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后来仁人志士的影响(尚书洪范与天人感应)
儒学对后来仁人志士的影响(尚书洪范与天人感应)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不难与“五事”等内容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君主的“貌、言、视、听、思”,做到了“肃、乂、哲、谋、圣”,那么就会风调雨顺,否则就会出现天灾,气候失常。箕子说完“五行”之后,就是“五事”,也就是统治者的五种行为标准:肃、乂(yì)、哲、谋、圣,分别对应的是“貌、言、视、听、思”,这个很好理解,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都是诸如此类的东西,毫无神秘感可言。但是一切到了第八项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第八项准则叫做“庶征”,意思是:各种征兆,对应的是:雨、旸(yáng)、燠(yù)、寒、风,也就是阴晴风雨这些自然现象。征兆又分为“休征”和“咎征”,也就是吉兆和凶兆。
今天我们接着讲《尚书》,今天的内容也是“王庶文讲坛”《尚书》的最后一篇,昨天我们我们主要谈论了“天人感应”的起源是《尚书·洪范》,但是为什么会有“天人感应”的事情发生呢?其内在的机理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洪范》是什么?简单来说“洪范”的意思是“大法”,是国家最高的行为准则,有点我们今天所谓的“宪法”的意思在里面。传说当初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他老人家向商朝遗老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就传授了上天降下的九大准则,历史上称之为“洪范九畴”。
首要提到的就是:金、木、水、火、土的朴素认知。“五行”这个词原本是天文术语,指的是: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填星这五颗行星,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话来说就是: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
箕子说完“五行”之后,就是“五事”,也就是统治者的五种行为标准:肃、乂(yì)、哲、谋、圣,分别对应的是“貌、言、视、听、思”,这个很好理解,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都是诸如此类的东西,毫无神秘感可言。
但是一切到了第八项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第八项准则叫做“庶征”,意思是:各种征兆,对应的是:雨、旸(yáng)、燠(yù)、寒、风,也就是阴晴风雨这些自然现象。征兆又分为“休征”和“咎征”,也就是吉兆和凶兆。
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不难与“五事”等内容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君主的“貌、言、视、听、思”,做到了“肃、乂、哲、谋、圣”,那么就会风调雨顺,否则就会出现天灾,气候失常。
我们这么来解读的话,会发现《洪范》的预测根本逻辑其实与五行没有关系,但是只要深刻研究,又会发现“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天上为什么是五星?地上为什么是五种物质?人的手指脚趾为什么是五指?人的内脏为什么是五脏?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关系,着实困扰着古人,所以他们一致认为“五行”是宇宙奥义的核心。
但是,《尚书》毕竟是一部很难读通的书,这些诡异的事情,会不会是汉朝专家误解了呢?到了宋朝真的有人出来质疑了。
王安石的质疑宋朝王安石变法,为了证明自己“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伟大理念,他老人家率先对《尚书》开刀,并且与儿子王雱从儒家经典中选取了《尚书》、《诗经》、《周礼》三部,重新解读,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独霸江湖六十年。
除此之外,王安石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洪范传》,来纠正汉人对《尚书·洪范》的误解。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如下:
曰狂,恒雨若;曰僭(jiàn),恒旸(yáng)若;曰豫、恒燠(yù)若;
汉朝人的解释是:君王狂傲,老天爷就会一直下雨;君王犯错,老天就会用干旱来警告他;如果君王贪图享乐,那么就会炎热不消……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汉朝人把“若”字解释为“顺”。王安石却说“若”,应该解释为“如”。意思就是:君王狂妄,就好像一直下雨;君王犯错,就好像干旱;君王如果贪图享乐,就像炎热不消……等等。
王安石这套解释倒是很符合我们今天“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正“天变不足畏”,一切诡异的自然灾害,那也仅仅是自然灾害而已,与皇帝、与改革、与百官没有任何关系。
今天我们置身事外来看,到底哪种解释是对的呢?对不起,没有标准答案,这是立场问题。为什么?因为《尚书》实在太难度,谁解释的都对也都不对,这是一个千古的难题,谁也破不了,连王国维都说:他读《尚书》都读不通,所以我们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只要摆明自己的立场就好:我是信“天人感应”,还是“天变不足畏”,一切都是为了通经致用而已。
好了,关于“《尚书·洪范》与天人感应的内在机理”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这篇文章也是“王庶文讲坛”针对《尚书》的最后一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