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消化内科杨爱明(主任话科史消化内科杨爱明)
协和消化内科杨爱明(主任话科史消化内科杨爱明)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敬业奉献的协和工匠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服务创新的管理大师、护理大师同样离不开行政后勤岗位中
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
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
这里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
临床大师、教育大师、科学大师
也有推动医院管理变革、服务创新的
管理大师、护理大师
同样离不开行政后勤岗位中
敬业奉献的协和工匠
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
2021年将迎来协和建院一百周年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医院开展专题活动
“主任话科史 · 薪火传百年”
让我们通过协和消化内科
杨爱明主任的主题演讲
一起回顾
科室百年发展历程
讲述人 杨爱明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兼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执业药师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大家好,我是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爱明。今天我带领大家回顾协和消化内科的发展史。
消化内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我国现代医学先驱、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教授,有中国消化内镜学创始人陈敏章教授等。上世纪70年代,陈敏章教授在国内率先引进和开展消化内镜工作,推动消化内镜学会成立。他于1987年担任卫生部部长,为我国的卫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谈到学科建制,1930年,张孝骞教授筹建内科消化专业组,开设我国首个消化专科门诊。随后,张孝骞教授、文士域教授、陈敏章教授、潘国宗教授先后担任组长。
历任消化专业组组长,左起:张孝骞、文士域、陈敏章、潘国宗。
1957年,消化科主任、医师与进修生合影,前排左三为邓家栋教授,左四为张孝骞教授,左五为文士域教授。
下面这张照片,是1963年在全国医学科学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接见张孝骞教授的珍贵照片。
1993年,消化内科专业组独立成科,陆星华教授、柯美云教授、钱家鸣教授曾先后担任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科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之一,2010年首批入选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消化内科历任主任,左起:陆星华、柯美云、钱家鸣。
在学术方面,消化内科的前辈们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张孝骞教授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陈敏章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潘国宗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星华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家鸣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等。
消化内科有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在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引领工作。比如文士域教授开创了国内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先河。
文士域教授开创了国内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先河。
1924年,完成了首例硬式内镜。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陈敏章教授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展纤维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技术,也完成了我国首例ERCP。80年代,陆星华教授国内最早开展静脉曲张硬化的治疗。90年代,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超声内镜工作。2006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胃早期癌黏膜剥离术。
陈敏章教授(左二)完成了我国首例ERCP。
这两张病程记录,是1924年,一位协和的爱尔兰裔内科医生所记载的,它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乙状结肠镜(硬式内镜)检查的记录,在临床意义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1924年11月患者因阿米巴肠炎行乙状结肠镜,这是病历记载最早的肠镜检查。
在转化医学研究上,老前辈们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科室已经发展成包括胃肠动力、胰胆疾病、早癌、炎症性肠病等在内的多专业大平台,体现了消化内科鲜明的医疗特色。
1933年,张孝骞教授在JCI上发表Gastric secretion in fev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消化内科历来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消化内科专业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入选国家教委硕士点,1982年成为博士点,1984年成立国内首家消化内镜培训中心,2007年我们又成立内镜超声俱乐部,作为平台和中心进行学科教学的传播和交流。
协和教学工作注重床旁学习、言传身教、精益求精。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消化内科前辈们查房时的情景,他们坚持到病人床旁去,“盯”住病人。张孝骞教授经常说“病人把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我们更应该戒、慎、恐、惧”,张老的人生格言深深烙印在消化内科每一位医师心里,存在于科室的文化基因里。
消化内科专业组查房,左起:贝濂、张孝骞、陈敏章、余光明(当时为住院医)。
查房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右二为钱家鸣教授,右三为鲁重美教授。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消化内科为全国培养了进修医师千余人,在消化病学、内镜、胃肠动力、幽门螺杆菌、胃肠激素等各亚专业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是消化内科进修医师的登记名册,1989年后由柯美云、贝濂、孙钢、费贵军先后负责保管抄录。
在学术会议交流方面,每年一届的消化疾病与消化内镜研讨会、胃肠神经病学与动力学术会议、IBD等学术会议,现在都已成为国内的品牌会议。
无论是张孝骞教授与Swaz教授进行教学查房,还是陈敏章教授在中华医学会首届消化内镜学术会议上发言等,他们都在国际的学术舞台上将协和的学术旗帜高高举起。
上世纪80年代,张孝骞教授(右一)与Swaz教授(右二)检查一例患Peutz-Jeghcrs综合征的住院病人。
上世纪80年代,陈敏章教授在首届全国消化内镜学术会议上发言。
张孝骞教授一直重视科研,国内最早建立消化实验室,并做了很多开拓性、前瞻性的工作。在前辈基础上,科室同事接续努力,消化内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些杰出的成果。同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编了多部大型学术专著。
消化内科国内最早建立消化实验室。前排左起:陈敏章、张孝骞;第二排左起:樊娟、陈元方、陆星华、技术员小阮、侯雪、鲁重美、薛友华、毕兆华、温淑豪;第三排左起:周志超、潘国宗、孙钢、蔡强、麦灿荣、陆国钧。
90年代以来,消化内科荣获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
多科协作查房是大内科一直坚持的传统,更是消化内科的一大特色。除本专业组查房外,消化内科一直坚持的ERCP讨论、肠病疑难病会诊、内镜疑难病例讨论,还有内科学系在整合思维理念下开展的内科大查房等,都真正实现了各科之间的碰撞和整合,增强了大夫们对疾病的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锻炼了“大视野”和“大思维”,对提高疑难病例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家鸣教授(右二)MDT讨论中。
张孝骞教授将《诗经》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作为自己坚持一生的行医理念,这也成为科室所有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被深深烙印在科室文化中。前辈们始终把病人看作真正的老师,心里永远牵挂着病人,这些查阅病历、查房的照片体现了他们的精神和风范,也将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们。
张孝骞教授(右一)与病案科马家润副主任(右二)在病案室查阅病历。
今年迎来协和百年华诞,消化内科将不断锐意进取,继续引领创新,做到百尺竿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