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犹记当年那江水(1980年代的爱情犹记当年那江水)
1980年代的爱情犹记当年那江水(1980年代的爱情犹记当年那江水)真是让人伤感啊,霍建起的电影总是这样,在静默的影像中爆发出冲击力很强的情感张力,就像《那山那人那狗》《萧红》,《1980年代的爱情》也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电影大环境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坚持这种有质感的创作,希望市场不要湮没这样的作品,总是看爆米花电影的观众,也可以多试着去体验一下这种真正有影像美感有心灵空间的电影,电影一点也不闷,好看,而且杨采钰很美,真是还原了一代人对女神的想象。最悲剧之处在于,用不了多久,1980年代的年轻人就发现那些阻挠爱情的东西,其实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就像小关一样,嗟叹追悔可惜伊人不在,只能让这份爱随着当年的情书一起雨打风吹随江水流去。和那首歌的感觉一模一样,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影片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色彩,可以说是每一个镜头都能让人勾起回忆,幽静的林间小径,古朴的木屋子,简陋的桌子,杯子,水壶,火炉,灶台里的菜汤,都散发着浓郁的时代味道,从模
无论对于我们,还是国家,1980年代都是一个特殊的分界线,物质条件,文化生活,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年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前后两端截然不同,犹若隔世。当城市化的节奏越来越快,繁华至此,发达至此,但有时候我们却不由自主的怀念起1980,那些青山碧野的回忆。
笔者那个时候还很小,却也清楚记得那是一个美好的田园时代,摇荡不安的时期彻底结束,因为神经里还保留着一点伤痕和惊惧,对眼前的生活感到格外安逸和温暖,当时的年轻人开始不再束缚,他们阅读,记日记,写情书,他们弹吉他,吹口琴,他们跳舞,开始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他们无比的憧憬自由、理想与爱情,却往往并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自己的自由、理想与爱情,于是,开始变得莫名的忧郁。
《1980年代》演的就是他们的这个状态,1982年,芦芳生饰演的大学生小关,毕业后回到小城城府工作,又被下派到家乡公母寨乡政府做宣传干事,于是,他背着吉他揣着口琴又回到了青峦叠嶂的山里,重逢了高中时代的暗恋丽雯,于是,两个人又开始一段欲语还休,欲休还语,欲拒还迎,欲迎还拒。
约与不约,这是个问题,直至小关离开公母寨,一对有情人没能把话说透,那买酒时的一丝醉意,同室而浴的温馨,雨夜的激情潮涨,临别前的依依不舍,那些彼此的爱意,对父辈往事的感悟,都在湿润的山林上弥漫、散去,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
影片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色彩,可以说是每一个镜头都能让人勾起回忆,幽静的林间小径,古朴的木屋子,简陋的桌子,杯子,水壶,火炉,灶台里的菜汤,都散发着浓郁的时代味道,从模糊变清晰,再到深刻,仿佛是真的是重又置身于那个醉人的时代。
身为把青春丢在那里的过来人,霍建起的时代记忆应该是清晰而又准确的,他的情感应该是充满怀恋而又痛惜的,电影从小关的视角,回望了这个时代的爱情,虽然只是一山之间的故事,却寄托了一种宏大的思情,小中见大。
两个人明明相爱,却止步不前,在当下的时代里,这样的故事已经不复存在了,现代人什么都快,爱得快散得更快,高速高效的实用主义已成惯性。而像小关和丽雯的爱情,则是1980年代的正常现象,那时候,他们没有信心,对未来很不确定,一份工作,一个出身成分,几句闲言闲语,可能都会割断一份爱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会理解,觉得这个事太琼瑶了,其实当年确是如此。
最悲剧之处在于,用不了多久,1980年代的年轻人就发现那些阻挠爱情的东西,其实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就像小关一样,嗟叹追悔可惜伊人不在,只能让这份爱随着当年的情书一起雨打风吹随江水流去。和那首歌的感觉一模一样,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真是让人伤感啊,霍建起的电影总是这样,在静默的影像中爆发出冲击力很强的情感张力,就像《那山那人那狗》《萧红》,《1980年代的爱情》也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电影大环境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坚持这种有质感的创作,希望市场不要湮没这样的作品,总是看爆米花电影的观众,也可以多试着去体验一下这种真正有影像美感有心灵空间的电影,电影一点也不闷,好看,而且杨采钰很美,真是还原了一代人对女神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