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渠或集水廊道计算手册或教材(长距离输水跨界损失分摊方法研究)
渗渠或集水廊道计算手册或教材(长距离输水跨界损失分摊方法研究)引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9160);作者简介:王延珺(1994—)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相关的研究。E-mail:wangyanjun8423@163.com;*黄晓荣(1971—)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相关的研究。E-mail:hxiaorong@scu.edu.cn;基金:
摘 要:
加强用水统计管理、提高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或区域长距离输水工程众多,输水损失在各个行政单元如何分摊一直是用水总量统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用水统计又是其中主要和关键的内容。针对我国南方灌区现状渠系复杂、农业用水供用耗排监测设施不足以支撑区域用水统计问题,为了规范用水统计口径、提高灌区用水统计精度,探索大型长距离输水工程中跨界损失分摊问题,以成都市郫都区和德阳市中江县为例,立足水循环过程,建立三个尺度的水量平衡方程,从用水端反推行政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并借助较高的非农用水监测精度推求区域用水量。根据不同行政区域到引水渠首的距离长短合理分配跨界损失系数,进而计算分析跨界损失分摊水量。结果表明,若考虑长距离跨界输水损失分摊,2019年郫都区总用水量与红线接近,而中江县因距离引水渠首较远,跨界损失较大,总用水量会超过红线;为实现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平衡,都江堰灌区在考虑长距离输水损失分摊时应考虑各县(市、区)的实际差异,对各地区红线进行动态管理。研究成果可为全国有关跨流域或区域长距离调水工程计算跨界输水损失分摊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用水统计;跨界损失;农业用水;水资源供用平衡;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地下水;
作者简介:
王延珺(1994—)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相关的研究。E-mail:wangyanjun8423@163.com;*黄晓荣(1971—)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相关的研究。E-mail:hxiaorong@scu.edu.c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9160);
引用:
王延珺,张海涛,杜军凯,等. 长距离输水跨界损失分摊方法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中英文) ,2021,52( 9) : 107-117.
WANG Yanjun,ZHANG Haitao,DU Junkai,et al. Study on apportionment method for transboundary loss of long distance water conveyance[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21,52( 9) : 107-117.
0 引 言
用水总量统计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要求和依据。2020年水利部制定了用水统计调查制度(试行) 依法实施用水统计制度,加强用水统计管理。不断提高数据质量是落实国家统计制度创新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水资源节约管理保护科学决策、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各行业总用水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用水在逐渐增加,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农业用水是用水总量统计工作的关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许多大型灌区或城市供水都是由长距离输水工程来支撑。用水统计制度规定,从江河、湖泊、水库、塘坝等地表水源工程引入灌区进行灌溉的,在地表水源取水口进行计量;以凿井方式直接从地下含水层取水用于灌溉的,在井口出水口进行计量;以雨水利用、海水淡化、再生水等其他水源进行灌溉的,在水源取水口进行计量。即灌区用水统计口径是从水源取用的用于农业生产的毛用水量之和,包含输水过程中的各种损失水量,在工业、生活及环境用水统计中也是同样规定。因此,输水损失在各个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考核的行政单元之间如何分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用水总量统计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在对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量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汇总形成行政分区用水总量成果。用水总量既包括取用地表水的各类蓄、引、提、调水工程的供水量,也包括了取用地下水的浅层和深层水井的供水量。因此,厘清供水结构是研究跨界输水损失合理分摊的前提,其实质是分析当地水、周边来水和引水在整个供水系统的分配、蒸散发、入渗、产汇流等水循环过程。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本地水资源利用量、外引水量)统计与分析是较复杂的,这需要考虑降水、气温、日照、风速等在内的气象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壤墒情、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等水资源耗用的其它内外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ARNOLD 、ABBOTT等将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于评估水资源管理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赵勇等建立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模拟了宁夏平原区水循环转化过程和供、用、耗、排水量关系,得到区域水资源消耗量。张金萍等应用水循环模型,对平原区试验种植结构调整下的区域水循环过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耗水变化进行模拟分析。熊立华等针对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参数较少,资料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应用。陈崇德等就农业种植结构、灌溉水量等方面的变化对渠道灌溉和水量调度运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和意见。雷慧闽等通过田间水热通量观测站,对山东位山引黄灌区冬小麦和夏玉米进行了长期水热平衡分析, 研究农田尺度水热耦合循环过程的机制。对于平原灌区而言,人工灌溉与自然产汇流一样成为重要的水文过程。总体而言,目前水文模型对自然产汇流模拟较准确,但在考虑灌区水循环与水资源调配之间的交互关系方面尚存在不足。原有的水循环由单一的受自然主导的循环过程变成受人工和自然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新的水循环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当地降雨与外引水彼此混合、引排水量测算不清等因素是困扰跨界输水损失合理分摊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本文选择都江堰灌区郫都区和中江县作为试点研究单元,根据平原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干扰较为频繁的特点,建立概念性水量平衡方程,以质量守恒原理为理论基础,从作物蒸发入手,立足实际应用角度,面向实际统计工作,用简明实用方法来合理估算行政区域用水量,进而厘清当地水资源利用量和外来引水量,为破解跨界输水损失合理分摊难题、提高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技术参考,也为未来确定初始水权、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奠定重要基础。
1 我国大型引调水工程跨界损失分摊现状及存在问题1.1 跨界损失分摊现状
我国现有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有456处,有效灌溉面积合计1 855万hm2;1万亩以上中型灌区7 293处,有效灌溉面积合计1 483.4 万hm2。除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等涉及多省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外,各省也有不少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我国典型的大型引调水工程跨界损失分摊现状如下: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输水干线全长1 432 km 向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沿线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区)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运行,截止2020年9月18日,累计入渠水量330.51亿m3 口门累计分水量315.42亿m3 综合损失率约5%。沿线损失由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承担。
(2)内蒙古河套灌区。灌区东西长250 km 南北宽50余km 灌溉面积66.7万hm2 属巴彦淖尔盟,共涉及七个旗(县、区)(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五原县、临河区) 多年平均年引水量约47亿m3。现有总干渠1条,干渠13条,分干渠48条;排水系统有总排干沟1条,干沟12条,分干沟59条。灌区水系从渠首三盛公水利枢纽引水,经由 180 km 长的总干渠向各旗(县、区)供水,农田退排水至228 km长的总排干沟,以乌梁素海作为排水承泄区。河套灌区各旗(县、区)计量以直口计量水量为基础值,直口是指在国管干、分干渠上设立由各管理局负责运行的专用监测断面。各灌区管理局在年终按照辖区内涉及的旗(县、区)范围和面积数量,统计整理后上报各旗(县、区)直口水量,总局统计部门再核算汇总各旗(县、区)直口水量。基础计量以上损失水量主要有两级,一级为总干渠输水损失,二级为各干渠和分干渠输水损失,即直口渠计量前的损失水量。总干渠输水损失量,即总干渠渠首水量减去在总干渠开口的各干渠、分干渠水量和总干渠泄水闸排泄量,作为有分摊任务的所有旗(县、区)应承担的第一级输水损失量。各干渠、分干渠引水量减去计费直口(以斗口为主)的计量水量,作为相应干渠(分干渠)灌溉范围内的有分摊任务的各旗(县、区)应承担的第二级输水损失量。两级分摊原则:第一级按各旗(县、区)(包含干渠和分干渠输水损失)实际用水量比例分摊总干渠输水损失量。第二级各灌域管理局在旗(县、区)直口水量的基础上按照本灌域国管渠道综合有效利用率反算本灌域各旗(县、区)实用水量,其中包含了干渠和分干渠输水损失量。简言之,一级损失量是按各区域用水量比例均匀分摊,与各旗(县、区)所在位置无关;二级损失量考虑各区域工程配套情况、渠道水利用率差异,与位置有关。
(3)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灌溉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 设计灌溉面积79.9万hm2。灌区以大别山区六大水库为主要水源,现由3大渠首、2条总干渠、11条干渠和19条分干渠组成。近几年渠首平均年引水量35亿m3。损失分摊原则为按照各级渠道长度、单位长度输水损失系数推算输水损失水量。
(4)都江堰灌区现有干渠及分干渠111条,长3 664km 涵盖7个市、38个县(市、区) 有效灌溉面积72.7万hm2 地跨岷江、涪江、沱江流域,近年平均年引水量108亿m3。由于灌区渠系水网密布,纵横交错,各县(市、区)在接受支渠口以上的输水损失分摊方面存在困难,目前都江堰灌区跨界输水损失由四川省在全省用水总量指标中统筹考虑。
1.2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北方,尤其干旱半干旱地区跨界输水损失较容易分摊,南方丰水地区跨界输水损失分摊较困难,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水源类型。北方水源单一,灌区供水主要来自渠首引水,本地产水较少或基本不产流,如内蒙古河套灌区;南方降水较丰沛,灌区用水量不仅来自外区域引水,还有一部分来自本地产水以及水库屯积水源,厘清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较困难。(2)渠系结构。北方地区灌排分离,有较清晰完备的灌排配套工程体系,引水、用水、排水各个关键断面有监测,水量平衡易分析估算;南方灌区灌排结合,监测断面水量来源不单一,引水、区间来水、回归水汇合在一起,还存在重复计量和上游引水断面水量比下游断面水量小的现象,水量平衡不易估算。(3)统计口径。灌区往往按灌溉分区和干、支渠引水口进行监测,这与按行政单元进行用水统计不一致。(4)监测能力。南方灌区水网密布,虽然经过多年计量设施建设,但是支渠口以下计量设施和排水设施仍不完善,取水、退水、弃水难以测量。(5)用水总量红线控制。大型灌区各行政单元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各取水口分别设置在灌区不同级别的渠系上,取水口的不一致导致输水损失不一致,那些远离支渠渠首的行政单元,如算上支渠口以上较长距离的输水损失,用水总量可能超“红线” 这也是都江堰灌区跨界损失难以分摊的原因之一。
2 构建跨界损失分摊框架2.1 基本要素框架图
用水统计是以行政单元进行统计,从图1可知,行政区域A、B、C等水源条件、监测条件各异,分摊沿线引水损失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行政区域引水量,这对于南方灌区是较困难的。因此,既然从供水端(取水-退水-非农用水)较难获得合理数据,可转换思维,从用水端反推行政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进而推求该区域全口径用水量。
图1 跨界输水水系概化
2.2 基于ET管理的农业供耗水平衡分析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为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和深层渗漏。图2显示水量平衡各组成部分。为了便于分析各行政区域农业用水量,分别建立三个尺度的水量平衡方程。
图2 水量平衡示意
2.2.1 灌区田间尺度水量平衡方程
灌区田间尺度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式中,Fg为时期内需要的总灌水量(mm);ETc为时期内作物蒸散量(mm);Dp为时期内作物根区的深层渗漏量(mm);RO为时期内田间排走的地面径流量(mm);P为时期内总降水量(mm);GW为时期内地下水对根区的补给量(mm);SDL为灌溉水在空气中的雾化、飘移损失及从植物冠层上的蒸发损失量(mm);DSW为时期内作物根区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mm)。
在不存在盐分危害的地区,净灌溉需水量的土壤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可以简化表示为
式中,Fn为生长季净灌溉需水量(mm);Pe为生长季有效降水量(mm)。
2.2.2 灌溉系统水量平衡方程
灌溉供水量既受灌区需水的影响,又受工程供水能力的限制,在正常情况下, 无明显干旱及浪费灌水时,灌溉系统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式中,W0为灌溉工程供水量(mm);Wj为堰塘等水利设施供水量(mm);h渠系为渠系水利用系数;h田为田间水利用系数;h农为农渠渠道水利用系数。
2.2.3 区域水资源平衡
区域水资源平衡是从区域尺度上来分析水资源平衡,即考虑本地产水、上游来水、区域调入调出、水库湖泊的时段初、末蓄水量;生活、工业、农业、环境和其他用水以及蒸发和渗漏量,有
式中,DW为水量平衡差(m3);W当地产为区内降水形成的产水量(水资源总量)(m3);W入区为上游流入区内的地表、地下水量(m3);W深层为区内深层承压水开采量(m3);W调入、W调出为跨区调入、调出水量(m3);W用耗为区内用水消耗量(m3);W非用耗为区内非用水消耗量(m3);W出区为区内流入下游的地表、地下水量(m3);DV为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蓄变量,蓄水增加为正,减少为负(m3)。
3 典型区域研究3.1 郫都区和中江县概况
选择郫都区和中江县为典型研究区域,其位置如图3所示。郫都区地处川西平原核心地带,都江堰灌区上游,临近渠首宝瓶口。全区行政区划面积438 km2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016 mm。郫都区无发源于境内的河流,均为都江堰输水河道,共有8条干渠、66条支渠、102条斗渠和1412条农渠,形成全区密如蛛网的排灌体系,如图4所示。
图3 郫都区和中江县位置示意
图4 郫都区排灌体系
中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灌区人民渠6、7期范围内、且属于尾部灌区。面积2 200 km2 平均海拔高度600 m 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878.11 mm 主要河流共15条,境内有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62座。
都江堰供水原则为:平原直灌区用水全年由都江堰工程直接配给,丘陵区用水主要为汛期6—10月补给,枯期都江堰有余水才给丘陵区供,因此中江县用水主要依靠囤蓄和当地径流解决。
郫都区和中江县输水跨界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郫都区和中江县输水跨界示意
3.2 资料收集
本次重点研究郫都区,同时涉及中江县。收集郫都区2015—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和降雨气象资料,2015—2019年郫都区25个监测点的日平均地下水埋深资料、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监测资料、土地利用遥感资料以及作物类型、种植比例、播种和收获日期、生育阶段等资料。收集中江县2019年气象、水文及农业灌溉资料。
3.3 计算分析
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充分灌溉条件下农业灌溉需水量和跨界输水损失估算的步骤如图6所示,具体计算分析如下。
图6 用水统计跨界损失分摊分析流程
(1)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作为计算作物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方法,主要作物系数参考王明田等依据四川省当地气候、土壤、作物和灌溉条件,订正后的四川省代表性站点成果。
(2)根据2015—2019年郫都区25个监测点的日平均地下水埋深值,应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得到每一年的地下水埋深分布,如2019年地下水埋深分布如图7所示。对比分析近五年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可知地下水蓄变量年际间基本无变化。区域内也无承压水开采,2015—2019年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如图8所示,地下水埋深多在2~10 m 监测范围内各镇的地下水平均埋深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地下水埋深波动不明显,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地下水埋深较大的为唐昌镇一带,其余地区地下水埋深多在2~7 m。典型灌溉试验站测量结果表明,农田耗水与地下水之间补给关系不明显,因此,可忽略不计。
图7 2019年郫都区地下水埋深示意
图8 郫都区地下水埋深月变化曲线
(3)除都江堰工程主水源外,郫都区境内当地水源工程极少,仅有小型蓄水设施一处,位于唐昌镇横山村的大塘坎水库(实为堰塘) 该水库1993年建成,设计蓄水能力3.8万m3。
(4)全区共布置49个取水口监测断面(见图9) 主要分布于郫都区主要干渠(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沱江、清水河、江安河、府河)。区内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非农引水量相对清晰,由于渠系复杂及退水监测数据欠缺,农业耗水量通过计算分析不同作物的ET来推算,进而对区域水平衡进行分析。根据灌区试验站资料,郫都区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及小麦,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作物耗水量近似等于田间作物需水量,分析获得郫都区2015—2019年理论农田灌溉用水量,实际农田灌溉用水量由成都市水资源公报所得,如表1所列。
图9 郫都区取水口点位分布
(5)经计算分析,郫都区2015—2019年取供用耗排平衡情况如图10所示,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去耗水量为农田退水量,统计49个取水口取水量,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总取水量中扣除农业及非农业用水量即为弃水量。
图10 郫都区2015—2019年取供用耗排平衡示意(单位:万m3)
(6)都江堰灌区以县为水量交界断面,使用县级行政区矢量图层与分片灌域矢量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将全灌区划分为48个基础单元,涉及37个区县、8大灌域。用ArcGis软件,基于都江堰全灌区的水系和渠系矢量图层,对矢量图层进行相交处理,按分析单元逐个量计算本单元范围内的总干渠、分干渠、支渠的长度,建立全灌区的空间数据库。基于灌域与县级行政区嵌套后的48个基本分析单元,根据各区县渠系分区及区县与灌域在地图上距离的远近,将灌域已有的综合渠系水利用系数分解到48个基本分析单元上,所得系数即为县套灌域渠系水利用系数,分解过程受土壤类型、渠系长度及衬砌等因素影响。再将县套灌域渠系水利用系数与各区县所在灌域的面积进行加权平均即可得出分区县渠系水利用系数。如图3所示,郫都区所在灌域分属于东风渠及人民渠一处,面积分别为2.78万hm2、0.15万hm2 中江县在人民渠二处灌域面积为4.69万hm2 郫都区干渠引水口离宝瓶口平均距离约25 km 中江县支渠引水口离宝瓶口渠首距离约120 km 郫都区及中江县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各级的输水损失计算结果如表2所列。
南方灌区,尤其是都江堰灌区,经过多年水量计量设施建设,已逐步做到量水到支渠口,但是支渠口以下取水计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仍不完善。郫都区目前虽然有49个取水口监测断面,但区内渠系纵横交错、灌排兼用,每一个直口的供水结构并不单一,加上区间水、回归水、重复计算的上游汇流等,统计和厘清农业用水量及全区总用水量进而合理估算跨界输水损失分摊是比较困难的,中江县也存在同样问题。输水损失的合理分摊关键在于区域用水量合理估算。就用水量而言,其本质在于消耗,耗水量才是区域水资源的真实需求量,其绝大部分以蒸发蒸腾的形式耗散到大气,只有极少部分被产品带走。立足于水循环全过程,尝试基于区域耗水-蒸发蒸腾量(ET)为核心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然而还是很多ET是测不准和计算不出来的 如生活耗水和工业耗水。因此,通过理论的方法研究作物生长期的需水量(ET)和需水过程,进而统计农业灌溉用水量,非农用水量(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等用水量)借助于监测设施统计,且统计精度较高,两者结合在一起破解输水损失合理分摊的困境成为可能。因此,本文研究方法改进了原来以经验推算为主的统计方法,科学评价了用水量统计调查精度,对长距离跨界输水损失合理分摊具有指导意义。但本文研究在建立水循环机制时,未将地下水对农田耗水的补给考虑在内,这在地下水对农业灌溉补给较明显的地区不太适用,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2019年成都市郫都区渠首灌溉水量估算为27 907.9万 m3 总损失水量为3 259.64万 m3 若加上跨界输水损失分摊量,合计用水量31 167.54万 m3 与郫都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33 700万 m3接近。考虑郫都区离引水口距离不长,损失分摊较少;而德阳市中江县因离引水渠首距离较远,跨界损失分摊量较大,2019年引水量18 000万 m3 本地水源供水21 145.2万 m3 若再加上跨界损失分摊量4 354.2万 m3 用水统计量约43 499.4万 m3 则大于中江县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40 300万 m3。都江堰灌区农业供水主要的取水口在都江堰渠首,各县(市、区)的取水口往往位于支渠口以下,由此可见,都江堰输水干渠长数百千米,末端行政区如加上长距离用水量损失分摊,年用水量会超过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这意味着各县(市、区)在接受支渠口以上的输水损失分摊存在困难。众所周知,用水总量红线指标是依据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来确定的,主要考虑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用水效率和当地水资源条件等因素,但对水源的选择及引水过程中存在的损失是很难考虑的,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行政区在制定用水总量红线时未考虑工程实施后损失分摊,有待在下一步调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时予以解决。
5 结论与建议5.1 结 论
(1)都江堰灌区供水格局复杂,整个灌区除其它水利工程供水外,不足部分由都江堰渠首供水,供水对象包括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较大比重,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出灌区农业用水量对整个灌区水资源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已有的综合渠系水利用系数基础上,运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得出各县套灌域总干渠、干渠和分干渠三级渠系水利用系数,以成都市郫都区、德阳市中江县为例,将各级输水损失量考虑在内进行水量试算,并与各地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相结合进行分析,为合理估算区域用水量进而进行输水损失分摊提供思路。
5.2 建议
(1)由于在制定用水总量红线时未考虑到都江堰灌区长距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分摊问题,且宝瓶口引水兼具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生态补水等多重功能,因此,需对用水统计口径进行界定,建议农田灌溉用水统计口径应下算一级,设定在干渠取水或分干渠取水。
(2)推荐两级的输水损失分摊方案,将各县的输水损失量分别核定到干渠,对干渠输水损失进行打包处理。同时建议开展跨县输水损失的核算技术研究,在综合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都江堰灌区输水损失的分析模型,针对典型河段开展必要的河道水平衡观测试验。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杂志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期刊(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先进技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工建筑、工程施工、工程基础、水力学、机电技术、泥沙研究、水环境与水生态、运行管理、试验研究、工程地质、金属结构、水利经济、水利规划、防汛抗旱、建设管理、新能源、城市水利、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水利现代化、国际水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