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养了几个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
千古一帝养了几个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说明:孝宗一夫一妻以及婚后四年无子嗣,后来被宁王拿出来当作造反的借口 – 宁王谎称朱厚照(武宗)不是孝宗的骨肉。 最后也不是朝臣劝谏皇帝远离女色。孝宗大婚后,四年未有子嗣,朝臣以及宗室皇亲纷纷上疏,请求皇帝为祖宗和大明江山计,从速选妃以广储嗣。而且孝宗还不是只做表面文章,不光不立妃嫔,目前可知的史籍中没有他临幸其她宫女的记录,并且也没有任何关于孝宗偏好男色的记载。 但是孝宗这个行为,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并不是美德。因为皇帝有一项重要工作 -- 繁衍子嗣,为皇朝准备继承人。受限于古代的医疗技术,婴幼儿的夭亡率很高,所以一个老婆很容易导致绝嗣。因此皇帝三宫六院,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说明:后来孝宗真的因为一妻的原因导致自己绝嗣,也间接地将他的挚爱推入了苦海。
说到明朝皇帝们对后宫佳丽的宠爱,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宪宗对万贵妃,或者熹宗对“奉圣夫人”。但是她们和另一个女人比起来却会逊色很多,这个女人就是明孝宗的皇后 -- 孝康敬皇后张氏(实际上她也是历史上最受宠的女人)。
孝康敬皇后像
孝康敬皇后张氏,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沧县)人,成化二十三年被选入东宫册立为太子妃。同年宪宗驾崩,孝宗登基,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那么孝宗是如何宠爱自己的皇后张氏呢?
孝宗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事情。他是两千多年来唯一一个,一夫一妻的皇帝(未成年而驾崩的幼年皇帝除外)。也可以说张皇后是数千年来真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
而且孝宗还不是只做表面文章,不光不立妃嫔,目前可知的史籍中没有他临幸其她宫女的记录,并且也没有任何关于孝宗偏好男色的记载。
但是孝宗这个行为,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并不是美德。因为皇帝有一项重要工作 -- 繁衍子嗣,为皇朝准备继承人。受限于古代的医疗技术,婴幼儿的夭亡率很高,所以一个老婆很容易导致绝嗣。因此皇帝三宫六院,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
说明:后来孝宗真的因为一妻的原因导致自己绝嗣,也间接地将他的挚爱推入了苦海。
最后也不是朝臣劝谏皇帝远离女色。孝宗大婚后,四年未有子嗣,朝臣以及宗室皇亲纷纷上疏,请求皇帝为祖宗和大明江山计,从速选妃以广储嗣。
说明:孝宗一夫一妻以及婚后四年无子嗣,后来被宁王拿出来当作造反的借口 – 宁王谎称朱厚照(武宗)不是孝宗的骨肉。
所以孝宗坚持一夫一妻的唯一理由就是出于对张皇后的宠爱。除了感情上对张皇后保持忠贞之外,生活中孝宗对于张皇后的宠爱也是无以复加的。
弘治年间画作《张皇后神职之授箓牒任卷轴》局部 圣迭戈艺术博物馆藏
按照明朝的后宫制度,皇帝和皇后日常并不是居住生活在一起(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目的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严以及至高无上(皇后的居住待遇必须低皇帝一级)。皇帝即便是招幸皇后,完事后皇后也需返回自己的宫殿。
但孝宗完全不在乎这个,他和张皇后如同民间的普通夫妻一样(当时富贵之家的夫妻日常也不是居住在一起),日常就生活居住在一起。这种破天荒的行为,也被朝鲜使臣作为奇闻带回并记录在《李朝实录》中。
张皇后有次生口疮,孝宗亲自为她端水传药,不敢咳嗽怕惊扰她休息。在那个时代,丈夫愿意嘘寒问暖已属佳话,九五之尊端水传药,只能说是闻所未闻,宫女、宦官们都目瞪口呆。
孝宗即位,立为后。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
——《胜朝彤史拾遗记》
张后尝患口疮,太医院进药,宫人无敢传者。院使刘文泰方受孝宗宠顾,忽得密旨选一女医入视。帝亲率登御榻传药,又亲持漱水与后。宫人扶后起坐,瞪目视帝。少顷,帝趋下榻。盖将咳,恐惊后也。其厚伦笃爱若此。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爱屋及乌,孝宗这么宠爱张皇后,张皇后家族的待遇自然也不会差了。张皇后的父亲、两个弟弟均被封侯。其父张峦死后被追封昌国公,也是大明首个追封国公的外戚,孝宗还特意加封张皇后的母亲金氏一级为昌国太夫人。
说明:张峦的公爵是死后追封的,所以她的妻子金氏就不能被称为昌国公夫人。只能从其子的爵位,称寿宁侯太夫人。孝宗觉得委屈了岳母,就加封了一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明英宗不离不弃的钱皇后,立后五十年,家里才被封了个伯爵。这还是孝宗感慨钱皇后对英宗的感情才封的(估计是想到了自己的张皇后)。
除此之外张皇后的堂叔、表弟、侄子等亲戚也纷纷被孝宗加封。孝宗甚至还破坏了外戚不得干政的潜规则,将张皇后的姑父高禄擢升为礼部尚书。(明朝对于外戚加封常例是只予虚衔吃俸禄,不予实权)
说明:孝宗自己信奉一夫一妻,但是他本人倒也不反感“一夫多妻”。比方说他就封岳父的小妾为六品诰命安人。
孝宗还专门为岳父张峦题写神道碑:
生峦,名成,贡太学,未仕。娶昌国太夫人金氏,实生今中宫,为朕佳配,诞育皇储,绵我国家亿万年之祚……
神道碑
除他之外整个明朝,获皇帝题写神道碑的还有两次,一次为太祖朱元璋为徐达题碑;一次是成祖朱棣为姚广孝题碑。将这三人相提并论,笔者总觉得不太合适。
最离谱的是孝宗为张家的家庙题匾 – “龙窝”,不知如何评论,大家各抒己见吧。
在兴济县城外,西临御河,明昭圣皇后诞育处。弘治中,敕建宫于梓里,御制匾额曰:“龙窝。”
——《兴济县志书》
御制神道碑:国朝文武大臣薨世,例请于上,命翰林儒臣制文立碑,以后渐不请。唯中山王,姚恭靖乃二圣御笔。弘治中昌国公先冢亦然。若永嘉侯扩至之类,则上偶为之,非以为荣重也。
——《弇山堂别集》
孝宗的这一系列行为,朝臣们自然也接受不了。他们纷纷上疏谏言,觉得皇帝太过宠遇张家,劝谏皇帝收回一些破格的封赏。一向和朝臣们相处融洽的孝宗,在这个事情上却坚决不从。
皇帝如此的宠爱,张皇后倒也视为理所当然并且也有些恃宠而骄,这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张后母金夫人至宫中。既设燕,帝后二席在正殿,夫人席在旁殿。帝与后亲往视之,所用器皆银。帝问内竖曰:何故器用银?对曰:旧制也。帝欲特用金器。燕毕,尽赐之。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上面是孝宗在后宫宴请岳母的事情,其中赐金夫人日后用金器不是重点(金夫人去皇宫探望女儿比寻常人家去夫家探望女儿还要方便,孝宗完全不限制)。重点是皇后对话中用的自称“吾”。
和电视剧里皇后动不动就霸气自称“本宫”、“哀家”不同的是,明朝时候皇后一般都自己谦称为“妾”,不少后妃面对皇帝时自称“奴”都是很正常甚至常规的。张皇后自称为“吾”,也可以旁证孝宗的宠爱以及张皇后的自骄。
除此之外张皇后还做过更大胆的事情。张皇后的两个弟弟有次趁孝宗不在居然戴起了孝宗的冠冕,这是可以斩首的大逆不道之举。太监何鼎发现并告发了此事,但是张皇后却不以为意。
弘治十一年,这两个弟弟有次入宫干了更离谱的事情,居然调戏宫女(一说是奸淫宫女),被何鼎发现并上报孝宗。哪知孝宗在张皇后的劝说下,反而将何鼎下狱,张皇后又指使太监李广将何鼎杖杀于狱中。
弘治十八年,孝宗驾崩,朱厚照登基称帝,是为武宗,同年加封张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张皇后的溺爱,武宗不像他的父亲那么沉稳,为人也很洒脱、奔放、不爱被约束。但对于皇帝而言,这样的性格不是什么好性格。
武宗不但与一心想约束他的朝廷文臣们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和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关系也不好,长年的冲突积累导致这对母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差。甚至于最后武宗病重时,张太后都没有去探望过一次。
而且武宗和张太后家里的人关系也非常的差。也因此产生了谣言,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武宗不是张皇后的亲生骨肉(此间细节,后续图文详说)。
虽然与亲子关系不好,但此时张太后毕竟是大明的太后,皇帝的嫡母,所以她在后宫的地位还是无人可以动摇的。被不少人忽视的是张太后在三十多年里,不是地位无人可以动摇,是她根本就没有对手。
孝宗除她之外再无嫔妃,虽然武宗在正德元年就大婚册立了皇后(后又陆续纳妃数人)。但是这些后妃身份上就无法和她相提并论,而且她们并未获取过武宗多少宠遇,怎么敢挑战张太后的地位。
在后宫几十年唯我独尊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张太后也不会明白后宫斗争的险恶,以及如何在后宫争斗自保。
因此武宗英年早逝而未留子嗣则是她悲剧的开始。
嘉靖是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登基称帝的。也就是说嘉靖和武宗是平辈,因此嘉靖登基后张太后就不能升格为太皇太后,仍然是皇太后。但是嘉靖登基之后大明就不是只有她一个皇太后了,多出来的那个是嘉靖的生母 – 章圣皇太后蒋氏。
本来嘉靖是张太后选定的(虽然嘉靖主要是依靠祖制登基,但是张太后的首肯多少让事情更容易了),嘉靖的登基风波中张太后还是偏向嘉靖的。而且此时张太后也没有子嗣,两人没有什么权力冲突。即便是没什么血缘联系,因为辈分的差异,嘉靖也不会主动没事找事儿。
说明:嘉靖登基时朝臣想让他先承皇太子位再登基(也就是认孝宗为父),嘉靖不同意两边就杆上了。后来时张太后发懿旨要求朝臣们劝进皇帝位。
但是张太后早就被孝宗给宠溺坏了,她也习惯了后宫第一人的地位。现在来了一个事实上高于她的新太后,张太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已经变化,她需要让位,迎合这对新贵母子以自保(就算是不迎合起码也应该小心避免冲突)。
张太后反而是处处看这个新太后不顺眼。而蒋太后偏偏就是个不怕事的主(还没有称太后就跟朝臣对着干),针尖对麦芒之下,两人的关系日益恶化。
作为蒋太后的亲子,嘉靖自然向着自己的母亲。另外随着这两位太后关系的恶化,嘉靖意识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不管张太后是否主动,朝臣们有可能拉拢或利用张太后来和自己进行“大礼议”的争斗。
综合这两个原因,嘉靖就觉得必须打压张太后,消除隐患。嘉靖首先在后宫中刻意的冷遇张太后,让蒋太后的实际待遇比张太后高一级。并将对张太后的称呼由“圣母”改为“伯母”。
这么做无非是在暗示后宫中那些见风使舵的小人,不要再骑墙观望了。而且嘉靖还把对张太后死忠的人一一调离。俗话说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在后宫之中一旦失去了权力或者权力的保护,所谓的封号就完全没有了意义。
这样都还没有完,嘉靖为了彻底控制张太后并打压张氏一族的势力。用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张延龄和张鹤龄)大做文章。张太后的这两个弟弟,和张太后一样持宠而骄,几十年来的各种辫子数不胜数。
嘉靖四年,嘉靖把这兄弟二人抓起来关进狱中,但是又不审判定罪,让这兄弟二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张鹤龄运气好点,当年病死狱中)。嘉靖在宫中也故意回避不见张太后,意思就是暗示张太后这兄弟二人是人质,你安分守己。
说明:嘉靖是张太后发诏册立的,当初嘉靖不愿意以皇太子身份登基与群臣僵持,也是张太后诏令群臣劝进。所以理论上张太后也可以废掉嘉靖(比方说宁王造反时就谎称有太后懿旨)。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但是作为明朝最谨慎的皇帝,嘉靖是不会给旁人一丝的机会。
张太后为了救自己的弟弟,只得在后宫想尽各种办法来接近嘉靖皇帝并求情,甚至有次专门衣着破烂以博同情,然而嘉靖只是冷眼旁观。对于一个前半生受尽宠爱、心高气傲的女人来说,这是最残酷的折磨。
嘉靖这么做不但控制住了张太后,也让她在后宫中最后残存的一点威仪丧尽。虽然史籍中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但是她被小人环伺的后宫生活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嘉靖二十年八月,备受煎熬的张太后病故,葬入泰陵但不入祖庙,她也是明朝死后未入太庙的第一位太后。五年后她的弟弟张延龄被斩首弃于西市。
虽然后半生凄惨,但是张太后享受三十多年的尊荣,尤其是前十八年里集帝王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是比二千多年来无数生活在后宫中的女子要幸运、幸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