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知青婚姻现状(20岁重庆知青娶31岁带4娃寡妇)
山西知青婚姻现状(20岁重庆知青娶31岁带4娃寡妇)张志远于1954年,出生在重庆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知青下乡这场婚事,在小山村引来了不少的闲言碎语。后来,为了照顾妻儿,他还自愿放弃了返乡的资格,扎根大山。这是怎样的姻缘?他们后来过得怎么样?
1972年 重庆的年轻知青张志远主动报名下乡插队,到了四川省南江县的一个小山村。
一开始,出生工人家庭的他做起农活,困难连连。
对于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丝毫没有抱怨,而是努力学习了很多农业知识;短短几年后,便宛如地道的庄稼汉。
在20岁时,他和一位育有四个孩子的31岁寡妇步入婚姻。
这场婚事,在小山村引来了不少的闲言碎语。
后来,为了照顾妻儿,他还自愿放弃了返乡的资格,扎根大山。
这是怎样的姻缘?他们后来过得怎么样?
知青下乡
一、插队生活张志远于1954年,出生在重庆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那是一个工人阶级真正当家做主的年代,工人家庭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志远和大多数城市青年一样,期待着以后能为祖国添砖加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句话对张志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他虽然没有去过农村,但是对农村非常向往,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响应号召去建设祖国的农村。
知青下乡
张志远在1972年中学毕业时,到了上山下乡的年龄。
这让他高兴坏了,因为他早就想去农村看看了。
当时父母对他很不放心,有些不舍。
张志远却说:“现在是祖国需要我们这些青年的时候,怎么能在家里蹉跎岁月呢?”
说罢,他立刻踏上了旅途。
许张志远不知道,他以后将在农村扎根,而没有机会在父母的身边尽孝了。
当时张志远被分配的地方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距离重庆市将近四百公里。
南江县乡村
虽然南江县并不算太远,但是这里的环境并不太好。
南江县地处山区,位于米仓山南麓,交通十分不便。
这里是古代蜀道之一的米仓道,地势十分险峻。
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途径南江县的银昆高速公路,在近几年才通车。
而当时那里连一条柏油马路都没有,张志远是坐着驴车经由一条土路才达到目的地的。
到了南江县以后,张志远发现农村的条件比想象的还要恶劣,和他之前预计的完全不一样。
尽管如此,张志远却没有后悔自己曾作出的决定。
他想:正是因为农村条件艰苦,才需要我们尽力去建设。
于是,他决心一定要尽快适应农村生活。
要想融入农村的生活,亲自下地做农活是少不了的。
知青形象
这些工作都是需要丰富的经验的,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他刚开始只能抓瞎。
比如在插秧的时候,他把握不好力度,秧苗总是会倒,排列得是歪七扭八。
而更困难的是农具的使用,比如锄头的使用就是一大难题。
由于对发力技巧完全没有掌握,张志远费了不小力气但收效很不好。最后弄得自己腰酸背痛,双手满是水泡,效率却低得可怜。
这一系列挫折,给了张志远不小的打击。
自己本来怀着满腔热情想来建设农村,没想到第一关就过不了,难道自己如此无用吗?
张志远
好在南江县的居民都是很朴实的,他们对外来知青都很欢迎,发现张志远很不适应,都非常乐意帮助他。
其中,村民佘林海一家是最热情的。
当时张志远所住的地方就在佘林海一家旁边。
佘林海夫妇看他年纪这么小,而且孤身一人,离家数百公里,周围一个亲人都没有,因此对他照顾地无微不至。
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自己家里很不富裕,但他们经常给张志远送去一些食物和衣服,让他感受到无比温暖。
而在干农活的技巧上,佘林海给予了张志远细致的指导。
比如在锄地的时候,就有一个要诀:
放在木柄后方的那只手就不能握着最外端,一定要留出十几厘米的样子,这样最好发力。
而且在挥舞的时候,不能只靠手臂用力,一定要用腰部发力,这样才能节约力气。
否则,一会就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经过佘林海的悉心指导,张志远学得非常快,没过多久就彻底掌握了这些诀窍。
当地村民都夸他干得好。
这下张志远算是成功融入了农村生活,再不用苦恼了。
俗话说,滴水之恩将以涌泉相报。
他知道自己能安定下来,全靠佘林海夫妇的帮助。
佘林海夫妇虽然比自己大十几岁,但他们就像自己的哥哥和嫂子一样。
他已经把佘林海夫妇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了。
从那时候起,张志远就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报答他们二人。
二、托付妻儿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平静的日子终于还是被打破了,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佘林海突然站不住了。
张志远以为他是中暑了,连忙过去搀扶他,把他带到树荫下面。
佘林海咳嗽不止,捂住嘴的手拿开后,手心里竟然有一大摊鲜血。
这让张志远惊呆了。
从此以后,佘林海病情愈发严重,逐渐失去了劳动力。
张志远心想:报答佘林海大哥的时候到了,我还年轻,不怕出力气,干脆努努力把两个人的活都干了,等着大哥康复。
知青下乡
佘林海所患的病是肺结核。
虽然当时肺结核已经不算是绝症了,但只有在大医院才可能治得好。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健全的医保政策,作为农村的贫苦人,佘林海几乎只能等死。
本来这个家庭就不富裕,而且还有好几个孩子,现在又多了个病人,让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苦。
虽然张志远全力帮忙,但无济于事。
佘林海看张志远每天晚上都累得爬不起来,心里非常不忍。
佘林海暗地里劝妻子胡庭秀,多出点力,给张志远分摊一下。
于是,胡庭秀在照顾孩子之余,抽出每一点空闲的时间去干活,挣工分,争取给张志远减轻压力。
同时她对自己非常节俭,从不吃肉和鸡蛋,不肯做新衣服,省下来所有的钱都给丈夫买药。
虽然张志远和胡庭秀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但依旧没法战胜病魔,很快佘林海就到了病入膏肓的阶段。
他想到妻子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后他们该怎么生活呢?
这时候张志远感到报恩的时候到了,说:
“佘大哥,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把嫂子和孩子们照顾好的。”
佘林海将妻儿托付给张志远后,才得以含笑而逝。
这对于胡庭秀来说打击太大了。
她从没想过丈夫才三十多岁就离开了自己、离开了孩子。
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虽然张志远说要照顾他们,可他能照顾一时,不能照顾一世啊。
他迟早要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就算他愿意出力,自己也不能耽误他。
如果有自己这一家子拖累,哪个姑娘肯嫁给他呢?
可在张志远看来却不是这样。
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要言而有信,他说出的话就一定会做到。
每天张志远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挣够了工分,还要去帮着胡庭秀干农活。
即使胡庭秀想要动手他一直拦着,而是让她去专心照顾孩子们。
胡庭秀拗不过他,只能答应了。
但是看着张志远每天在田里挥汗如雨,她非常心疼。
这个小伙子才20岁啊,但由于终日劳作,浑身晒得黝黑。
再加上营养不良,变得面黄肌瘦,像一个一个四十岁的老农。
七十年代的四川农村
她不忍心让张志远吃这么大的苦,于是天天叫张志远来家里吃饭,有些好的都给他吃。
但是张志远不愿意,坚持要给孩子们吃。
三、决心结婚虽然张志远和胡庭秀清清白白,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毕竟寡妇门前是非多。
他们走动这么频繁,难免引起别人的风言风语。
整个村子里大家都互相熟悉,而且很多都是沾亲带故的。
再加上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农忙之余,村民们最喜欢的就是聚在一起聊闲天。
农村消息闭塞,一般不聊什么国家大事,能谈的只有家长里短。
一来二去,张志远和胡庭秀就成了村民们口中的谈资。
瓜田李下
张志远对外说胡庭秀是他的嫂子,他每天只是过去吃个饭。
但那些好事的村民们不这么想,都说他是流氓,只会踹寡妇门。
这可把张志远气坏了,他和那些说闲话的人理论。
但根本没人相信他。
胡庭秀感觉很不好意思,她说:
“要不你以后别来了,我一个丧偶的女人没什么好怕的,但不能坏了你的名声啊,要不你以后怎么做人呢?”
张志远却说:“我不在乎,我身正不怕影子斜,随他们怎么说吧。”
没过多久,事情却变得更加严重了。这
天,胡庭秀的小儿子哭着回来,说:“妈妈,他们都说我是没爸爸的孩子,一起欺负我,你可不可以让张叔叔做我的爸爸呢?”
胡庭秀生气道:“胡说什么,这种话以后不准再提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张志远恰好就在门外,一字不落地听到了胡庭秀母子的对话。
孩子这么小就没了父亲,在外面要受人欺负,真是太可怜了。
反正我发誓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农村,就在这里扎根有什么不可以呢?
胡大嫂对我这么好,反而要被村子里的人指指点点,干脆我向她求婚。
张志远进屋后把这些想法告诉胡庭秀,可没想到被严词拒绝了。
胡庭秀说:“我都三十一岁了,还有四个孩子,可你是个还没结过婚的大小伙子,咱俩怎么可能合适呢?我知道你是为了我着想,但是我不能答应,因为这对你来说牺牲太大了。”
张志远说:“胡大嫂,我知道你心疼我,不忍心我受苦,但我是心甘情愿的。当初你和佘大哥那么照顾我,我这辈子都不会忘,所以才在他临走前发誓一定照顾好你们母子几人,现在外面风言风语,孩子被人欺负,我想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解决办法了。”
胡庭秀又说:“那我们年龄差异这么大,外面的人岂不是还会说三道四?”
张志远说:“以前我们没结婚,他们说说就罢了,如果办了手续,那我们就是正式的夫妻,我光明正大地照顾你们,谁还能说出个不是?而且就算是为了孩子,你要答应啊”
胡庭秀见张志远心意已决,对他的一片真诚非常感动,终于同意了。
张志远夫妇
不过,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并不顺利。
农村结婚一般都要邀请周围的亲朋好友来帮忙,摆上很多宴席,弄得热热闹闹。
但是胡庭秀和张志远结婚这天,没什么人来,反而都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甚至还传出流言说胡庭秀是个狐狸精,克死了丈夫,现在又来勾引年轻小伙子。
不过张志远不在乎这些。
在他看来,自己没做什么亏心事,婚姻是光明正大的,问心无愧。
四、婚姻生活张志远和胡庭秀决定不再理会那些流言蜚语,而是专心经营自己的生活。
在家里,胡庭秀照顾孩子、洗衣做饭,而外面的农活张志远都包了。三年下来,他已经从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变成了娴熟的庄稼汉。
为了补贴家用,张志远不辞辛苦,只要有空闲就去山里砍竹子,然后捆成一捆拉到集市上去卖。
这一来一回要几十里路,而且还有一半是山路,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张志远咬牙坚持了下来。
有时候他的鞋子破了,然后就赤着脚走,弄得自己像叫花子一样,只为了多赚一点钱养育孩子。
虽然张志远决心扎根农村,但是这里的条件毕竟还是很艰苦的。
他不希望孩子们以后继续受苦,因此他拼命工作,争取多赚点钱给孩子们做教育经费。
在他们两个人不懈的努力下,家庭生活终于越来越好。
而且他们两个人先后又生了两个孩子,这个重组家庭的人数变成了八个人。
佘林海的四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张志远,而张志远对他们视若己出,一家人非常和睦幸福。
这时候,那些好事的村民都不再说闲话了。
他们看好几年下来,张志远和胡庭秀新组成的家庭非常和谐,知道是自己当初错怪了他们,都感到非常后悔。
那些流言蜚语随之销声匿迹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被停止后,很多当初到农村去的知青得到了返乡的机会。
虽然张志远已经来了六七年了,早就决心扎根于此了,但是现在回家的机会摆在眼前,他又重新陷入了犹豫之中。
当时父母那边寄过来的证明材料,能够证明张志远是工人出身,原身份户籍在重庆。
只要他签字同意,立刻就能回家了。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妻子和孩子;
另一边,是需要赡养的父母。
张志远左右为难,难以作决定。
这样的心思,自然瞒不过枕边人。
胡庭秀非常理解张志远两难的心态,而且知道张志远是个有文化的人,留在农村就等于埋没了他。
她认为,自己已经耽误了他这么多年,不能毁了他一辈子。
于是胡庭秀劝说张志远以自己的前途为重,回到重庆去,找机会参加高考。
张志远不是不想回去,问道:“,如果我走了,那你和孩子们该怎么办呢?”
胡庭秀说:“他们已经越来越大了,我不用操那么多心了,而且你可以先回去发展,以后有了条件,再把我们接过去就是了。”
胡庭秀故意这样安慰张志远。实际上,她知道,一大家子搬到重庆这件事根本不现实。
张志远知道妻子这般说,是为自己着想。
而他内心深处,实在不忍心抛弃他们。
他想到,自己并非独生子女,将来兄弟姐妹可以帮忙照顾老人,但妻子和孩子只能依靠自己。如果他走了,这一大家子就是无依无靠。
他不能这么自私!
深思熟虑之后,张志远看着胡庭秀的眼神,坚定地说:
“你不要说了,我是不会走的,这是我的决定,我将留下来永远照顾你们。”
后来无论家里和知青办的人怎么劝说,张志远没有再改变主意。
他心意已决:
当初答应了佘林海要照顾他的妻儿,那就绝对不会食言,他要做一个一诺千金的人。
就这样,张志远错过了最后一次机会,而得到了一千二百元钱的安家费。
如此重情重义的张志远得到了村民们真心实意的祝福。
他们都为当初说过的那些话,感到后悔。
他们没想到,当初那个连锄头都使不好的文弱书生,竟然骨子里是个这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所有人都对张志远佩服不已,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张志远才彻底在农村扎根了。
五、晚年生活如今,距离张志远第一次来到南江县已经快过去五十年了。
当年那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辛苦付出了这么多年,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他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
因为六个孩子最低的学历是初中毕业,其中还出了一个大学生。
这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罕见的。
由于接受了教育,有的孩子凭借自己的能力离开了农村,在城市安了家。
经济状况改善后,他们在老家给父母改起了新房子,大大改善了老两口的生活条件。
虽然六个孩子中有四个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他们早就把张志远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看着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张志远感觉这辈子已经是值了。
在尔虞我诈的当今社会,信用是一个非常难得可贵的品质。
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比比皆是,而张志远这样一诺千金的人越来越少了。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社会做出一个坚守承诺的典范,他的事迹感动了所有人。
虽然张志远没有回到重庆,没有继续读大学,但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培养出六个优秀的孩子。
如今孩子们家庭和睦,自己是儿孙满堂。
有着如此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年轻时候再苦再累是值得的。
诚信是一种永不过时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希望社会中能多出几个张志远这样信守承诺的人,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多带来一些正能量。
编辑:takeshi
责编: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