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相反,杜荀鹤891年中进士,之后又回九华山隐居,直到903年才出仕,可是904年他就病故了。另外还有一点争议是,传杜荀鹤为杜牧出妾之子,却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之后隐居九华山长达15年之久,有诗句“一入烟萝十五年”,黄巢军起义后,杜荀鹤曾拜谒过朱温,深得赏识,举荐后获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因为这一点,杜荀鹤也常为时人所诟病,但其实这是一种欲加之辞。很简单,杜荀鹤拜见朱温时,朱温已经降唐,并成为了抵抗黄巢的中坚力量。待朱温反唐杀害昭宗李晔时,杜荀鹤已经过世了,他又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1)

- 写在前面 -

他叫杜荀鹤,晚唐诗人,早期曾数次应考于长安,皆不第。

之后隐居九华山长达15年之久,有诗句“一入烟萝十五年”,黄巢军起义后,杜荀鹤曾拜谒过朱温,深得赏识,举荐后获授翰林学士、知制诰。

因为这一点,杜荀鹤也常为时人所诟病,但其实这是一种欲加之辞。很简单,杜荀鹤拜见朱温时,朱温已经降唐,并成为了抵抗黄巢的中坚力量。

待朱温反唐杀害昭宗李晔时,杜荀鹤已经过世了,他又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点争议是,传杜荀鹤为杜牧出妾之子,却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

相反,杜荀鹤891年中进士,之后又回九华山隐居,直到903年才出仕,可是904年他就病故了。

也就是说,杜荀鹤这一生其实都隐在乡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文学创作上,所以他也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其诗《春宫怨》有宫词为唐第一之誉,脍炙人口的佳作颇多,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两首。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2)

- 诗文赏析 · 其一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杜荀鹤《小松》

诗文大意为:

松树嫩小如针芽的时候,藏在草丛中不容易看见,不经意间却发现它已经长得比蓬蒿还要高了;或许世人都是这样,从未意识到一颗小小的嫩芽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非要等它直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大。

杜荀鹤这首诗很有禅理,大有“永雄不问出处”之意,也暗喻着良驹易遇、伯乐难求。

想来,这也是世人的通病,很少会承认失败的英雄,非得你干出一番丰功伟绩才会承认你的付出。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3)

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世不能以结果论,后人始终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但真正能提出不同理念、敢于创新的人才是最值得去歌颂,因为他们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所以人不能目光短浅,识人的同时也要学会韬光养晦,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厚积薄发等待有一天真的“成材”了才去叱咤风云。

在职场上我们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在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之前,先学会“苟着”,不动声色地沉默着努力,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综合来说,这首诗有两层意思,表面上是劝解世人,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尤其在别人弱小的时候;

潜在含义是,如果你是“成材之料”,不必着急去炫耀和争锋,低调行事,总有一天你会达到别人仰望的程度。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4)

- 诗文赏析 · 其二 -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出自杜荀鹤的《赠质上人》

诗文的大意为:

上人打坐禅修时静如枯木,出游的时候飘若浮云,心无所念,可以随性而行,超脱世俗;其他僧人云游,还要带着水瓶和饭钵,而上人出门连这两样东西都不带,两袖清风了无牵挂;

出行的路上,上人遇到尘世中的人,也不会跟他们聊起琐事,俨然就是一个置身于红尘之外的高人一般。

上人:道德高尚的人,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5)

从诗题中也可见,这是杜荀鹤写给一位高僧的作品,前两句夸赞了上人随遇而安、率性而动的寡淡性格,真真正正是一个方外之士。

后两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为传世经典,弦外之音为“不入红尘便无烦恼事”,引申到现代可以解释为:

一个人若想活得开心自在,就尽量不要陷入生活的琐碎中去,不与人去争、不与人去比较,就能减却很多烦恼。

《增广贤文 · 上集》中有: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这句俗语和这两句诗相衬,就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处事的灼见,过分在意别人的事,就会不自主地承受别人的忧愁,当自己遇到相同境遇时,同样会十分困惑。

为人处世的十首诗(写清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6)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格言联璧》中的经典句子,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多反省自己,不要总是去谈论别人的不足。

当我们习惯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言及使人烦忧的琐碎之事,心里自然就能多一份清净。

这就是“大隐于市”的为人之道。

- end -

#头条创作挑战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