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清管理的本质(彻底解决心中的疑问)
如何看清管理的本质(彻底解决心中的疑问)首先,由于组织的存在就意味着参与者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而管理学研究的问题不仅包括“实然”问题,还包括“应然”问题,管理学研究的客观性难以保证。管理组织中的决策不仅包括事实要素,还包括价值要旨,也就常混合在同一组织目标中,甚至实现最终目标的每个中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多数道德命题中都混合了事实要素,而且这种分离在实际中十分困难。因此,严格说无法用科学方法对管理者的决策进行评价。其次,从管理学的研究过程看,数学公理化方法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除管理科学学派外,管理学的知识大多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演绎而来。(再一次的说明一个问题,不是全部由科学研究方法而得出的管理学知识,包括原则、规律和论断,都不能称为纯粹的科学)。再次,管理学中几乎不存在能够达成共识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和原则,“管理普遍主义”者常常是被批判的对象,甚至在“随机制宜学派”看来,有效的管理实践完全取决于环境。(再次说明没有
彻底解决心中的疑问——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五)
——读《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
四、管理学的科学属性
泰勒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开始,管理科学化进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泰勒是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是一般管理之父,韦伯是组织理论之父,这三个管理学巨匠)。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前述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标准分析管理学和管理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那么,管理学科很难说是一门真正的科学,管理学科的科学属性并不突出。
首先,由于组织的存在就意味着参与者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而管理学研究的问题不仅包括“实然”问题,还包括“应然”问题,管理学研究的客观性难以保证。管理组织中的决策不仅包括事实要素,还包括价值要旨,也就常混合在同一组织目标中,甚至实现最终目标的每个中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多数道德命题中都混合了事实要素,而且这种分离在实际中十分困难。因此,严格说无法用科学方法对管理者的决策进行评价。其次,从管理学的研究过程看,数学公理化方法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除管理科学学派外,管理学的知识大多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演绎而来。(再一次的说明一个问题,不是全部由科学研究方法而得出的管理学知识,包括原则、规律和论断,都不能称为纯粹的科学)。再次,管理学中几乎不存在能够达成共识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和原则,“管理普遍主义”者常常是被批判的对象,甚至在“随机制宜学派”看来,有效的管理实践完全取决于环境。(再次说明没有四海一统的管理理论,其实,反过来讲,也可以说,管理的理论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使用——这可能会受到管理工具论反对者的攻击,管理的道是存在的,但应用于具体问题上的术则选取不同的工作。我觉得一般管理理论中的几个管理职能就算得上管理之道,应该是管理的主干。如果把种理论归类到管理过程学派——也就是孔茨所推崇的——提到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几个主干来,是不是就可以形成管理的大树而不是丛林呢?比如战略方面的理论,只不过是计划职能在更大更高层面上的表现形式而已。把这个主干确定了,再去细化支干,枝叶,就避免了理论丛林。我猜,是因为每个所谓管理专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理论当成支干,都想占山为王的原因,才会形成理论丛林吧。有没有可能,我们努力从一般管理理论出发,将各种理论进行区别、归类,然后形成一棵管理大树呢,这或者是一条出路。郭咸纲老师说,系统理论是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一条出路,我无可反驳,但是否系统理论是为了管理者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服务的,如果是的话,系统理论也只能是管理职能中的一部分。我个人觉得,PDCA循环和一般管理理论中的四大职能是契合的,把所有管理活动的过程都描述得很清楚了,可以做为管理理论的主干)
迄今为止,管理学还不可能是具有广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的科学。这一切表明,管理学不是一门严格意义的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只是一门具有“弱科学性”的学科。实际上,“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正是管理学“弱科学性”的写照。德鲁克认为“管理学不是、而且永远不可能是纯科学”也反映了这一点。(管理不是纯科学,管理具有艺术的成分,管理的这种天然属性必须受到管理者的正视,不能像技术人员对待技术问题一样对待管理问题。管理的灵活性、针对性才是取得管理成果的法宝。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学习管理理论的人也能成为管理者的原因,因为检验管理结果的不是逻辑而是成果。谁能获得成果,谁就是好的管理者。但是,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管理的规律永远都在那里,不因为你讲不出来、说不明白它就不存在,也不因为有人不知道但成功了它就没有用。只能说管理的规律其实是具有普遍性的,无论是知道与不知道的人,实际上都在应用管理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