市公交集团服务部部长董喆告诉记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的天津公交已拥有运营线路560余条,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确定‘百年公交辙印 见证津城变迁’的主题,就是要让市民乘客在公交创立118周年的纪念日,感受公交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除了车身和车厢的展示,乘客还可以阅读插在展柜边上的折页,了解天津公交118年历史,折页封底的二维码还能扫出讲述公交历史的《老城的辙》有声书。今天是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纪念日,主题车的幸运乘客还能获得一份公交118周年纪念礼品。”
来到华苑小区公交站等车的李奶奶,看到待发的纪念日主题车,饶有兴趣地围着车身转了一圈,拿出手机开始和车合影。主题车驾驶员陈林告诉李奶奶,今天是天津公交创立118周年的纪念日,并热情地邀请李奶奶上车看看。“哇,这车厢太有文化了!”一进车厢,李奶奶睁大了眼睛指着展柜说:“这个红蓝铅笔和这种车票我年轻时坐公交看到售票员都是拿在手里,坐在这个位置卖票”。车厢内,陈林指着一副图片告诉李奶奶:“您看这辆绿色的在路上跑着的903路,10年前我刚一入职就开的这个车。现在您看我这车,可比那时宽敞多了,开着这辆主题车上路,我特别荣幸。公司还专门为主题车配了乘务管理员,这可是我们公交的庆生车啊,我们可得把服务做好,给公交118周年纪念添彩。”看着在车厢内拍照的李奶奶,陈林让奶奶拉好拉手,拉手两侧的二维码也勾起了李奶奶的好奇心。陈林说:“奶奶,您可以用手机扫描这两边的两个二维码,一边的二维码是可以看百年公交展的VR展览,另一边的二维码是可以听《老城的辙》有声书。”一边说,还一边帮助李奶奶扫描下载。
陈林告诉记者:“从华苑小区公交站到泗阳道公交站,903路跨越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途经长虹公园、北宁公园等32个站点,可以和地铁1号、2号、3号、6号线的20多个地铁站点换乘。”不论是作为流动风景穿梭在津城街头,还是作为文化传承在车厢默默的展示,天津公交118周年纪念日主题车32个站点的走走停停,足够让市民乘客拍照打卡。
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