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诫子书最好的:86字家训诫子书百世传颂

诫子书最好的:86字家训诫子书百世传颂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崇琛坦言: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摘自《诸葛武侯文集》卷一译文: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需要心静,成才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精研学问。消极怠惰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心浮气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操守高尚。

诸葛亮(181—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他临终留下的家训《诫子书》精辟深刻而又情真意切,是其一生修身处世的总结。

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无论身处何境,诸葛后裔始终身体力行,传承家训。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摘自《诸葛武侯文集》卷一

译文: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需要心静,成才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精研学问。消极怠惰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心浮气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操守高尚。

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最好的:86字家训诫子书百世传颂(1)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崇琛坦言:

“静”是一种境界

短短 86 字《诫子书》,诸葛亮穷其一生经历,着重强调了修身和为学都要静的道理。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是一种不含任何杂念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能“致远”,才能对万事万物都有透彻的理解;而一旦时机到来,又可以静中寓动,以静求动,动静相辅而相成,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即所谓“接世”。与“静”相反的是“躁”,“躁”既有碍修身,也不能治学,而且容易转化为“淫慢”,终至事业无成。这其中既寄托着对儿子的厚望,也体现了诸葛亮对后世子孙的严格要求。

诫子书最好的:86字家训诫子书百世传颂(2)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摘自《诸葛武侯文集》卷一

译文: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续饮,但不要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诫子书最好的:86字家训诫子书百世传颂(3)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摘自《诸葛武侯文集》卷一

译文:志向应当建立在远大的目标上,敬仰和效法古代的圣贤,摒除私情杂欲,撇开牵掣、障碍,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

诫子书最好的:86字家训诫子书百世传颂(4)

诸葛亮,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韬略的化身之一,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品格,“明

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

700 多年前的宋末元初,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带领家族迁居兰溪诸葛村(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至明代中叶已成当地望族。诸葛遗风从此生生不息。一千多年以来,先祖诸葛亮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留传后世的《诫子书》,更是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

他们按先祖的“八卦阵形”建起了自己的村庄,布局家族延续千年的平安环境;更以“修身齐家”的人生理念,为子孙后代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

据《诸葛氏宗谱》记载,诸葛村人几百年来始终以《诫子书》

为祖训,以“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为处世哲理,世代自觉遵守、坚定不移,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后来,诸葛村人又专门制定《诸葛氏家规》,明确了治家、读书、农耕、社交、祭祖等活动的准则,内容详尽具体,却万变不离其宗,

全都以《诫子书》为根本,一脉相承,理念赓续。

正是在《诫子书》等家规家训的引导下,诸葛村人修身养德,励精治性,淡泊宁静,代有人出。

明英宗年间天下闹饥荒,饥民遍野,第三十二世孙诸葛吉慷慨出谷 1121 石赈济灾民,受到朝廷嘉奖,被赐“敕旌尚义之门”匾额。匾额至今仍悬挂于诸葛村的大公堂。

明嘉靖年间,第四十世孙诸葛岘官至刑科给事中,立朝端正,忠直敢言,不图名利,弹劾奸佞,正气浩然,后因劳累病死任上。

自明清以来,诸葛村出进士 7 人,举人 12 人,各类正途贡生 43 人,在《光绪兰溪县志》上有列传的 39 人,受到各种嘉奖的有 200 多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于职守,廉于自律,不受不污,安于清贫,赢得后人的景仰与赞颂。

农历八月廿八,按照古老的家族传统,诸葛村人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

300 多名诸葛后裔们衣着盛装,聚集到那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丞相祠堂,在一尊尊先贤威严的塑像前举行祭祖仪式。典礼庄严隆重,据说完全承袭明朝时的祭祀礼仪。

祭祀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道仪式,便是孩子们现场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 》。这些平日里活泼好动的孩子,此刻却显得分外严肃认真。朗朗的童声载负着祖宗千年 前的遗训,在古村上空久久传扬,一直飞进那片格外深远的碧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