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有什么超前科技(三星重工的兴衰)
三星堆有什么超前科技(三星重工的兴衰)平均工龄14年,什么概念?最后一个感叹号,是我帮他加上去的。三星堆让人乐哈哈。苦哈哈的,都是三星重工上班的那些人,诚如微博上有人所写——重工业的员工,平均工龄在14年左右,这意味着什么,青春已飞,健康已废,退休太早,创业太老,找工作没人要……他们是1500多个家庭的顶梁柱呀!
这几天,有两个三星频繁出现在微博热搜、微信群和朋友圈。
一是三星重工。
一是三星堆。
三星重工让人苦哈哈。
三星堆让人乐哈哈。
苦哈哈的,都是三星重工上班的那些人,诚如微博上有人所写——
重工业的员工,平均工龄在14年左右,这意味着什么,青春已飞,健康已废,退休太早,创业太老,找工作没人要……他们是1500多个家庭的顶梁柱呀!
最后一个感叹号,是我帮他加上去的。
平均工龄14年,什么概念?
正如员工打出来的横幅一样——
三星是我家,我要工作!我要养家糊口。
但,对于某些希望赶跑外资,并用实际行动把外国投资者吓得够呛的人,他们,是不会同三星重工的工人们,感同身受的——哪怕,他们自己绝大多数,也只是卑微的打工者。
他们在笑,兴奋于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些成果——
虽然,人家三星重工,本来就是要走的。
一、韩国在召唤他们回去——正如美国和日本以及欧洲正在干的那样。
二、宁波为了更多更好更快发展,收回土地,腾笼换鸟。
尽管,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会让有意进入中国以及已在中国的外资,有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一句话,李光满一篇奇文原因不明被满网转载,却需要人民日报、央视、光明网等,以10倍文章去安抚人心,需要上层出来定调,还不一定有作用。
三星重工的转移,跟我以前上班的厂,有类似之处。
公司是台资,改革开放就到了深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两代人艰苦努力,终成一定规模,在龙华和江苏太仓,都有了分厂。
有次,招了位台干经理,他一来,就在操坪边的墙上挂上八个鲜红大字——
吾爱吾厂,以厂为家。
他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流水的台干,铁打的陆员,他没做多久,就在大伙讥讽的目光中,被扫地出门了——
以厂为家,你喊个口号就行?
贴几条标语,就是文化建设了?
其实,他在做那些的时候,可能并不了解,厂里的陆干和老员工,好多是10几20几年的年资。
一个厂好不好,员工有没有归属感,是不是平时总有牢骚却舍不得走,是需要时间验证的。
随着龙华发展不断提速,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政府有意收地,工厂有意搬迁,一拍两合,厂子就到了东莞。
N 1的赔偿,愿去新厂的人,工龄归0,重新开始。
那是2014年12月,虽然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营每况愈下,员工只剩100多人,但补偿款,却也花了近千万。
由此可知,以厂为家的人,占了多大比例!
只不过,那时的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
毕竟,深圳挣钱深圳花,哪有余钱寄回家?
如果不搬厂,一次哪里能收到几万几十万?
不知道三星重工员工工资如何,应该不比当地平均水平低吧?
不知道他们能拿到多少赔偿,应该也够好几个月房贷。
他们之所以恐慌,无非是,中年危机,房贷、车贷、孩子上学,父母养老……
他们的苦,现在很多其他外资厂的员工,也在深切体验。
比如,东芝……
但,另一个三星,是笑哈哈的。
又挖出了新文物,那位小立人,翘着兰花指,上了热搜。
其实,三星重工的一切,不过是三星堆的重演。
几千年前,三星堆的先民们,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有一时的辉煌,生活其中的人,也有着他们的骄傲……
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有些三星堆人或许会惋惜,却也有些可能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惋惜的,期待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在新生活里,慢慢忘却那些过去。
不论过去如何豪气,此刻如何黯淡,终究都会向前看。
正如郑智化唱的那样——
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反正都是没把握,不必太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