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看待隐者的(孔子也有消极隐世的思想)
孔子是怎样看待隐者的(孔子也有消极隐世的思想)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讲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可见,孔子多么注重道义。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上至诸侯,下至大夫,人人不讲礼法。生在这样的社会,孔子对官场失望,不愿与不讲道义的人为伍,宁愿选择隐世。其次,孔子做官讲道义。孔子曾说: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合乎道义的富贵,我就会去追求。哪怕是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富贵,我就不会做,宁愿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想当官的,但是孔子从政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要合乎道义。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仍是积极治世。因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让百姓安乐,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也是因为曾皙的治世理念。其实不然。文章最后:“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这两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说的邦国之事并不支持,如果曾皙也是讲的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四个弟子坐而论道,孔子问这四个弟子的政治抱负。
子路率先发言: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中等国家,又遭遇过战争和饥荒。如果让我在这个国家执政,三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人人勇敢,而且懂得礼义。孔子对自己这位大弟子的鸿鹄之志,以微笑示之,转而问冉求。冉求回答:我愿意治理一个小国,三年的时间可以让百姓富足,但如果要使百姓懂得礼乐,就只能靠君子来实现。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我想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主持宗庙祭祀或者是诸侯会盟的礼仪。
最后,孔子问曾皙的志向。曾皙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游泳,然后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对曾皙表示赞同。
孔子对子路的豪放不羁采取耻笑的态度,对冉有和公西华的答案不置可否。曾皙的回答似乎跑题了,老师问政治抱负,曾皙却说投身大自然的乐趣,却意外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吾与点也”,表明了孔子有脱离人间世俗,投身大自然的想法。这说明晚年的孔子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积极入世到现在的消极避世。
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仍是积极治世。因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让百姓安乐,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也是因为曾皙的治世理念。其实不然。文章最后:“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这两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说的邦国之事并不支持,如果曾皙也是讲的治国之事,想必孔夫子也不会说:吾与点也。而且孔子取笑子路说大话,如果曾皙的理想是实现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岂不是比子路还要自负N倍。
所以,这篇短文除了表现了孔子的和蔼可亲、因材施教之外,还可以看出孔子隐逸思想。孔子一向是积极从政的,为什么会出现消极避世的思想呢?我想,孔子的消极思想主要是这样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孔子的仕途不得志。孔子的思想带有很强的理想性,他提倡用礼法来教化世人,在他看来,“礼治”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却处处不得志。在多次遭受冷遇之后,孔子对那个时代绝望,便渐渐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其次,孔子做官讲道义。孔子曾说: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合乎道义的富贵,我就会去追求。哪怕是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富贵,我就不会做,宁愿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想当官的,但是孔子从政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要合乎道义。
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讲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可见,孔子多么注重道义。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上至诸侯,下至大夫,人人不讲礼法。生在这样的社会,孔子对官场失望,不愿与不讲道义的人为伍,宁愿选择隐世。
所以,经历过世态炎凉的孔子,渐渐产生了脱离人间世俗,消极隐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