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都要和你在一起:纸短情长还吻你万千
今生今世都要和你在一起:纸短情长还吻你万千一直是中性风打扮,喜爱话剧、戏剧,但大多都是男扮女装玩反串;3岁父亲被流放,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上学后把年龄报大就为了跳级考试;记忆力惊人,四岁学背唐诗,未满九岁就熟读四大名著,精通数门外语的同时,还对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颇有研究;当时公认的四大美男之一,长相和能力能正比;在外是治国平天下的铁骨铮铮革命家,但对内却是温柔浪漫好老公,面对老婆仿佛加持了情话buff;
海棠花开,醉了春天。
那一簇簇盛开的海棠,在岁岁年年的时序更替中还有一段永恒的动人故事。
那就是给大家介绍的近现代一对世纪玛丽苏和杰克苏CP:
- 男主
官僚家庭出身但中道没落,10岁时就已体会世态炎凉;
记忆力惊人,四岁学背唐诗,未满九岁就熟读四大名著,精通数门外语的同时,还对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颇有研究;
当时公认的四大美男之一,长相和能力能正比;
在外是治国平天下的铁骨铮铮革命家,但对内却是温柔浪漫好老公,面对老婆仿佛加持了情话buff;
- 女主
3岁父亲被流放,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上学后把年龄报大就为了跳级考试;
一直是中性风打扮,喜爱话剧、戏剧,但大多都是男扮女装玩反串;
15岁以一番演讲赢得满堂掌声,很多同校男孩都是她的崇拜者,也因此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后通过努力,更是成为史上留名的女性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
看到这里,大家猜到是谁了吗?
锵锵锵!这对cp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先生。
青年时的
两颗铁树开花他们二位起初都是不婚主义。
周总理曾在1918年3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想我守着‘素食、不婚’两个大主义,生命不说可以长了好些年,就是我那‘报恩’后离开世界的念头,也觉容易行了许多,思想起来我觉得非常的痛快了。”
而邓颖超则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亲的重男轻女、和好友因包办婚姻被丈夫虐待致死,而产生了不婚念头。
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之花并开了。
但相遇后,他们的想法都有些变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为“天津学生联合会”主要负责人的周恩来,与“女界爱国同志会”核心人物邓颖超相遇。
1919年的一个夏天,当时只有15岁的邓颖超,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满怀激情地进行演讲。
她并不知道,她在演讲台上因为理想发光的样子,让此时坐在角落中的周总理心中泛起涟漪。
后来二人因话剧熟络连起来,邓颖超常反串男角,而周总理则反串女角。
日后有人询问她对他的初印象,邓颖超还调侃道:“他生得那样漂亮...”
1920年,周恩来到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则留在天津当小学教师。地域的疏远并没能阻断二人的联系,他们一直保持着频繁的通信往来;
1923年时,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总理从法国寄来的一封,里面是一张明信片,正面是3位金发美女正迎风奔跑,背面写了几行字:
“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
一种莫名的情愫蔓延开来。
此后,邓颖超又接二连三地收到周恩来的信,在另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中写道: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 一同上断头台。”
最终,邓颖超这样回复他:
“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是两个革命者独具风采的爱情誓言,在5年多没见过面的日子里,他们就是这样通过书信来互诉情谊的。
结婚照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两人婚后虽都忙于革命事业,但是他们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因为时间、距离发生改变。
“愿相见时,我们都各有所得与收获,能收互助之益。”
二人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不是情书,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
结婚15周年
很难有人会想到,一向以革命者身份示人的周恩来,会在书信中写下那样多直白的情话。正是这些浸润着浓烈爱意的话语,慰藉着相隔天涯的爱人,给那段跌宕凶险的革命岁月增添了些许温情。
但凡没看《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也不会知道看似斯文严肃的周总理和邓颖超,撒起狗粮来居然如此让人上头。
好一本情话大全
First blood
周恩来:“你的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
邓颖超:“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
周恩来:“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
Duoble kill
周恩来:“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邓颖超:“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Triple kill
“你走了,似乎把我的心情和精神亦带走了”
“你走了,好像把舞场的闹热气氛亦带走了”
Quadra kill
邓颖超“你这么着急叫我出来有什么事吗?”
周恩来“约你踏雪啊”
邓颖超“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事呢”
周恩来“你喜欢踏雪,怎么是小事”
Penta kill
周恩来“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书中节选
但更多的时候,书信中是最平常真切的关怀。
“你是否能早睡一些?睡眠、生活调节,对人的健康很重要。”
“觉要多睡,酒要少喝,澡要常洗,这是我最关心惦记的,回来要检查哩!”
……这是邓颖超对周恩来的牵挂。
“对月怀人,不知滹沱河畔有无月色可览,有无人在感想?”
“沿途平安,堪以告慰老婆。”
“我睡了三十六个小时,当不算少了。这是你最开心的事,特此告你。”
……这是周恩来对邓颖超的宽慰。
并肩而行,相濡以沫“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1950年8月8日 结婚28周年纪念
不管是在爱情或是工作中,他们二人并无谁依附谁之说。双方的事业上共同的进步,生活上相互扶持,共同为二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60岁的邓颖超曾在端阳佳节写给周恩来一首诗歌,这大概是对二人情感最贴切的描述了:
“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偕相伴机缘少,革命情义万年长。”
在周恩来总理离开后,众人悲痛哭泣对周总理遗体告别时,邓颖超则是庄重的在他额上轻轻吻了一下。
而后十分坚强地说:“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他们二位并不是谁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的关系,但唯有他/她存在,才能让生活更有意义。
被留下的16年里,邓颖超先生虽依旧像个铁人似的为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
“春天来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他不再回来了。”
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对他的思念也并未终结。我们也在她撰写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中,看到了作为妻子对爱人的思念;
1988年4月,84岁的邓颖超独自在西花厅欣赏着海棠花,想起周恩来生前爱花的种种,她发出了深情呼唤: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12年以前。12年已经过去了,这12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爱情是什么?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誓言?还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思念?
是“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的烦忧?
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怀恋?
为什么周邓之间的爱情历经数十年仍不褪色?除了彼此之间的欣赏,更多的是志同道合的追求。用邓颖超的话说,因为他们之间不是为爱情而爱情,而是将相爱溶化
在人民之间、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他们结成的是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
1992年邓颖超去世,身边人根据她生前的嘱托,把她的骨灰撒在16年前抛撒周恩来骨灰的同一个地方。
“伴你今生”说来简单。
但像周总理和邓颖超先生这样用尽一生去诠释它的夫妻,实则极少...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能够深挚持久,为人楷模,仅有的秘诀就是专一。
不论是婚前的长期异地,还是婚后的聚少离多,面对种种诱惑或艰难,两人的感情没有丝毫动摇,74封情书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