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城面积(图说西乡一)
西乡县城面积(图说西乡一)这位皇椢公让西乡县城从此定格在了今天的地方,至今已过去六、七百年。再往前,唐朝,唐朝以前,县城或者郡治在今天的古城一带,或者还曾经在峡口镇。她从久远的过往一路走来——元末皇椢公赤及都屯兵西乡,将原本破败的县城迁至今天县城所在地。之前,县城都设在哪儿?宋朝,在蒿坪山南面,据考证,大致是在今天的四季河,确切位置不可知。因为未能修筑城池,频遭水患,加之兵荒马乱,不得不搬迁了。
【编者按】从今天起,“图说西乡”正式与大家见面。图片提供者为本县资深摄影家李庆先生。李庆酷爱摄影,40年来,勤奋创作,走遍了西乡大地,在中、省、市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千余幅。翻开李庆拍摄、整理的影集,眼前仿佛展开一幅西乡4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图。
摄影:李庆
站在这个西乡人唤作“十字儿”(我小时候一度理解为“石子儿”)的地方,望东西南北四条街道,没有人不想弄清楚:这里是哪儿,这里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从哪里来,压迫到哪里去?
没错,这里是西乡,西乡城,曾经的秦巴山地小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她从久远的过往一路走来——
元末皇椢公赤及都屯兵西乡,将原本破败的县城迁至今天县城所在地。
之前,县城都设在哪儿?宋朝,在蒿坪山南面,据考证,大致是在今天的四季河,确切位置不可知。因为未能修筑城池,频遭水患,加之兵荒马乱,不得不搬迁了。
再往前,唐朝,唐朝以前,县城或者郡治在今天的古城一带,或者还曾经在峡口镇。
这位皇椢公让西乡县城从此定格在了今天的地方,至今已过去六、七百年。
此后,历任西乡知县都有对县城的修缮、经营。特别是明朝历任知县的修补、扩建,使得县城从最初的未有城池到有了深深的护城河,有元晖、亨济、利成、贞定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有吊桥、城墙、城墙上的垛口、亭台。大清一代,县城屡遭兵灾、匪患、水淹,多位勤政的知县主持大规模修缮,县城重获新生。
这座小城究竟有着怎样的布局?让我们从民国37年(1948年)11月,一个叫李庚垣的人手绘的《西乡县城厢图》中去看看:
县城北边是汉白路,再往北是从北山蜿蜒引流至牧马河的大小渠沟。
西关到西门桥(今天买牛肉干的地方),原先是有城墙的,现在是畅通无阻了。从西乡县立中学(现在的西乡三中)旁进入西大街,这便是西乡的政治中心了。今天仍然是。县政府对面是察院街,有曾任江西巡抚的李文敏的宅邸,那时候已经成为邮政局和电报局的办公处了。
再往南,有城河坎,禹王宫街。自然,禹王宫街,会有大禹庙。
沿着西大街往东,到十字儿。这里原先有一座修建于明代,屡次被毁,又屡次修建的以培补西乡文风的魁星楼,楼内有报时的钟鼓。可惜民国初期,失火被烧,再未建起。
往北,就是今天的北大街,尽头是广庆寺、广庆寺街;往南,南大街。中段有火神庙巷,和会馆巷相接。
这就是县城的核心区域,四周都砌筑有城墙。
再往东,经小东街、东关到平政桥,应该是比较开放的区域,有四川会馆等外来客商聚集区,还有天主教堂(后来曾经是中医院前身东方红医院所在地。中医院搬出,现在仍恢复为天主教堂。小东街南端还有福音堂(现在好像还存在,但不叫这个名字)。
最南面,沿着河堤的是体育场,包括了现在的南河坝公园。后来成为南小操场,现在是县幼儿园的一部分,但是仍旧向公众开放。
这是一个紧凑、规整的小县城。四门三关(东南西北门,东关、西关、南关),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北后街、察院街,草街子、禹王宫街、小南街、小东街算是县城的外围了。
而东关街算是外围的外围了。这里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这是一条要走很久才能通过的长街,很接地气,很具小市民气,是城市手艺人、小生产经营者、三教九流集合地。能够想象到,那些四川、湖北等来往客商,停驻西乡期间,最常去的应该是这块地方了。
西乡旅游
西乡文化旅游推介第一平台
风光|人文|服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