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一定听说过鹬蚌相争的故事:原创 鹬蚌相争真的是寓言故事吗

你一定听说过鹬蚌相争的故事:原创 鹬蚌相争真的是寓言故事吗再说,苏代的这个比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当时赵国远比燕国强盛。燕国在当时是比较弱小的。赵国吞并燕国根本不会“久相支”。而且在战国时代,哪一国吞并了它国,本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赵国吞并燕国,就有资本与秦国抗衡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吞并他国以图是硬道理。苏代用一个不伦不类的虚假故事让赵惠王放弃了吞并燕国的计划,真是匪夷所思。我猜想,这可能是《战国策》的作者编造的。我在湖区生活了几十年。湖区多蚌,也多水鸟。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水鸟啄蚌肉而被蚌夹住,最后鸟和蚌被渔翁逮住的事。再说蚌张开蚌壳,露出肉来,并非是晒太阳。河蚌是怕晒的。在夏日里暴晒几小时就会死去。其实,那露出来的肉是河蚌的“脚”,是用来走路的。河蚌比较敏感。当附近有轻微的响动时,张开的蚌壳一下就合闭了。小时候,将河蚌养在盆里。当它的“肉”露出来时,我用手指轻轻地弹弹水面,它的蚌壳就立即合闭了。退一步说,就是它夹住了鹬的嘴。鹬用力就可以将它

鹬蚌相争真的是寓言故事吗

你一定听说过鹬蚌相争的故事:原创 鹬蚌相争真的是寓言故事吗(1)

有位小学生对课文中《鹬蚌相争》提出了质疑。有自以为是的大人讥刺说,鹬蚌相争是个寓言故事,用不得较真。如果较真,那寓言故事就无法读了。

那么,我倒要问问,鹬蚌相争真的是个寓言故事吗?

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原文是这样子的: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根据原文来看,鹬蚌相争,是苏代亲眼所见的事。这怎么成了个寓言故事呢?难道其中有鹬蚌的对话就成了寓言故事吗?或许有人说,这个故事寄寓着意味深长的道理。那么寄寓着意味深长的道理就是寓言吗?

苏代只不过是编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见之事来哄骗赵惠王。换句话说,就是用这个事打个比方,让赵惠王明白攻打燕国的后果。当时的文人爱好这一手,靠这去过日子。

我在湖区生活了几十年。湖区多蚌,也多水鸟。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水鸟啄蚌肉而被蚌夹住,最后鸟和蚌被渔翁逮住的事。再说蚌张开蚌壳,露出肉来,并非是晒太阳。河蚌是怕晒的。在夏日里暴晒几小时就会死去。其实,那露出来的肉是河蚌的“脚”,是用来走路的。河蚌比较敏感。当附近有轻微的响动时,张开的蚌壳一下就合闭了。小时候,将河蚌养在盆里。当它的“肉”露出来时,我用手指轻轻地弹弹水面,它的蚌壳就立即合闭了。退一步说,就是它夹住了鹬的嘴。鹬用力就可以将它甩掉。可以肯定地说,苏代根本不了解河蚌。他讲的故事完全是凭想象。

再说,苏代的这个比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当时赵国远比燕国强盛。燕国在当时是比较弱小的。赵国吞并燕国根本不会“久相支”。而且在战国时代,哪一国吞并了它国,本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赵国吞并燕国,就有资本与秦国抗衡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吞并他国以图是硬道理。苏代用一个不伦不类的虚假故事让赵惠王放弃了吞并燕国的计划,真是匪夷所思。我猜想,这可能是《战国策》的作者编造的。

退一步说,就算鹬蚌相争是个寓言故事。那么让小学生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所谓寓言故事,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剔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