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捡来一只棕熊:棕熊化身掘墓者
老人捡来一只棕熊:棕熊化身掘墓者连北极熊都吃腐肉熊一直被认为是杂食性动物,为了维持庞大体型带来的能量损耗,熊类几乎什么都吃,上到鹿、野猪,下到昆虫、鱼类,有肉吃肉,没有吃浆果、植物茎叶、块状根,在这种食性下,许多人相信的“在熊面前装死有用”完全是异想天开。当地政府在接到报警之后,派出了一支专门的搜查队搜寻“凶手”,搜查队顺着脚印的方向最终在距离公墓5公里的树林里发现了两只作案的棕熊,即便是专业队员也没有把握正面制服吃过人肉的棕熊,只能在周围布置陷阱,最终两头棕熊被射杀。当地官员德米特里认为,棕熊之所以突袭公墓,一方面是因为公墓位置偏远疏于管理,另一方面墓地的埋葬深度太浅了,标准深度要达到1.5米。棕熊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嗅觉最好的动物之一,它的鼻腔中嗅觉细胞的数量是猎犬的3倍,可以分辨飘散在空气中几公里外食物的味道,被翻掘的墓地大多是近期埋葬且埋葬深度过浅,埋葬过浅的尸体自然逃不过棕熊的鼻子。
随着前些年盗墓题材的小说大火,让“盗墓”这个见不得光的行当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不同于小说中墓中环境的光怪陆离,动物世界可能更加令人惊讶。
近几年,在俄罗斯乡村发生的数起棕熊“盗墓”的事件,让我们对棕熊有了全新的认识,谁说在熊面前装死可以逃生的,它们可是连坟都刨的危险动物!
2018年7月,在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约5英里外的艾利左沃(Elizovo),一位丧女的父亲在看望刚下葬一周的女儿时,这个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的父亲却遭受了晴天霹雳一般的打击,眼前整个公墓满目疮痍,包括自己女儿的墓地在内的大概20多个墓地惨遭暴力挖掘。
从撕碎的木板和墓地周围残存的脚印可以判断,盗墓的凶手是堪察加半岛有名的棕熊,这位父亲看到眼前的场景选择赶紧报警并立即撤出公墓,因为这些熊一般不会放弃自己的猎物,过多的逗留很有可能“转角遇见爱”。
当地政府在接到报警之后,派出了一支专门的搜查队搜寻“凶手”,搜查队顺着脚印的方向最终在距离公墓5公里的树林里发现了两只作案的棕熊,即便是专业队员也没有把握正面制服吃过人肉的棕熊,只能在周围布置陷阱,最终两头棕熊被射杀。
当地官员德米特里认为,棕熊之所以突袭公墓,一方面是因为公墓位置偏远疏于管理,另一方面墓地的埋葬深度太浅了,标准深度要达到1.5米。
棕熊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嗅觉最好的动物之一,它的鼻腔中嗅觉细胞的数量是猎犬的3倍,可以分辨飘散在空气中几公里外食物的味道,被翻掘的墓地大多是近期埋葬且埋葬深度过浅,埋葬过浅的尸体自然逃不过棕熊的鼻子。
熊一直被认为是杂食性动物,为了维持庞大体型带来的能量损耗,熊类几乎什么都吃,上到鹿、野猪,下到昆虫、鱼类,有肉吃肉,没有吃浆果、植物茎叶、块状根,在这种食性下,许多人相信的“在熊面前装死有用”完全是异想天开。
连北极熊都吃腐肉
熊的攻击力强而且智商非常高,去年发生在四川江油地区的黑熊伤人事件,一头带崽的母熊连续袭杀3人,甚至在打熊队眼皮底下杀害了领头的组长,因为周围环境非常复杂,最后这头母熊的踪迹也没有搜寻到,只找到了回头贪食的幼熊。
所以在野外遇见熊非常的危险。
很多人认为带枪就能保护自己,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给出的报告显示,遭遇熊的攻击用枪自卫,50%的人受了伤,想想上文中搜查队看见熊了都不射杀还要依靠陷阱,如果不能保证一枪命中熊的要害,那无异于正面挑衅熊了,那时受伤的熊大概率会化身熊战士,此时如果算则逃跑,熊战士会让你感受什么叫做真正的奔跑。
世界著名百米传奇博尔特的奔跑速度达到了44.7千米每小时,比普通人的平均冲刺速度快了16千米每小时,但是亚洲黑熊的冲刺速度可以达到40公里/小时,北美黑熊的冲刺速度可以达到48公里/小时,关键是人类短跑速度维持的时间很短,一般保持在24公里/小时的速度长距离奔跑,然而根据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上世纪30年代的报告数据,黑熊可以保持40公里左右的速度奔跑3000米左右。
跑肯定是跑不过的,爬树的话可能还真不如熊爬树爬得快,涉水的话熊也经常在水里捕鱼,似乎对抗猫科、犬科理想的应对方法在熊面前都没用。
遇到熊处理最专业的可能要属俄罗斯人了,近期了一名23岁的俄罗斯拳击冠军与棕熊搏击并成功击杀棕熊的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网友不禁感慨:果然是“战斗民族”,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拳手和同伴在野外钓鱼的时候,棕熊突然发难直接击杀了拳手的好友,拳手在使用大口径猎枪击中4枪的前提下,用刀和棕熊正面搏斗,最终被路过的渔民赶来救起,此时拳手已奄奄一息,头部和身体多处严重的撕裂伤,我们幻想的用拳头制服棕熊的场景,只在动漫中存在,现实中一头棕熊几百公斤,冲刺过来真的没法处理。
作为游客在去可能有熊出没的地方游玩时,最好在有这个想法之前,就换成其他折中的地方,毕竟不接触熊是最安全的方法。
在有熊出没的地方,如果不是像光头强这样的“驯兽大师”,最好多人集群出行,落单的人容易被袭击,带孩子更容易被袭击。
在游玩的时候最好时不时地发出声响,让熊直到这里有人,对于熊来说,人类还属于菜单之外的物种,一般不会冒然前来勘察,发情期除外。
真正到了熊在眼前的时候,专业的应急手册提供的建议:不要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不要转头就跑、不要背对着熊、不要爬树,这些举措都有可能激起熊的捕猎天性,此时如果手头啥都没有,结果不太好说,可能会上新闻。
而在北美地区,在前去有熊的地方游玩或者工作的时候,会随身佩戴防熊喷雾,这种刺激性喷雾对熊灵敏的鼻子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虽然喷雾并不是万能的,但是统计数据现显示,防熊喷雾在应对不同种类的熊时,正确操作下有着90%以上的成功率,安全系数远高于持枪。
最后,在前去有熊的地区工作或者游玩的时候,一定要做足了准备,真要是遇见熊,装死是肯定不行的,不能拿幸存者偏差当真理,坟墓都挖,在那装死对熊来说无异于“取个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