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江凯江桥的特点(给芜湖带来什么)

中江凯江桥的特点(给芜湖带来什么)芜湖乃至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间实现水路无缝衔接,大宗货物互联互通,畅达高效,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此外,对促进区域水运系统升级,巩固芜湖江海联运枢纽地位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今,新中江桥竣工通车,标志着芜申运河安徽段全面建成。新中江桥主跨96米一跨跨越青弋江,不设水中桥墩,减少了对船舶航行和防洪的影响,同时桥下通航净空高度由老桥的3.5米,提升到7米,1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大大提升了航道通行能力。同时,打通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芜湖至上海运距相比长江缩短约118公里,并提高了小型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中江桥的改建,绕不过芜申运河。实际上近年我市围绕青弋江上桥梁的动作,都和这条古老的运河有关。芜申运河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我市青弋江入长江口处,东至上海市黄浦江,纵贯皖、苏、沪,穿越长三角,是一条沟通青

芜湖自建城以来,就是依傍青弋江慢慢发展起来:芜湖古城、大小砻坊、益新面粉厂等靠近现在的弋江桥一带;曾经商业发达的十里长街也紧挨着青弋江。然而,也正因为地处长江和青弋江两江交汇处,芜湖深受跨江、跨河交通不便的困扰。如今,青弋江芜湖段,有12座桥梁横跨。近年来,包括仓津桥、弋江桥、花津桥、中山桥等多座青弋江上桥梁都已新建或是旧貌换新颜。这些桥梁陆续改建后,不管是桥梁造型还是桥梁实际承载、通行能力,都得到质的提高。

3年前,承载新老芜湖人记忆的中江桥拆除重建,引发空前关注。如今,中江桥以崭新的面貌再次挑起交通大任。我们不禁要问:她的新生,将给芜湖带来什么?为此,记者对话了建设方市港航管理局负责人和交通领域相关专家。

中江凯江桥的特点(给芜湖带来什么)(1)

新中江桥

芜申运河通行能力提升10倍

中江桥的改建,绕不过芜申运河。实际上近年我市围绕青弋江上桥梁的动作,都和这条古老的运河有关。

芜申运河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我市青弋江入长江口处,东至上海市黄浦江,纵贯皖、苏、沪,穿越长三角,是一条沟通青弋江、水阳江和太湖水系、跨流域的省际内河航运通道,历史上也是长江入沪的重要通道。不过,运河因历史原因未整治开发,航道等级低,水位变化大,航道深浅不一,且碍航桥梁多,只能通行60吨级至100吨级船舶甚至更小的船舶。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

“芜申运河航道整治项目由此而来。”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航道是长三角地区“两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中的重要“一横”,全长295.74公里,其中安徽段全长41.04公里。中江桥改建工程是航道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整治要求,由现状Ⅴ级航道提升为限制性Ⅲ级航道,桥梁处通航净宽需达到70米,通航净高需达7米。沿线涉及芜湖境内12座桥梁需要改建,其中一期改建桥梁9座,2座铁路桥由铁路部门承建,其余7座由芜湖市政府承建。此前花津桥、弋江桥、中山桥、荆山桥、清水桥、袁泽桥等6座市政桥梁已全部改建完成,中江桥是一期改造中的最后一座桥梁。

如今,新中江桥竣工通车,标志着芜申运河安徽段全面建成。新中江桥主跨96米一跨跨越青弋江,不设水中桥墩,减少了对船舶航行和防洪的影响,同时桥下通航净空高度由老桥的3.5米,提升到7米,1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大大提升了航道通行能力。同时,打通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芜湖至上海运距相比长江缩短约118公里,并提高了小型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芜湖乃至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间实现水路无缝衔接,大宗货物互联互通,畅达高效,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此外,对促进区域水运系统升级,巩固芜湖江海联运枢纽地位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冲破南北向交通“瓶颈”

对市民而言,中江桥的新生更将带来显而易见的交通红利。

近年,芜湖主城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已给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了解,主城区的城市主干路现状呈“四纵、十横、半环”的路网格局。其中纵向道路分别是长江路、银湖路、九华路、弋江路,除弋江路双向八车道外,其余道路断面形式为双向四车道,是交通供需失衡的瓶颈点。

原因何在?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研究人士告诉记者,首先,芜湖是一座呈“南北向带状单中心”城市,这客观决定了中心区(镜湖区)交通出行的潮汐性和南北道路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受到镜湖、赭山、青弋江、铁路、高速公路等自然、人工因素的分隔,我市南北向道路总体通达性较差,常出现“丁字路口”,南北向交通出行存在多处路网“瓶颈”,如联系老城区与南部片区的中山桥、中江桥,联系老城区与北部片区的九华路-合芜高速-铁路节点地区等。

正因为如此,九华路为穿越我市中心城区的最重要的一条南北走向道路,中江桥自然成为沟通青弋江南北两岸的重要节点。与老桥相比,新中江桥原来的机、非混行四车道扩建成了人、非、机隔离的双向四车道,极大提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保障了行人、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同时在北沿河路、三潭路、新时代商业街、利民路四个路口实现了立体交通,大大提升了九华路跨青弋江周边区域的交通功能,缓解周边交通压力。

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九华路的道路功能也将发生较大

的转变,现有的市政交通客运走廊功能将削弱,部分客运功能被轨交1号线代替,而市政道路对沿线的交通集散及服务功能有所加强,功能定位兼顾交通和集散功能。

长虹飞架 崛起城市新地标

每到晚上,新中江桥上的路灯、主塔投射灯、线条灯流光溢彩,点亮了城市夜空——来来往往的行人发现,焕然一新的中江桥,正在有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新建中江桥起于九华路与二街交叉口,向南跨过北沿河路、青弋江、三潭路、新时代商业街和利民路,在奥体中心门口落地,终点与九华南路顺接,路线全长1.65公里。站在桥下,就可以感受到这座大桥的雄伟。中铁大桥局中江桥改建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江桥是我市市政桥梁中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斜拉桥,全桥共60根拉索。其主塔呈钻石型,高度可达56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冠绝我市在青弋江上的诸多桥梁,被建设者称之为“入云龙”。

不仅“颜值”高、“个子”高,中江桥的科技含量也很高。记者从市港航管理局了解到,建成后的中江桥将是我市综合交通一体化的“代表作”。作为国内罕见的轻轨与市政桥梁同层布置的桥梁项目,新建中江桥还担负着“护送”城市轨道交通过江的重任。中江桥主桥总宽44米,中间预留8.5米轨交净宽,轨交两侧为双向四车道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据介绍,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在确保桥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汽车通行共同作用下,能提升不同交通工具过桥的舒适度,实现“一桥一景”特色。

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中江桥的建设,还带来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变化:实现了1.65公里范围内杆线下地,优化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美感;地下暗河被重新填充,防洪墙改造为箱式,彻底消除该区域汛期隐患点;沿河路、三潭路洼地被填平,极大改善雨后积水情况……“中江桥设计时就是突出城市地标作用,今天开始,她必将成为青弋江两岸一道亮丽风景!”

用情用力建好这座“含情桥”“含金桥”

中江桥兴建于1984年。2016年9月,在历经3年设计论证、1年筹备后,芜湖中江桥拆建工程启动。栉风沐雨达32年的老桥铭牌,被切割取出、单独保存。如今,伴随新桥通车,老桥铭牌将重新拓印制作陈列在新桥上,成为永久的城市印迹。

地处城市腹地的中江桥,承载着市民的记忆和情感。在它封闭施工静待绽放的近3年里,建设方带着对城市的感情和使命感,付出了超出寻常的准备和努力。

建设者“脉脉含情”:

把对周边影响降到最低

市港航局项目部负责人牧启标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市中心南北交通主干道九华路,中江桥改建工程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交通环境。为此港航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专家,针对城区所有过江桥梁的交通流量做了大量分析论证,并联合交警制定交通重组方案。“新中江桥的设计论证耗时三年,为保证和轨道交通‘同桥过江’,我们在六个桥型方案中优中选优,最终才有了今天的新中江桥。”

除此之外,施工区域地下管线密布,杆管线迁改难度大;工程建设区域横跨多条城市干道,两侧密布商户、居民区,交通疏导要求高;改建工程地处弋江区国控点核心示范区,环保控制严。降低对周围商户、市民生产生活影响,并同时保障工期成为最大难题。

三年来,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节假周末,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市港航部门高度重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工作。组建项目办,责任到人,加强建设过程的全方位监管工作。组织各参建单位,采取一切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加强与杆管线迁改单位的沟通协调,做好各工程间的先后配合衔接工作;主动与交管部门和工程周边商户、居民进行沟通,制定交通疏导方案,保证了施工期间周边道路的正常通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守卫“芜湖蓝” 施工过程中,采取各项环保措施,确保施工不污染环境;通过合理安排工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及时建成通车。

市港航局工程处副处长宋春华是一位女同志。中江桥改建的近3年里,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她始终坚持在建设现场为周边商户答疑解惑,和商户与周边居民面对面解释工程建设情况,影响时间、地段,保障措施等。宋春华告诉记者,为保证沿河路段交通畅通,在新中江桥建设中,“打时间差”的操作时有发生:晚上商户打烊后开挖的路段,早上营业前就已经填平并硬化;管线迁移改造时,水电气等各部门全部到场,无缝衔接压缩施工时间;修到商户门口时,只采取5米、10米一间隔施工,虽然增加了难度和成本,但最大程度保证群众出行需要……

工程“含金量”十足:

工艺先进的百年桥梁

新中江桥主桥轨道交通和市政桥梁同层合建,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工程建设无同类桥梁建设经验可供借鉴。为确保轨道交通和市政桥梁间的相互安全,市港航局专题委托同济大学桥梁系做了《芜湖中江桥车桥耦合振动、结构刚度及列车走行性研究》课题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分析,为本桥及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养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安全运行。

新中江桥设计时既要保证桥下通航净空高度要求又要在市区特定环境下与两岸道路平顺衔接,在这复杂边界条件下,设计单位对钢梁结构进行了多次优化,最终主梁梁高确定为2.5m,比同跨径常规连续梁桥的梁高足足降低了3m多,很好地解决了本项目中的“高桥低路”难题。

新中江桥主桥桩基深度达75米,是我市同类市政桥梁之最。为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施工单位选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460型旋挖钻,极大地提高了桩基施工效率,将单桩施工时间缩短至3天;同时,大大地降低桩基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新中江桥主桥采用钢混叠合梁结构,全桥11节钢梁在专业钢结构厂进行制造,制造全过程实行工厂化管理,有效保证了钢梁加工的精度和质量。钢梁架设时,由工厂经水路运至桥下,通过专用吊机提升至指定高度,单节钢梁吊装仅需一天时间,大大缩减了施工对航道的影响,保障航道在桥梁建设期间正常通行。

在形容新中江桥时,市港航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用了6个词:新颖、轻巧、美观,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久适用。这座“含金量”十足的市政桥梁,达到国内和国际同类结构的先进水平,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

中江凯江桥的特点(给芜湖带来什么)(2)

中江桥主塔

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文 刘巍 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