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个姑娘与雪狼的故事(热情和悲戚的两个姑娘与一位有妇之夫的情感纠葛)
讲述一个姑娘与雪狼的故事(热情和悲戚的两个姑娘与一位有妇之夫的情感纠葛)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纤细韵味的诗意。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通过唯美主义,意识流,以及虚无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虚幻的、超越现实的绝美境界。就像瑞典皇家文学院宣读《雪国》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的:川端康成的作品有着一贯的抒情、孤独与寂寞的格调,他善于表达爱情、死亡、虚无和悲观的主题。川端作品里的爱情是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没有冲动,没有骚怨,一切言行都是那么淡泊、含蓄;川端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总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对于虚无和悲观的现代文学主题,川端则通过非现实的、抽象的环境,来表现人生无常。小说《雪国》描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无所事事的中年男人,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充满生命热情艺妓、和一位叫叶子悲凄美丽的姑娘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的故事,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最初以连载的形式,陆陆续续的发表在杂志上,历经13年后,终于在1948年以《雪国》之名汇集为单行本。
1899年出生的川端康城,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他的这部《雪国》和另外两部代表作《古都》《千只鹤》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儿文学奖。
川端幼年父母双亡,不久姐姐和祖父母也相继去世,家庭的不幸,造就了川端感伤和孤独的性格。这种性格给川端所带来的内心痛苦和悲哀,后来也成为了他文学的底色。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着一贯的抒情、孤独与寂寞的格调,他善于表达爱情、死亡、虚无和悲观的主题。
川端作品里的爱情是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没有冲动,没有骚怨,一切言行都是那么淡泊、含蓄;川端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总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对于虚无和悲观的现代文学主题,川端则通过非现实的、抽象的环境,来表现人生无常。
小说《雪国》描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无所事事的中年男人,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充满生命热情艺妓、和一位叫叶子悲凄美丽的姑娘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的故事,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通过唯美主义,意识流,以及虚无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虚幻的、超越现实的绝美境界。就像瑞典皇家文学院宣读《雪国》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的:
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纤细韵味的诗意。
那么这种“纤细韵味”的诗意美感到底体现在《雪国》的那些地方呢?
接下来,我从小说环境描写,奇特的比喻以及对声音和色彩的诗意描绘三方面来进行赏析。
小说细腻的环境描写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用了大量的笔墨用于环境描写,这些描写都不是不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以及所要表现主题相呼应的。
川端环境的描写手法与普通的常见的手法有很大不同,整体表现出的特点是:细腻,具象同时又带有淡淡的伤感。下面就列举两处小说中很有代表性的环境描写:
☞在《雪国》里,川端康成细心的描述了秋虫的挣扎之状。既有显微镜下的具象,又有中国工笔画的诗意:
乍看上去好像是静静的死去,可是走进细看,只见它们抽搐着腿脚和触角,痛苦的拼命挣扎着,这八叠大的榻榻米作为它们死亡的地方,未免显得太宽阔了。
这里以“秋虫之死”隐喻着着驹子的命运,作为社会底层一名身份卑微的艺伎,即使不幸死去,人们也会觉得像这小小的秋虫一样平常。
同时也暗示了叶子的重生,因为从禅学角度来说,死亡是一种转化过程,就如同小说结尾对叶子死亡状态的描写,与对秋虫的死亡状态描写如出一辙。
☞《雪国》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驹子的房间:
房子很低矮,黑压压的,笼罩着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墙壁那边不知是什么样子,这个房子仿佛悬在空中,给人一种不安稳的感觉。
这房子给人的阴暗和压抑感,表明着驹子的生活条件很差,命运束缚在雪国一个偏僻的角落,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而房子悬在半空中的感觉则预示着驹子生活的不安定,未来的命运让人担忧。也隐喻驹子在理想和现实矛盾中求生存的挣扎状态。
小说里像这样细腻的景物描写还很多,这种明显带有意想特征的描写,对小说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这种手法也是川端对日本传统美学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韵味。
小说里奇特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川端在《雪国》里描绘一件事物,所用的比喻总是能跳出常规思维,有时甚至使用意思相反的形容词,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效果。这里举两段有代表性的片段:
☞当驹子去火车站给岛村送行,已经上车的岛村从火车上看到候车室里的驹子,觉得她:
好像在一个荒村水果店里一个奇怪的水果,独自被遗弃在被煤烟熏黑的玻璃箱里
水果通常给人的印象是色泽诱人气味儿香甜,如果用它来比喻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本不足为奇,但川端却把驹子比喻成一个囚禁在“烟熏火燎”玻璃橱窗里的一个奇怪的水果,这个让人意想不到。
这种比喻创造出了一个复杂和多面的人物形象,隐喻着年轻充满活力的驹子生活在艰辛而闭塞的环境当中。
☞小说中还有一段对驹子的描写:她后领空开,从脊背到肩头仿佛张开了一把白色的扇子。她那抹上了厚脂粉的皮肤,丰满得令人感到一种无端的悲哀,看起来像棉绒,又像什么动物。
“白色”本来代表的是洁净无暇,“丰满”则代表的是美好富足,但这“白色和丰满”里却有着一种悲哀。两个毫无关联,甚至有点对立的词汇同时用在了一个人身上,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但却又让人觉得非常贴切。传递出了驹子青春美好的模样和漂泊坎坷的命运双重意义。
川端的比喻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相互对立和矛盾的词和谐的统一起来,彻底打破人们原有常规思维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语境,这成为了川端标志性的比喻手法。
小说里对声音和色彩的诗意描绘1 小说里对声音的诗意描写
《雪国》里的自然之声,音乐之声与人物的心理之声有着奇妙的交融。
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叶子“优美近乎悲戚”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列举文中两处比较有代表性的声音描写:
☞水壶中沸水的声音。“他(岛村)靠近火盆,听见客栈主人特意拿出来的京都出产的古老的铁壶发出了柔和的水沸声......水沸声有二重音,听起来一远一近。而比水沸声稍远的地方,仿佛不断响起微弱的小铃声。岛村把耳朵贴近水壶,听了听那铃声,驹子在铃声不断的远处,踏着同这铃声相似的碎步走过来.....”
川端把同一个水壶里发出的水沸腾的声音都写出了一远一近细微的差别,这也暗示着岛村和驹子两个人心理的距离:岛村没有生活目标,认为什么都是徒劳的;而驹子像一团火,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这种距离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也是无发弥补的。
☞驹子的琴声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穿透力。小说里这样描写驹子的琴声:“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的响彻远方积雪的群山”
这种琴声不同于在都市的效果,在自然空旷的助力下,在雪野之上,群山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穿透力和摄人心魄的力量。
2 小说里对色彩诗意的描绘
在小说中,川端描摹的色彩很少用常规的颜色名词,都是那些带有独特感觉的词来体现。
如:描写驹子的肤色中“渗入了山野的色彩”,山野的色彩本是一种综合的感觉,带有一种自然的气息,很难说清是什么颜色,但川端却用它来形容驹子的肤色,实际上,他更多的想表现驹子给岛村带来的一种清新自然的状态。
再如小说一段写篱笆的描述:“土坡上围着一道狗尾草的篱笆,狗尾草绽满了桑染色的花朵”。
既然是“桑染色”就是用桑树枝染出来的颜色,它应该是看起来是一种奇妙的颜色,很难用那些绝对颜色字眼来形容。
这种新奇的比喻,让读者充满了有趣的想象,甚至会想,这颜色是不是有点寂寞或是骄傲的样子。
大家认为川端的这部《雪国》不太好翻译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有时候不好把握一个特殊词汇到底该如何翻译,总是担心不能接近原意。
在川端笔下,人物的情绪是可以用颜色来表达,岛村来到驹子的房间,觉察到有一种“黑色的寂寞”。“黑色”本身会给人一种阴郁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寂寞很接近。这种比喻赋予了房间一种人性的情感,用时也暗喻着驹子生存环境的悲凉。
总之,《雪国》里的色彩描写充满了独特的诗意,透着人格化的情绪,与人物的内心感觉相呼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效果。
这些笔触和川端早年的生活境遇不无关系,他为了逃避黑暗和凄凉,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了一种发现和追随美的特殊能力。
结束语《雪国》是一部人与自然交融的一部作品。无论是白雪远山亦或是秋虫篱笆,在川端的笔下都是那么静谧悠远,如梦似幻,洋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呈现出纤细韵味的诗意美感。
作家余华曾谈到川端康成的文学特色:
他叙述的目光无微不至,几乎抵达了事物的每一条纹路.......川端康成喜欢用目光和内心的波动去抚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抚摸。
川端康成获得的歌德奖章证书上也这样写着:表彰您以日本式梦幻般的美,写出了日本文化本质中富于创造性的个性以及日本文化所特有的诗一般境界。
(全文完)
我是春城花草香,听风赏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轻松有趣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