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宋代日趋发达的商业经济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逐步形成了出门早行的习惯,常常是五更戴月行、日暮披星归,这在文学作品里也多有反映。由于画幅的关系,后几进的院子被省略了,该院落多被视为是一座官宅。《东京梦华录》载:“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看来这是一座衙署,不可能是官宅,官宅门口不会张贴告示。根据古代房屋建筑的规制,装有五排门钉,这样的衙署的品级是比较高的,像这种高等级的衙署不在城里,而在城门口外,唯一的可能就是递铺。这是朝廷公函送往外地的第一站,也是地方差官的函件送达朝廷前的最后一站,故设置在内城之外,以防夜间城门关闭后差官无处歇息。慵懒的官兵使这座城市失去了保护。画家在城门外附近画有一户宅院,四周有沟濠相围,濠内的墙上交叉排列着尖刺,一座木桥与院门相连,门前坐卧着9个兵卒,另有一人欲往里走,院门外有两只木制公文箱,左侧的公文箱摆放在卧兵前,右侧

高起的船帮表明粮食已经下卸完毕

粮食为百价之根、平安之本,因而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立国之本。画家如实地展示了政府大力紧缩漕运粮食的开支后,私家粮商立即填补了这个真空地带的境况。

画中的私家粮船和粮商在开封显得十分活跃,他们所拥有的是可运载万石粮食的大型漕船,其资本实力相当雄厚,这意味着朝廷将很快失去平抑粮食市场的能力,等待的将是剧烈的社会动荡。画家是否在此表达了焦虑的心情?值得研究。

03 慵懒的递铺官兵

慵懒的官兵使这座城市失去了保护。画家在城门外附近画有一户宅院,四周有沟濠相围,濠内的墙上交叉排列着尖刺,一座木桥与院门相连,门前坐卧着9个兵卒,另有一人欲往里走,院门外有两只木制公文箱,左侧的公文箱摆放在卧兵前,右侧的公文箱上趴着一个打瞌睡的士卒;外墙倚靠着一枪一戟和三面旗帜,显然这是一队公差,像是在这里待命多时,已很疲惫了。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1)

递铺门口慵懒的兵卒

在朱漆对开大门上贴着公文告示,一扇可视其侧,门上有辅首,门钉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拴到后檐墙上的墙钉,保持大门的敞开状态。院门内,画中只出现了一进院落,正房门口建有门罩,正房与厢房有回廊相接,院子里躺卧着一匹吃饱喝足的白马,在它的前面摆放着粮草,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斜倚一侧,似乎在等待马的主人。

由于画幅的关系,后几进的院子被省略了,该院落多被视为是一座官宅。《东京梦华录》载:“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看来这是一座衙署,不可能是官宅,官宅门口不会张贴告示。根据古代房屋建筑的规制,装有五排门钉,这样的衙署的品级是比较高的,像这种高等级的衙署不在城里,而在城门口外,唯一的可能就是递铺。这是朝廷公函送往外地的第一站,也是地方差官的函件送达朝廷前的最后一站,故设置在内城之外,以防夜间城门关闭后差官无处歇息。

宋代日趋发达的商业经济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逐步形成了出门早行的习惯,常常是五更戴月行、日暮披星归,这在文学作品里也多有反映。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2)

(南宋)佚名《征人晓发图》页(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习惯于早行的宋人。

由于北宋后期冗官、冗兵、冗费等弊政,图中本应在清早出行的差役队伍,快到晌午,差官还迟迟不出,真实地表现了北宋末年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04 严酷的党争事件

党争波及到渎文和社会平和。如前文所考,画中两处出现残酷的渎文悲剧,车夫把被废黜的旧党人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

这是在崇宁年间(1102—1106)初发生的渎文事件,街头的文人学士相遇时,冷漠居多,政治气氛之肃杀,可见一斑。张择端生动地捕捉到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程度,也从侧面可以探知画家对此类事态的内心是不太平静的,至少表达了对受迫害者的同情。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3)

在城门口外出现的草书

05 撤防的城门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清》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备人员,更没有监门官,唯有一白衣更夫在城墙上看热闹。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没有射箭的城垛,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北宋朝廷养兵百万,不知安在。

通常,城门内第一座建筑往往是城防机构,一进城门的右侧屋宇是城防机构所在,有重兵把守。而在《清》置,却是一家税务所,税务官正在验货,账房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开封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周宝珠先生曾明确指出:“其实质就是意味着东京等于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在政风日坏之下,哪里有什么金汤可言呢。”这不是画家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这是当时的真实景象。

北宋后期,辽金两朝的谍特相继频繁出入宋都,他们大多混迹在使团或商旅中,分别获取了许多宋朝都城的防务情报。有意味的是,城门内外有几头骆驼正在贯穿门洞,即将扬长而去。它们的背上驮着一些在开封城里弄来的书册和其他杂物,门洞口露出一个胡人模样的驭手,他正牵着骆驼出城门,驼队队尾的两个随行者打量着城门口,他们身上背着行李,腿上系着带子,持杖而行,一身长途跋涉的行头,这是来自北方或西北的胡人驼队。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4)

胡人和驼队离开不设防的城门

北宋的骆驼多来自于西北和北部边塞。画家在《清》卷的其他地方画了许多牲畜,均无骆驼,唯独将骆驼队和胡人驭手画在没有任何防卫的城门口,这般描绘,其中是否含有暗喻,值得一探。

清明上河图高清图放大100倍: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 我发现了一些细思恐极的细节(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