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和董鄂妃在河边谈情说爱(我弃江山追随一一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在河边谈情说爱(我弃江山追随一一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母子连心,最终孝庄皇太后心疼儿子,只好顺福临之意,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尽管新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容貌姣美,但由于出身名门贵族而骄生惯美,不懂体贴恩爱。本来没有好感的福临对皇后越来越看不顺眼,婚后不到两年就试图废黜皇后,但又考虑到母后和群臣会反对而举棋不定,这让年轻皇上的内心无比郁闷压郁。但顺治却是痴情帝王,遇上了情投意合的董鄂妃,让他倾心相爱,至死不渝。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慨,催人泪下!自努尔哈赤开始,清朝皇室非常注重政治联姻,尤其是强悍的蒙古部落。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就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当年她和姐姐海兰珠共同伺候皇太极,引出了许多闲话野史。顺治帝福临当然也不能例外,他的第一任皇后便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顺治八年八月,在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的主持下,顺治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女举行了大婚典礼。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世人生死相许?情到深处不可别离,生也相随,死也相随!
这种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我们常认为只有在平民百姓身上才会发生,如梁祝,孟姜女等等,这些故事感人肺腑,被演绎成了一个个传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顺治和董鄂妃画像)
帝王后宫佳丽三千。自古帝王似乎都喜新厌旧,薄情寡义。
但顺治却是痴情帝王,遇上了情投意合的董鄂妃,让他倾心相爱,至死不渝。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慨,催人泪下!
朕为大地山河主,政治婚姻无自由自努尔哈赤开始,清朝皇室非常注重政治联姻,尤其是强悍的蒙古部落。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就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当年她和姐姐海兰珠共同伺候皇太极,引出了许多闲话野史。
顺治帝福临当然也不能例外,他的第一任皇后便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顺治八年八月,在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的主持下,顺治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女举行了大婚典礼。
尽管新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容貌姣美,但由于出身名门贵族而骄生惯美,不懂体贴恩爱。本来没有好感的福临对皇后越来越看不顺眼,婚后不到两年就试图废黜皇后,但又考虑到母后和群臣会反对而举棋不定,这让年轻皇上的内心无比郁闷压郁。
母子连心,最终孝庄皇太后心疼儿子,只好顺福临之意,降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
皇上不是嫌弃废后不温柔吗?过了不久,废后的娘家提出再送个十分温柔体贴的女儿给皇上。这个提议孝庄皇太后十分赞同,诸大臣也同意。
顺治十一年,皇室又立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废后的侄女为皇后,这就是孝惠章皇后。
这位新皇后的确乖巧低调得多,她知道皇上不喜欢自己,她就处处避其锋芒,尽力服侍皇上的生母,自己的姑祖母孝庄皇太后,即使顺治心存不满,她也逆来顺受,所以她的皇后之位倒坐得十分安稳!真是:劳心费力心机重,皇上苦闷谁能懂!
媒妁之言父母命,强配鸳鸯无真心。年轻多情的福临对这种政治婚姻内心充满了反感,他渴望自主和真爱。
但他是皇上,要以江山社稷为重,个人的感情放到次位才好。
尽管除皇后外,他的后宫又纳了十几位嫔妃,但这些人是父母或权臣推荐的名臣之后,政治色彩很浓。
福临内心无比郁闷,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与皇权无关,与自己有共同语言,心心相印的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董鄂到来是天赐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她从小在江南长大,江南的风雨滋润了她的美貌,也养育了她的才情。
(顺治和董鄂妃剧照)
她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打扮,与当时的满族少女大不相同,看起来风韵万种,让人艳慕。
董鄂氏外貌美艳,性格温柔,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并且她对禅学也很有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与顺治在文化和精神上志趣相投,两人在一起,总会有说不尽的话题!
董鄂氏18岁进宫,很快得到了皇上的宠爱。
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和这位才貌上佳天才少女情投意合,皇上终于觅到知音,心中满是欢喜。
顺治不由得庆幸,上天没有薄待他,董鄂氏便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礼物,此生无憾!
董鄂氏入宫后,对顺治照顾得周祥备至,对太后和皇后也十分恭顺,尤其对太后,更能承欢膝下。她平素生活节俭,不喜粉饰,虽不参与政事,但主张宽以待人,垂怜生灵,常提醒父兄莫恃宠而骄,对顺治更是情深意笃,始终如一。
顺治如痴如醉,董鄂妃便是他心中的唯一,他要给爱妃一个名份,于是决定废后,改立她为皇后。
但董鄂妃并不看重名份,她一再恳请皇上,废后不是件小事,必定会引起朝臣和民众的非议,同时,孝庄皇太后也反对,废后之举才作罢。
一晃之间,董鄂妃入宫已近4年,在这段时间,顺治大有"只慕鸳鸯不慕仙"之感,整日陪在爱妃身边。而董鄂妃时常提醒皇上国事为重,这是顺治事业和爱情双丰收时期!
悲欢离合多劳意,宁愿撒手归西去不久,董鄂妃怀孕了,然而,分娩的喜悦还未完全退却,小皇子就夭折了。
身体虚弱的董鄂妃经受丧子的打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董鄂妃剧照)
心力交瘁的董鄂妃支撑不住,终于病倒了。1660年,董鄂妃辞世,年仅21岁。
爱妃香消玉殒,让顺治精神几乎崩溃,他不顾一切,寻死觅活,大家只得日夜看守,唯恐他想不开自杀。
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顺治做出过激的举动,孝庄皇太后被迫同意封董鄂妃为"端敬皇后"。
在董鄂妃死后第三天,顺治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下令全国服丧,官员1月,百姓3天。并建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并将宫中太监和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奉自已的爱妃。
清制中,皇帝平时批奏章用朱笔,遇国丧改用蓝笔,过二十七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氏之丧,顺治用蓝笔批奏,竟长达四个月之久。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枘子,缘何落在帝王家。董鄂妃病逝后,顺治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执意要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并让和尚为他剃了发。后来,因佛法师父玉林琇想法刺激,才逼得顺治打消了出家念头。
爱妃辞世,给顺治带来了无尽的哀思,身心遭到极大的伤害。董鄂氏死后仅半年,疾病乘虚而入,顺治染上不治之症一一天花。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在口述了遗诏后,顺治帝于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半夜崩于养心殿,追随爱妃而去,时年24岁。
顺治帝去世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于清东陵中的孝陵。
结语(顺治和董鄂妃剧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顺治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十分感人,在大众心里,成了传奇,在民间成了传说。以至产生了各种版本,如董鄂妃身世之迷,顺治遁入五台山为僧等等。这些情节在小说和影视中频频出现,让人对这段凄美的故事更加念念不忘!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山盟海誓犹在心,恩恩爱爱不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