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和ar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AR与VR技术在未来消费场景的扩展性较量)
vr和ar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AR与VR技术在未来消费场景的扩展性较量)✦为什么提到元宇宙和智能车呢?而新能源汽车又被加上了【智能】这顶具有吸引人的“帽子”,让国内车企相关的行业迅速引爆。不过车辆的智能化是建立在安全驾驶的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的智能化皆为空谈。如果无人驾驶能力已经成熟,那么智能化才真正的落地,否则车内除了安全、便捷、舒适三个要素之外,其它的都是扯淡。✦
近两年,在互联网和科技型企业当中较为“热点”的话题,一个是元宇宙、另一个是智能车。
【元宇宙】这个概念就如当初“智能家居”一样,从用户端主动式交互发展到终端设备主动式交互,不断的进行技术和交互的升级,慢慢的达到“智能化”的初级水平。
不过元宇宙要比智能家居业务更为庞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更高,实现的时间周期更长。而且包含的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整体的实现虽然有些遥遥无期,但单点性的技术应用场景可能就在眼前。
【智能车】通常我们理解为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被引爆,是因为在能源的发展上,国内的技术和能力有望与国外一较高下,同时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当前以及未来较为看重的。
而新能源汽车又被加上了【智能】这顶具有吸引人的“帽子”,让国内车企相关的行业迅速引爆。
不过车辆的智能化是建立在安全驾驶的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的智能化皆为空谈。如果无人驾驶能力已经成熟,那么智能化才真正的落地,否则车内除了安全、便捷、舒适三个要素之外,其它的都是扯淡。
✦
为什么提到元宇宙和智能车呢?
✦
因为这两个热点话题都会与AR、VR技术相关,所以作为引入话题谈谈见解。
其实,无论哪个行业或者技术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是这些价值的体现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从而出现高低贵贱之分。
例如早期的智能硬件的传输协议ZigBee,以及还在应用的蓝牙、Wi-Fi,这些协议技术从理论上具有同等价值,但在市场、用户、应用场景的影响下,就具有不同的价值,哪个技术更贴近【场】和【景】,哪个技术就更受市场和用户的欢迎,也就被资本青睐。
如同,我们制定产品方向一样,做产品规划。
一方面要结合公司主营业务或者核心优势。
另一方面要能够具有商业变现能力,产品要能够起到商业模式运作的支撑作用。
所以选品就是要结合上述的两个基本点,从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中进行挖掘,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就获得了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具有规模化的已有产品微创新还是完全的新物种,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回归正题!
AR和VR技术就如同蓝牙和Wi-Fi,哪个具有场景化的价值,哪个就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也就具备更大的资本市场。
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指通过计算设备对现实环境的实时感知和计算,将文字、图片、视频等3D内容和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中,具有虚拟现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三大特征。
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一个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的虚拟环境,借助设备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
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理解,AR是辅助现实场景进行技术升级的应用能力,而VR则是构建一个完全封闭的虚拟环境的应用能力。
如同我们开篇引入的话题,哪种技术能够占据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那就能具有更强的扩展性,也就更受市场的欢迎和资本的青睐。
不过资本也是有主动性的,它会基于当前的利益去推动一个事物的兴趣,从而让该事物变得异常火爆。
但资本不代表正确性,往往也会犯下方向性的错误,不过在短期内获得既得利益也是资本的目的。
所以,对于事物的本质认知,需要不断的用辩证思考的方式去探明真实的情况,同时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到具有应用意义的价值,以使用者的视角看待所体现的价值是否成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能否在效率和成本上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是体验。
从产业角度可以对AR和VR进行对比可扩展性的分析。
AR的特性是现实增强,VR的特性是虚拟沉浸。
游戏产业应用
目前VR被广泛的应用在游戏产业当中,我们所看到的VR产品大部分是作为娱乐属性而设计的。
带给用户的是具有虚拟化的场景代入感和沉浸式的私密感,其乐趣是原有的2D效果变为3D效果,让自身融入到虚拟的游戏当中,成为其中的主角,而不仅仅是游戏场外的控制者。
在交互的过程中除了头戴一个“密封性的眼罩”外,还需要搭配手持的辅助设备来提升交互的体验。
多人互动场景下,协同方会被虚拟为另外的游戏主角,互动效果比原有的2D要更具有互动感,但依然在虚拟的外形之下。
AR在场景带入感和沉浸式的私密感不输于VR的体验效果,同时在融入上不在是一个纯虚拟的游戏世界,而是能够更贴近真实场景,让炫酷的游戏场景进入到真实的环境当中,无论是带入感还是多人的互动都更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交互的体验也优于在虚拟环境中视觉和触觉。
但AR的技术实现上要比VR困难的多。
社交产业应用
在社交场景中,AR和VR的技术也具有不同的体验效果。
可想而知,一个是如同真实交流的场景,一个是在相对虚拟的场景交流,虽然虚拟场景可以模拟出对方的外貌和身材,但依然达不到裸眼效果下的真实感。
AR技术在社交场景的应用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物理障碍和媒体平台障碍,实现每个人可以平等的见面和交流,如同真实的线下社交。也极大地规避了肢体接触带来弱势一方的伤害,开个玩笑。
旅游产业应用
通过AR和VR技术可以实现去世界任何的地方,甚至太空、月球。通过数字化的升级,能够将世界各地的景点在数字空间中展示。
通过AR和VR的不同效果去感受各地的风采,但两者的体验效果依然存在不同,一种是明显感知在一个终端设备内观光景点,另一种是切身处地的享受景色的体验。
无论是在消费者的居住空间还是在商业化场所,AR的体现形式都要比VR的体现形式更加开放,同时在真实的景点,AR技术更能够还原或增添新的景观,而VR则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教育产业应用
在教育领域,AR和VR技术都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通过虚拟构建还是增强现实,都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除了教育内容之外,两者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
如果在非移动的场景下,同样的内容资源,VR的实现效果和成本都优于AR,用户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下进行听、看、说,但对于写存在一定的交互难度。
那么AR在同样的学习场景下,听、说、看、写都能够实现,并且在移动场景下,AR被赋予的终端形态(例如一个手持放大镜或者眼镜)也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效果,或许学习的效率更加高效。
购物产业应用
如今购物产业的线上电商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实体店的价值依然存在,其中一点就是真实的感受预购物品的上手体验,无论服饰类、还是生活用品。
AR和VR能够实现线上购物的3D效果体验,从而不再是手机等2D屏幕的购物体验。但VR所能解决的购物问题并不能形成闭环,AR却可以,而且买卖场景更加真实。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
再说回汽车行业,所谓驾驶仓智能化,未来驾仓将是移动的娱乐空间,但前提是车辆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够成熟且广泛的应用,并且交通事故率小于当前各种问题产生的事故率。
我想这一标准水平至少还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实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驾驶员来讲,AR技术在驾驶辅助和媒体资讯等方面是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控大屏依然会让驾驶员在查找信息或与车辆交互的时候产生交通安全隐患,通过对车前挡风玻璃实现增强现实的效果,则有利于安全驾驶,无论是语音还是手势都可在安全的视线范围内完成操作。
而VR尽可能为乘坐人员提供娱乐服务,但场景有些尬,有的时候车内是需要交流的,至少副驾可以辅助主驾观察外部的交通环境。
即使等到无人驾驶成熟的那一天,在车内的增强现实体验也会优于虚拟体验。
结束语:
总的来说,AR和VR在一定的场景下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从未来的各项产业领域和场景宽度来看,AR的应用会比VR更为广泛,或者可以用【实用】这个词来形容。
因为,解决用户生活、工作中不同的需求是价值体现的本质,也是最真实的市场供需关系。所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哪类技术能够在成本和效率上解决用户的本质问题,哪类技术就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还是之前说过的话,需求不是创造出来的,是从用户哪里挖掘出来的,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做哪个类型的产品或服务,找到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至关重要,你找到了,也就有对应的最优解。也就是老话讲的对症下药,解决方案不难,难的是找到根本原因。
最后,解释一下,AR和VR的可扩展性和价值体现,是我个人的观点,仅做阐述和分享,正确与否可以在过程中逐渐进行验证。对于正在致力于车企行业或VR产品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和对立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