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没有被评为院士的理由:屠呦呦落选院士
屠呦呦没有被评为院士的理由:屠呦呦落选院士在人际关系上,据屠呦呦的同事李连达院士所说,屠呦呦并不善于交际。作为一名科学家,不管别人是领导或是朋友,只要她不赞同其所说的话,屠呦呦便会立即反对,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也就是说,屠呦呦在年龄上是不利于评选院士的。除此以外,要获得同行推荐,屠呦呦本人的成绩必须得到圈内人的认可。这不仅包含科学研究成绩,也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一条,屠呦呦已经不符合,但门并未关死,65岁以上科研人员仍有机会当选。那么对于65岁以上的院士候选人,则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6名或以上院士作为推荐人,且推荐人中至少有4名院士的学部与被推荐人所在学部一致。除此以外,对于70周岁以上的候选人仅有一次被提名机会。
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名字又没有出现在新一批院士增选名单上,加上一位研究员披露,屠呦呦曾多次参选院士,但均没有当选。屠呦呦屡次“落选”引发了巨大争议。
除了诺贝尔奖,屠呦呦还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与国家最高科技奖。但仍无缘于院士名号,原因是什么?
01 院士评审体制
屠呦呦已年过90,她的年龄在院士评审过程中是一块短板。根据最新的院士增补规则,院士候选人只由院士与学术团体推荐,本人申请是无效的,且年龄一般不应超过65岁。
这一条,屠呦呦已经不符合,但门并未关死,65岁以上科研人员仍有机会当选。
那么对于65岁以上的院士候选人,则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必须有6名或以上院士作为推荐人,且推荐人中至少有4名院士的学部与被推荐人所在学部一致。除此以外,对于70周岁以上的候选人仅有一次被提名机会。
也就是说,屠呦呦在年龄上是不利于评选院士的。除此以外,要获得同行推荐,屠呦呦本人的成绩必须得到圈内人的认可。这不仅包含科学研究成绩,也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人际关系上,据屠呦呦的同事李连达院士所说,屠呦呦并不善于交际。作为一名科学家,不管别人是领导或是朋友,只要她不赞同其所说的话,屠呦呦便会立即反对,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看法。
02 有人认为屠呦呦“独揽”功劳
屠呦呦是因研制出青蒿素而成名,在这之前,原本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失去效用,疟疾再次成为人类难以战胜的疾病之一。而青蒿素的问世对于人类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屠呦呦也被捧上神坛。
但在学术圈内,有学者并不认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研发者,在他们眼里青蒿素的研发是包括屠呦呦在内所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屠呦呦独揽其名是不合适也不公平的。
2011年,屠呦呦还没获得诺贝尔奖,但媒体已经把她称作“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的人”。但这引起了屠呦呦的同行的不满,因为参与青蒿素研发(五二三项目)的科研人员共500名,屠呦呦并不是其领导者,且在2011年,《京华时报》报道了某位匿名人士的“揭露”。
这位匿名人士对青蒿素研发是了解的,其认为在青蒿素研发中,屠呦呦并非首个发现青蒿提取物具有抗疟作用的人,也并非首个分离抗疟有效物的人,屠呦呦也并没有指导整个科研组,因此屠呦呦所获殊荣应是属于全体科研人员的。
另外,“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曾强调,青蒿素得以成功问世,靠的是所有科研人员的努力,参与项目的六个单位均没有能力单独完成青蒿素的研发。
如何归功,成了争议话题,只有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圈内人于是有人内心不快。
03 屠呦呦无心参选
能不能被评选是一回事,屠呦呦本人是否有意愿评选又是一回事。据了解,屠呦呦对于院士称号并无太大兴趣。
屠呦呦团队的成员曾说过:“屠老师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也不会报名。”如果屠呦呦本人无心评选院士,尽管学术圈内的同行极力推荐,屠呦呦也不会被当选。因为推荐候选人需要上交多份证明材料,而这些材料大部分都需要从屠呦呦手中获取。
另外,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中,特别强调了团队的贡献,并没有提及个人,而且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表现,也能反映她对于奖誉的态度。
得知自己获奖后,屠呦呦一直不愿接受采访,即使是接受了采访,屠呦呦也多次强调科研成果属于集体,有关她个人的贡献她不愿多谈。屠呦呦的老伴说到屠呦呦无奈抛下女儿,前往研究青蒿素的往事:“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杨澜也曾采访过屠呦呦,被问及她为何不是院士时,她在回答中暗示,如果一味追求院士称号,便本末倒置,想要静心搞科研也很难了。
她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也直接表明:“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中国院士,这样我还能多活几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张伯礼评价屠呦呦是个比较低调的人,尽管已经获得大奖,但她还一心想着青蒿素。
青蒿素解决了疟疾的问题,但屠呦呦希望继续寻找到青蒿素能治疗的其他疾病。屠呦呦团队的成员说:“我觉得屠老师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么把它继续做下去,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屠呦呦经常拒绝出席活动或接受采访,就像她自己所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所以,屠呦呦本人并无心参选院士,有关外界的质疑对她来说或许不过是闹剧一场。
04 屠呦呦让有些人难堪
应该说,诺奖让人倍感荣耀与惊喜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了难堪。
早在2011年,屠呦呦被美国的拉斯克奖砸中时,国内就有人把酸泛到了太平洋对岸。有人公开表态说:“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
甚至有人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阻截这个奖项的评定”。
诺奖是不按某些国人所认同的“程序正确”来办事的,也不是按照地位高低、论资排辈来分果果的。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如是说:“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在诺奖评委会看来,屠呦呦作为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发现者”,人类有必要记住她的名字,记住她的贡献。但在某些人看来,这份荣誉只能属于属于集体,属于中医。这看似可以拿上台面来泛酸的理由,而真正的心态在于,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本土”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不是在数以千计的中国院士身上出现 ,而是任由一个“三无科学家”被墙外之士捧得这么高,这让那些正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拿着巨额科研经费的“领军人物”情何以堪?
也因此,一些人士甚至怀疑:这诺奖的评委要么是有意搅局,要么是集体看走了眼。
平心而论,这种明枪还算是好的,更可怕的是暗箭伤人。在屠呦呦获奖之后,有不少科学界人士联名向诺奖评委会写信,要求取消这个奖项的评定。
目前,还不知道这些联名科学家是哪些人,报道也没有说,但想必都是些地位尊崇的人物。而相关信息一旦披露,必将引发一场舆情地震。
这种“我得不到、也不要你得到”的心态,可谓变态至极。
05 宁可不要这个诺奖,也不能让屠呦呦一人独享
为什么有些人对屠呦呦获诺奖咬牙切齿?
因为屠呦呦就像一个外来的闯入者,打破了既有的利益平衡,让某些人感受到了威胁。
原本,吃吃喝喝、相互捧捧臭脚,就能轻松得到学术名气,现在屠呦呦绊脚石一样挡在那里,让他们觉得事情不好办了。
原本,有了点学术名气,评各种奖项就跟幼儿园排排座、分果果一样简单,现在横空出世一个诺奖得主,这事怎么弄?
原本,有了奖项,申请科研经费手到擒来,现在这个事情可就尴尬了。
那么多言之凿凿的明规则,还有阳光照耀不到的潜规则,原来如此荒唐,不堪一击。
怪谁?当然是:屠呦呦!
所以,他们根本不是嫉妒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反正他们永远也无法得到。他们痛恨的是:屠呦呦影响了他们分蛋糕、吃蛋糕。
如果屠呦呦是美籍华人,或者随便一个外国人,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送上诚挚的祝福,科学无国界嘛,管你什么集体贡献还是个人贡献,管你什么名气大不大,因为跟我毛线关系。但是屠呦呦就在身边啊,怎不让他们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这些人虽然最终没有如愿取消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但也不能说他们失败了。如你所见,屠呦呦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做了前无古人之事,为国人争得了无上光荣,但无缘于有些与之匹配的名气、荣誉和待遇。我们有获选的烟草院士、被提名的茅台院士,但屠呦呦至今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固然与屠呦呦低调的性格有关,但仍然让人感受到一种隐性的打压:
国际上咱管不了,国内还管不了?咱家能让你获得诺奖就像没有获过奖一样。
这场围剿屠呦呦的暗战,已经过去了多年时间,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这种人性扭曲下的丑陋,其实每天、每个角落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