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十大可怕细节:此二人从未正式登场
水浒传十大可怕细节:此二人从未正式登场江湖之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受高俅迫害,“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只有去投奔他;扈三娘的哥哥扈成,最后也是投奔了老种经略。在他们心中,老、小种经略是最后的安身立命之处。梁山之上,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就是老、小种经略的嫡系,曾在二人门下担任过提辖;街头卖艺的病大虫薛永,自称“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铁匠金钱豹子汤隆也说父亲“因为打铁上遭际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在他们的心中,老、小种经略是最亮眼的名片。《水浒传》第3回写道,老种经略镇守延安府,小种经略镇守渭州,二人是父子关系。“种”是姓,老种、小种相当于老王、小王。“经略”是他们的官职,总管一路兵马,相当于军区司令员。“相公”不是指打麻将牌数不对,而是古时对官员的尊称。《水浒传》中,与老、小种经略相关的好汉共有5人。其中,梁山好汉3人,江湖好汉2人。
大哥不在江湖,但江湖处处是大哥的传说。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就是两位自带传说的大哥。老种经略相公从未正式出场,小种经略相公也仅在第3回出现过一次,但这些丝毫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芒。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论是正史的严肃面孔,还是小说的字里行间,他们始终都是北宋历史上的大Boss。
那么,老、小种经略相公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们的身份之谜能引起读者的众多争论呢?
一、解读《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相公
《水浒传》第3回写道,老种经略镇守延安府,小种经略镇守渭州,二人是父子关系。
“种”是姓,老种、小种相当于老王、小王。“经略”是他们的官职,总管一路兵马,相当于军区司令员。“相公”不是指打麻将牌数不对,而是古时对官员的尊称。
《水浒传》中,与老、小种经略相关的好汉共有5人。其中,梁山好汉3人,江湖好汉2人。
梁山之上,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就是老、小种经略的嫡系,曾在二人门下担任过提辖;街头卖艺的病大虫薛永,自称“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铁匠金钱豹子汤隆也说父亲“因为打铁上遭际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在他们的心中,老、小种经略是最亮眼的名片。
江湖之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受高俅迫害,“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只有去投奔他;扈三娘的哥哥扈成,最后也是投奔了老种经略。在他们心中,老、小种经略是最后的安身立命之处。
当然,以上只是小说家之言,那么,老、小种经略的历史原型又是谁呢?
二、老、小种经略是种谔与种师道父子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小种经略,历史原型就是种谔与种师道父子。
种谔乃北宋名将种世衡之子。种家三代将门,为北宋戍边长达百余年。北宋中后期,种谔、种师道父子同为经略,威镇西夏。
《宋史·种谔传》记载,皇帝“决意西讨,以(种谔)为经略安抚副使”。可见,种谔被皇帝钦点为“经略副使”,调遣诸将。《种谔传》还说其“就命知延州,疽发背卒”,证明种谔长期镇守延安,最后因背疾死于任上。《水浒传》中关于“老种经略相公”的描述,与史书中的种谔基本吻合。
种谔之子种师道,是北宋后期最为倚重的将才。《宋史·种师道传》记载,种师道曾经“知渭州”,担任过渭州知州。值得注意的是,《宋史·职官志》中对“经略”一职做过说明,经略安抚使有“以知州兼充”的情况。这表明,种师道不仅镇守过渭州,还有兼任“渭州经略”的可能。《水浒传》中“小种经略相公”,与史书中的种师道,也有相似之处。
既然得到了正史佐证,那么小说中的老、小种经略,是否就是历史上的种谔与种师道父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说法存在一个硬伤。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背景年代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水浒原著第82回宋江接受招安,朝廷诏书的日期是“宣和四年春二月”,也就是公元1122年前后,但种谔早在1083年就已去世,不可能出现在三十多年后梁山好汉们活跃的宣和年间。
正因为这个硬伤,小说中的老、小种经略虽与正史中种谔、种师道相似,但这种说法还是让人疑窦丛生,值得商榷。
三、老、小种经略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小种经略就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
种师道征西夏、平辽国、战金兵,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加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其官职已远超“经略”,职务、声望均达到了种氏家族的顶峰。《宋史·种师道传》中更是明确记载:“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可见,种师道德高望重,“老种”的身份是历史共识。小说中的“老种经略”,很可能就来源于此。
种师道之弟种师中,也是北宋末年一代名将。金兵围太原,种师中率部驰援,因朝廷情报失误,导致所部孤军深入,于数倍之敌血战于太原城外,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那么,小说中的老、小种经略,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的说法,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种师道与种师中虽然生活在徽宗年间,但这种说法也存在无法解答的问题。
首先,《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是父子关系,而种师道与种师中是兄弟关系,明显不符。《宋史》称种师道为“老种”,但他是否有“经略儿子”,已无从考证,史书中也没有相关记载。
其次,种师中并没有镇守过渭州。据《宋史·种师中传》记载,种师中“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他担任过多地市长,唯独没有如《水浒传》所描述的那样镇守渭州。因此,老、小种经略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的说法,也存在可推敲之处。
那么,《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相公,历史原型到底是谁呢?
正如《亮剑》作者都粱所说:“李云龙的原型,并不是单纯的王近山将军,而是反抗压迫、不怕牺牲、追求自由的一群人。”
诚然,《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相公”,也不是单一的种谔与种师道,或种师道与种师中,而是融合、浓缩了整个种氏家族的形象与精神。
北宋年间,种家一门忠烈,书写了保家卫国的百年传奇,传承了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宋史》之所以将种氏家族一门三代七人(种世衡,子古、谔、谊,孙朴、师道、师中)同列一传,表示的不仅是对种氏家族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爱国精神的由衷尊重。
历史激荡。北宋种家已经埋没在了远去的时光中,但他们为国为民的精神,却成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水浒读者,影响着后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