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斋醮启经科仪: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
道教斋醮启经科仪:道教斋醮科仪的由来1:陆修静(406--477) 是南朝改革、整顿天师道 使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健人物 最主要的贡献是斋醮科仪的制订。据《茅山志》记载 陆修静所著斋醮经书达百余卷。有《金录斋仪》、《玉录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陆修静时期 道教斋醮科仪已初具规模 斋醮科仪号基本完备 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宗教。斋醮科仪的修订醮 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 文献中有“修斋设醮”之语 斋是祭祀仪式前的洁诚行为 醮是祭祀仪式活动本身 这是二者的区别。在隋唐道教的祭祀仪式也称为斋。《唐六典》列举道教之斋有七种:金录大斋、黄录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这些斋都是祭祀仪式 金录大斋就需举行四十九天法会。晋代斋、醮就已有合二为一 成为道教祭祀仪式的特有名称 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 是祭祀仪式。明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 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
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 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 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存香、念咒、掐诀、叩齿、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 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 祈祷神仙保佑 赐福消灾解厄。
中国道教丰富的斋醮仪式 蕴含着道教文化的精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能流传千载 沿袭至今 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斋醮 能表达炎黄子孙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 神圣醮坛那虔诚的诵经 默默地祷告 祈求上天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期望亡灵冤魂超升 万罪冰消 永脱沉沦。如果你到道教宫观去 就会看到道士穿着道服在神坛前诵经礼忏 虔诚的信徒们随着跪拜 祈愿吉祥平安 追思祖先 这就是道教活动的仪式。
斋醮具有悠久的历史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先秦之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 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之渊源。早在夏商周时期 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 “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时代的巫 以通神、事神、降神、娱神之本领 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 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 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 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
斋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 以表示庄敬 斋的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但这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 属“祭祀之斋”,庄子在“祭祀之斋”外 提出“心斋”之说 认为真正的斋 应经内心修炼 才能臻于妙道。庄子的“心斋”之说 遂为道教所沿用。《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心斋”之说:“诸经斋法 略有三种 一者设供斋 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 可以和神保寿 斯谓祭祀之斋 中士所行为;三者心斋 谓疏瀹(音越)其心 除嗜欲也;澡雪精神 去秽累也;欲击其智 绝思其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 无嗜无欲则乐道 无秽无累则合道 既心无二想 故曰一志焉 盖上士所行也”。可见“心斋”就是要清心寡欲 超凡脱俗。
醮 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 文献中有“修斋设醮”之语 斋是祭祀仪式前的洁诚行为 醮是祭祀仪式活动本身 这是二者的区别。在隋唐道教的祭祀仪式也称为斋。《唐六典》列举道教之斋有七种:金录大斋、黄录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这些斋都是祭祀仪式 金录大斋就需举行四十九天法会。
晋代斋、醮就已有合二为一 成为道教祭祀仪式的特有名称 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 是祭祀仪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 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等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 在道教斋醮科仪经书中 正式将斋醮并称。
斋醮科仪的修订
1:陆修静(406--477) 是南朝改革、整顿天师道 使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健人物 最主要的贡献是斋醮科仪的制订。据《茅山志》记载 陆修静所著斋醮经书达百余卷。有《金录斋仪》、《玉录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陆修静时期 道教斋醮科仪已初具规模 斋醮科仪号基本完备 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宗教。
2:张万福 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时期活动于长安的著名道士。是唐朝前期整理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
《正统道藏》收录张万福编撰的斋醮科仪经文 有《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录立成仪》等。
张万福对斋醮科仪的整理和贡献 主要在经戒法录、法服科戒、斋醮仪式等方面。张万福认为:醮 是荐诚于天地 祈福于冥灵 故须诚心诚意。建醮设坛 器物供品 皆有讲究。
3:杜光庭(850--933年) 对道教理论建设颇多贡献 修订斋醮科论 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订的斋醮科仪近二百卷 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 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金录斋》、《黄录斋》、《明真斋》、《神咒斋》、《拜表仪》等。
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斋醮与道教教团的创立贯穿始终。东汉后期 张角在北方创立太平道 在教区内 建立了祠、茅室、坛 以举行斋戒祭祀活动。《太平经》卷四十三说入道之人 “当养置茅室中 使其斋戒”。太平道法师持九节杖为符祝 率道众跪拜首过 向天神祈祷 称谢。这都是道教早期较原始的斋醮活动。
张陵天师在巴蜀创建五斗米道时 亦设置静室 作为道众斋戒思过 请祷跪拜的场所。
五斗米道对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 源于先秦时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仪式。
唐代斋醮
唐高祖(李渊) 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李氏皇帝远祖 道教已成为国家宗教 道教斋醮也作为国家祭祀活动 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视 道教斋醮也就登上了国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斋醮祈福赈灾的功效 为求自身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对斋醮活动颇为重视。
唐太宗即位之初 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坛宇 为国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坛场 巡视斋醮 赏赐茅山修醮道士 令“依河图内篇 奉修斋谢”。唐代茅山上清宗坛为国醮祭 名扬天下。
武则天执政时期 多次敕命举行金录斋会和投龙简仪式 为武周政权拜天谢地 镇安社稷。
唐玄宗尊崇道教 对斋醮仪式尤感兴趣 “每中夜夙兴 焚香顶礼”。开元天宝年间 投龙奠玉 丝毫不逊则天武后 当时茅山华阳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阳洞、青城山天师洞、南岳朱陵洞等名山洞府 醮祭投龙 岁岁不绝。
唐代道教斋醮中的投龙仪式 一般要举行金录斋会 设1200星位的罗天大醮 举行地点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的投龙简仪式源于天、地、水三官信仰 刘宋时已初步形成投龙祭祀仪式。至唐代 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龙简仪式 已成为国家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 是道教斋醮活动最盛之地。唐代长安有道观42座,洛阳有道观12座,唐政府设崇玄署,“掌京都诸观之名数,道士之帐籍,与其斋醮之事”。
唐代实行道举制度,道士经法科试义十道,讲论科试经论,文章应制科试诗,表白科试声喉,声赞科试步虚三启,焚修科试斋醮仪。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颂祝咒,以声音宏亮为佳,故表白、声赞、焚修三科都与斋醮有关。
宋代斋醮
宋代皇室斋醮活动的盛行 与道士张守真“降神”事件颇有关系。据载 宋太祖赵匡胤病 召张守真入宫 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设黄录醮 令张守真降神。
宋代文士王钦荐奉敕撰《翊圣保德真君传》 称翊圣保德真君降世 教张守真结坛之法 使为宋王斋醮祈福。所传九种结坛法 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三坛为国家设计。其上称顺天兴国坛 设3600星位 为普天大醮;其中称延祚保生坛 设2400星位 为周天大醮;其下称祈谷福时坛 设1200星位 为罗天大醮。
中三坛为臣寮设。其上称黄录延寿坛 设640星位;其中黄录臻庆坛 设490星位;其下称黄录去邪坛 设360星位。
下三坛为士庶所设。其上称续命坛 设240星位;其中称集福坛 设120星位;其下称却灾坛 设81星位。
宋真宗即位时期 皇室斋醮活动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真宗敕于京城干地建玉清昭应宫 以供皇室斋醮。
宋王室还重视斋醮科仪的修订。宋真宗令两街道召集高道修斋醮科仪 由王钦若审定编成《罗天大醮仪》十卷。宗神宗命提举中太一宫孙永监修删润斋醮科仪 熙宁六年1073年 陈绎又奉旨编修《道场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选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仪 并编成最早的斋醮音乐经韵谱《玉音法事》 又命道士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大观二年(1108年) 宋徽宗诏以金录灵宝道场仪范426部 降天下道观 命守令选道士依法奉行。
元明斋醮
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宗师 道法高妙 其为国主持的斋醮法事。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 世宗召丘处机真人进京 命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 世宗又召王处一真人进京。王抵京时 世宗已死 继位的章宗即命王处一设醮 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 章宗敕命王处一真人在京师十方大天长观 为国设普天大醮七昼夜 章宗驾幸醮坛 行香祭祀 斋戒七日。并亲书普天大醮青瓷一通 《十方大天长观普天大醮瑞应记》中有记载。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 章宗两召王处一在亳卅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 王处一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七大弟子中最着神异者 而普天大醮是斋醮仪式中坛位最高、规模最大者。
元代长春宫全真宗师 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师 多奉敕为国举行大型醮祭仪式。丘处机真人弟子李志常 两奉朝命在长春宫建普天大醮、金录大斋。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冬 忽必烈诏长春宫设罗天大醮 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昼夜醮仪。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 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等 领天下道士千余人 在长春宫建周天大醮七昼夜 荐科宣仪 礼于上真。
明建国之初 太祖朱元璋即敕礼部定拟斋醮科仪格式 于洪武七年(1374年)颁行《大明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明代正一道贵盛 张天师受到明诸帝的重视 国家斋醮祭祀 多命龙虎山张天师主持。从洪武至永乐年间 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为国建玉录大斋、荐扬玉录大斋、延禧大斋、传延禧法录、祷雨等。第44代天师张宇清建金录大斋、祈谢金录大斋、玉录大斋、祈谢大斋、普度醮、保安醮、金录报恩延禧普度罗天大醮等 据《皇明恩命世录》、《汉天师世家》等书记载统计 明代张天师共为国斋醮84次。
永乐十七年(1419年) 张宇清天师在福建洪恩灵济宫建斋七日 集浙江、湖广、江西、福建四处道士七千余人参加斋会 创造了斋醮人数最多的历史记录。次年所建的玉录大斋 也有1800羽士的规模。
斋醮供器与法器:
醮坛香案供器 以供奉神灵 有香炉、蜡台、花瓶、香筒、果盘、凈盂等。
凈盂 : 是盛圣水的容器 又称水盂 醮坛上 高功左手执凈盂 右手执小柳枝 遍洒醮坛 以示凈场。
供养 : 有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道教认为供养物当用五行 以表示天地造化 万物相生相克之理 以合神明之德。即:
金 用铜铁造成锭 贴金箔代替。
木 即香 用香刻成假山供养。
水 即凈水 用凈盂盛之。
火 即灯 是醮坛必不可少之物。
土 取黄土铸成方块 八方刻八卦供之。
香 : 祭祀焚香 由来己久 早在西周时期 即有祭祀焚香之俗 周人以香气降神 遂为道教继承。道教斋醮用香有讲究 醮坛焚百和香、降真香等 认为是祀天帝之灵香 可以上达天帝之灵所。
法器 : 有铛、钗、木鱼、铃、鼓、帝钟、龙角等。
圭简 (又称朝简、朝板)以象牙制作 一般木制油漆涂饰 临坛法师手执圭简以传神灵。
如意 一般为玉、木、骨雕制。形状略曲如“心”字 有三点 首尾两端作云彩形或灵芝形 中央一点呈圆形 此三点暗喻“道化三清”之意 亦象征一心尊三宝(道、经、师)。
法印 是道教上奏天庭之印信 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印多用于驱魔辟邪 醮坛上使用的青词、章文、符录、疏表、榜文等 多要盖法印 以象征神灵;道士受录 也要盖法印作为凭信。法印 也称三宝印(道、经、师) 多为方形 大小不等。有木质 石质 青铜 玉刻等。
法剑 又称宝剑 七星剑。道教认为代天行化 布令宣威 全凭三尺法剑 宣称醮坛上高功法剑具有无比神力。
法尺 一般用桃木制作 为道教斋醮法坛所用 以驱邪逐鬼 祓除不祥。
令牌 又称五雷号令牌 源于古代军队的虎符。令牌用雷击枣木制作最佳 正面刻“五雷号令”背面刻“总召万灵”两侧刻二十八宿 令牌上圆下方 象征天地 醮用于召集神将。
乐器 有笙、管、笛、箫、二胡、琵琶、阮、古筝、三弦等乐器伴奏 根据宫观条件而定。
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是斋醮时礼拜星斗 上香拜表。“罡”是指天罡 “斗”指北斗。它是在醮坛上占方丈之地铺设罡单 罡单上以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二十八星宿和九宫八卦组成 象征九重之天 高功脚穿云鞋 身穿法衣 在罡单上随着道曲 沉思九天 按星辰斗宿之方位 九宫八卦之图 以步踏之 即可神驰九霄 启奏上天。
掐诀叩齿
掐诀 是道教行法中的掌指动作 高功法师右手持法器 左手掐诀 是将左手四指各节代表四维、八方、十二辰 并定出代表八卦、七星、九宫、三台、二十八宿的部位 法师用姆指掐某处 即代表某诀。步罡踏斗要与掐诀配合。
叩齿 即上下两齿相叩 以集神驱邪。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四说:“叩齿之法 左为天钟 伐鬼灵也;右为天磬 集百神也;中为天鼓 朝真圣也”。法师东向 叩齿三十二通 象征上闻三十二天 心拜三十二过。凡制伏驱降妖魔鬼怪 即用鸣天钟 击玉磬之法。门齿上下相叩 叫鸣法鼓 法鼓可内正神气 外灭魔灵。叩齿以八为节 上下三叩 为三八二十四气 可以通真格上帝 凡朝奏用此法。上下三叩齿成二十四通 即称为鸣法鼓。道教醮仪开始时 都有鸣法鼓二十四通 即是三叩门齿 以朝上帝。叩齿与掐诀常配合使用。
存想
存想 也称存思、存神 即默想诸神形象。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隐子》释“存想”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也是指闭目静思身中诸神之存在和显现的修炼法术。法师通过存想 可使心诚意专 遥想出一派天界意境 化凡尘为神界 化己身为神灵本体。以存想之法沟通神人 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力。道教认为 建醮不懂存想 无法沟通人神世界 斋醮的目的就不能达到 斋醮也就失去意义。
1:化坛存想: 斋醮必须建坛 坛场可以栏界定 并设神像、灵幡及诸法器 但此布置仍是外在的、凡间的 而通过法师的存想 却可使凡间之坛变为神灵之境。此存想过程 道教科仪称为“化坛” 即将凡境化成仙境。
2:醮仪存想: 斋醮法事开始 在启堂、入户、上香后 临坛法师又有一存想仪节。道教斋醮道场法事 有早、午、晚三朝科仪 早朝三清 午朝玉皇 晚朝青玄。
3:上章存想: 在道教的上章礼仪中 章表上达天庭 也靠存想来完成。上章存想 实际是将人间宫廷大臣上章奏表仪式加以神学化 从而构想出上章于天廷之太上的科仪。在斋醮仪式中 法师每存想一神 都要诵念咒诀。
道教的存想 是对神仙世界的又一种追求形式。它的宗教意义是:经法师的存想 醮坛化为神仙境界的三清圣境 成为真实的神圣凈坛 法师的步、诀、念、唱 也是与神灵的真实交通。
斋醮法坛神符
符 又称云篆 玉牒金书 天书 龙章 凤文等。道教是以符录见长的宗教 醮坛布置离不开符。符录之源 出于先秦巫术。早在黄帝时期 古代先民就已有立坛、求神、授符等巫咒风俗。至汉代 符录己十分盛行。道教兴起之初 便沿用巫祝符术 为人治病解卮。
《道法会元》卷六十七谈符的功能及书符诀窍说:符是阴阳赘合之物 只有天下至诚者 方能使用 若诚心不至 符自然不灵。因此 书符要以我之精 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 合天地万物之神。总之 书符者引气存神 倾“精” “神”于笔端 如此书成的道符 方有役使鬼神之灵力 符之所降 无所不通 无所不度 这就是书符的诀窍。说:
画符不知窍 反惹鬼神笑。
画符若知窍 惊得鬼神叫。
在各种斋醮法事中 有不同焚化符文 祷告神灵 如炼度科仪 在法事进行中 高功先后要告解冤符、破地狱符、十伤符。
斋醮常用文检
意 写有迎祥集福信众名字和生辰 或亡人名字 生辰及其阳眷 以及今日所行法事名称 以供行仪时宣读。
榜 一般告贴坛场外 有告谕信众 开列诵经品目 科仪程序 法师职称等。
表 有玉皇表、吕祖表、三清表、救苦表、斗姥表等。
牒 有功德牒、荡秽牒、普召牒、幽冥牒等。
疏 有十王疏、供天疏、回谢疏等。
符 有十伤符、二十四狱符、开天符等。
醮坛执事
参加斋醮法事的道士 通称为醮坛执事 根据所司职责 又有特定称谓:
高功: 俗称为掌坛师 是醮坛诸经师的首领。能阐扬教法 随坛作仪 主持大小法事 上表迎驾 登坛朝礼 经典玄律 科范威仪 都由高功提理。高功须熟悉经典科仪且会做功、念功、唱功、奏功。
都讲: 又叫右阐道 是辅助高功主坛的副手。须才智精明 在科仪中主管唱赞导引。主司提韵 宣关 领白和叫香。因都讲在科仪中常手执龙旗 并居高功东侧(青龙方) 故又俗称为龙班 龙单 通常由一至二人担任。
监斋: 是辅助高功主坛的副手 主管科仪典法 纠正坛职 振肃威仪 监督斋醮如法如仪进行。
提科: 是坛场提音接咏的法师 须声音洪亮 熟悉科仪 会唱会念的博学经师担任。
表白: 负责坛场上宣念文函 对白 和韵 要求上申天庭 虔诚恭敬 清音雅咏 字句清晰。须熟悉经典科仪 会唱会念的博学经师担任。表白在科仪中常手执虎旗 居于高功西侧(白虎方) 故俗称为虎班 虎单。
此外还有演奏道乐和经师多名。高功、都讲、监斋、侍经、侍香、侍灯、称为六职 一般醮坛 最少也得有此六职演礼。《黄录斋品》记载的临坛众官为高功法师一人 同法四人 即监斋、直事、侍香、侍灯。《无上秘要》卷四十八《灵宝斋宿启仪品》记载的众官有七职 即高功大法师、都讲法师、监斋、侍经、侍香、侍灯、侍座。
殿堂陈设
香案上常设有五供 即大香炉一个 蜡台一对 香筒一对 另外于大香炉前可设一较小些的檀香炉 檀香炉两边各设一盒 左盒盛香面 右盒盛檀香 檀香要劈作长不过寸 粗不过分的小倏状。
香案面前要挂桌围 香案前约一尺远 设一拜垫 拜垫约二尺见方 前稍高一点 呈十五度坡度为宜。
香案右边设大磬一个 左边设大木鱼一个。
殿内悬挂之幢、幡、宝盖、吊挂等 依据情况悬挂 但须成双成对 不可只挂一幢 或一幡 以免威仪不整肃。
敬香叩拜
敬香 有两种 一是殿主烧香 此皆用线香 以三炷为准 插于大香炉内 炷与炷之间距 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 故有“烧香不过寸 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 此香以檀香为之 敬拈擅香 非常讲究 每炷檀香长短粗细前面已说过。坛主拈香时 初炷香熟入炉中间 二炷插于左 三炷插于右 三炷香平列并拢。
叩拜 叩拜礼 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 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 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 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 是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 直到现在 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 为之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礼。叩头虽用拜垫 实际是五体投地 即双足 双手着地 头磕下去时要头着手。足站成八字形 双膝与手同时着地 左手搂着右手 手心皆向下 成十字形 身为一 表示着“八十一化”。
道教服装
大褂: 袖宽一尺四寸 长随身。
道袍: 或称“得罗”(得读“朵”音) 袖宽一尺八寸 长随身。以上统用兰色布料 兰以象天色与东方生气。
戒衣: 袖宽二尺四寸 长随身 黄色黑边。
法衣: 也称“天仙洞衣”。是做道场“斋醮”活动 “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
花衣: 经师上殿穿的绣花 有的地方称“班衣”。
经衣: 平常早晚功课上殿经师所穿 红色黑边 也有黄色。
道士所戴帽称“巾” 有九种: 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戴的“冠子”有: 黄冠(即月牙冠或称偃月冠); 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 必须受过戒的方能戴); 莲花冠(也称“上清冠” 一般是高功戴); 五老冠(连瓣形 中绣五老像 做度亡高功所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