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庄村乡村游:薛大人庄村民邓广春
薛庄村乡村游:薛大人庄村民邓广春带着对邓广春的崇敬,我们敲开了他的家门。 邓老穿着利落,一身黑色西装非常正式的等着我们到来,虽然邓老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是非常热情得招待着我们。 说到薛大人庄村的非物质文化,村里人说没有谁能比邓广春再了解咱们村的民间花会了。 13号楼里有我们最想知道的故事。你曾忙生产队之余,在煤油灯下练字你说过,永远精气神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那一年
你曾高跷过桥,你曾苦练唱腔
你曾忙生产队之余,在煤油灯下练字
你说过,永远精气神
说到薛大人庄村的非物质文化,村里人说没有谁能比邓广春再了解咱们村的民间花会了。 13号楼里有我们最想知道的故事。
带着对邓广春的崇敬,我们敲开了他的家门。 邓老穿着利落,一身黑色西装非常正式的等着我们到来,虽然邓老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是非常热情得招待着我们。
他的家里很简朴,房间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很老的:
老镜子上面还有一些花朵,那种镜子还是我小时候能看到的;
卧室里的老蒲扇仿佛让我们看到胡同里纳凉的老大爷;
左右滑动,欣赏书法
薛大人庄村里有很多爱艺术、有才华的人,但是像邓老这样能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一生的人却不多。
传承协会负责人李叔(李德苹)曾和我们说了这样的一件事: 前几年,顺义区组织了一次书法比赛,消息下发到每一个村里,那时邓老还经常出门得知后积极报名,在传承协会当场就写好一幅字。
第二天一大早,邓广春就敲门,着急地说: “德苹、德苹,书法都交上去了吗? 我昨天写的不太好,回家晚上又写了几幅选了一幅最好的来,赶紧把那幅字换下来。 ”后来,虽然交上去的书法石沉大海,但是邓老对书法的认真却让大家感动。
邓老最喜欢的一个词——“精气神”,人活着有精气神才有朝气,他笑着说“有很多朋友来找自己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也是自己对生活的一个态度。 ”
邓广春一生只有两个爱好。
书法是其一,
另一个就是花会。
薛大人庄的民间花会是无与伦比的,邓老对我们说“人们常说北京天桥底下卖艺的最数宝善林,人称宝山(也叫宝三),一次看到高八爷耍中幡,高八爷不费劲几个高难度的动作,宝山一看当场跪地拜师。”
1952年,年仅12岁的邓广春参加花会,在之后的几年里年轻的邓广春经常参加花会表演,其中最拿手的当属高跷了,那时的邓老嗓子非常好,唱腔好听。
1964年,邓老担任花会会头,在此之后成为薛大人庄村高跷的第六代传承人。 邓广春十分喜爱花会,平时对花会唱词留心收藏,一有好听的唱词必定亲手摘录。
邓广春亲身经历了解放前至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的花会表演。 解放前的撵粮办会极其辛苦。
他说那时候的人都吃不饱穿不暖。自己 为了办会舍弃了面子,撵粮就像要饭一样,去有粮食的人家要粮食,再把粮食换成办会的服装和乐器。
解放后其中1974年正月十五在丫髻山参加由顺义县政府组织的“元宵节联欢演示”薛大人庄的花会获得京东第一会; 1994荣获全国龙潭杯、民间花会三等奖、四个单人奖。
老年的邓广春时常还哼着曾经花会的曲子。 不能出门的他在自己家从阳台上也要看看楼下的花会。
每次采访,邓老都把需要的材料整理好静静地等着我们过来。
在几次沟通并在采访之后,我好奇地问邓老“您平时也穿的这么整齐吗?”邓老摆摆手说,“平时不穿这个,你们来我才要穿正式一些。”
采访结束,邓老的手拉着我久久不放说“姑娘,我把这一辈子收集和了解的民间花会都告诉你们了,一定要把文化传承下去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