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州升级为府(上京道州县的增置)
直隶州升级为府(上京道州县的增置) 徽州,为辽景宗和萧太后之长女秦晋国大长公主所建置。其设置时代《辽史》无载。《地理志》称:徽州有“媵臣万户,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因建州城”。《公主表》载,“皇后尤加爱,赐奴婢万口”。[8]媵臣即奴婢,则徽州之置,奴婢之赐,均应当在辽景宗末年,或辽圣宗初年。 宣化县,临潢府属县,“本辽东神化县民,太祖破鸭渌府,尽徙其民居京之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员置”。神化县属鸭渌府,其民应为渤海人。诸宫提辖司人户,多为蕃汉转户,即诸部族人和汉族人。若此,宣化县居民应为渤海人和蕃汉转户,属于多民族之县。 到了辽圣宗时代,在上京道除将其南部划给中京道以外,又设置了许多新的州县。今按《辽史·地理志》的顺序,加以介绍和说明。 易俗县、迁辽县、渤海县,此三县都是太平九年(1029年)平定了渤海人大延琳起义以后所设置。大延琳大概是渤海国皇族大氏之后,仕辽为东京舍利军详稳,掌握有一定的军权。东京本是渤海人集
最初的上京道,包括有后来的中京道在内,北起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南到土河(今老哈河),属于契丹人的发祥地。史称:“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5]上京是辽朝最早的都城(首都),上京道是设置最早的国家一级地方行政区。其居民除契丹人、奚族人以外,更多的是从燕蓟迁来的汉族人和从“海东盛国”旧地迁移来的渤海人。因此,在上京道契丹人、奚族人的部族与汉族人、渤海人的州县,往往是交错而并存。契丹贵族的头下州和边防城,多在上京道范围内。
早在辽朝初年,就以俘虏的外族人,主要是汉族人和渤海人,设置了许多州县。据《辽史·地理志》所载,上京临潢府下属的临潢县,“太祖天赞初南攻燕、蓟,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县临潢水,故以名”。临潢县治设在上京城中,管辖上京城四周的土地。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太祖破蓟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太祖代大撰,先得是邑,迁其人于京西北,与汉民杂居”。定羁县,“本扶余府强师县民,太祖下扶余,迁其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仪坤州广义县,“本回鹘部牧地,应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因建州县”。龙化州龙化县,“太祖东伐女直,南掠燕、蓟,所俘建城置邑”。
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时代,也以俘虏置州县。例如饶州安民县,“太宗以渤海诸邑所俘杂置”。怀州显理县,“本显理府人,太祖代渤海,俘其王大撰,迁民于此,世宗置县”。降圣州,“本大部落东楼之地,太祖春月行帐多驻此……穆宗建州,四面各三十里,禁樵采放牧。”所属的永安县,“本龙原府庆州县名”。
这些辽朝初年用外族俘虏所建的州县,往往带有原居住州县之名,如潞县、龙泉县、显理县、永安县等。保留原籍州县,一方面可以减少移民俘虏的怀乡之情,安于在异乡辽地居住;另一方面辽朝统治者可以根据县名识别其民族成分,有利于因俗而治。因此,这种初看起来似乎有悖于常理的做法,实有深刻的原因,应予以重视。
到了辽圣宗时代,在上京道除将其南部划给中京道以外,又设置了许多新的州县。今按《辽史·地理志》的顺序,加以介绍和说明。
易俗县、迁辽县、渤海县,此三县都是太平九年(1029年)平定了渤海人大延琳起义以后所设置。大延琳大概是渤海国皇族大氏之后,仕辽为东京舍利军详稳,掌握有一定的军权。东京本是渤海人集居之地,“未有榷酤盐曲之法,关市之征亦甚宽弛。冯延休、韩绍勋相继以燕地平山之法绳之,民不堪命”。又加上燕地(辽中京)大饥,命当地渤海人“漕粟以振燕民,水路艰险,多至覆没”。于是,“民怨思乱”。大延琳大概有复国之念,利用这个机会率众起义,“杀户部使韩绍勋、副使王嘉、四捷军都指挥使萧颇得。延琳遂僭位,号其国曰兴辽,年(号)为天庆”。大延琳起义,得到了女真人和高丽人的响应和支持,“时南、北女直皆从延琳,高丽亦稽其贡”。[7]辽圣宗急命燕王萧孝穆为都统,萧匹敌为副统,奚六部大王萧蒲奴为都监,派各路大军加以围剿。大延琳据守东京城(辽阳城)坚持了一年之久,后来由于内部“贼将”杨详世秘密投降,打开了东京城的南城门,辽军蜂拥而入,大延琳被俘处死。大延琳起义震动很大,事后辽朝廷将东京城附近的渤海人大多迁移到上京城附近,新设置了易俗县、迁辽县、渤海县。
兴仁县,为临潢府属县,史称开泰二年(1013年)置,未载其居民来自何地。兴仁县设于大延琳起义之前,其设置似与大延琳起义无关。
宣化县,临潢府属县,“本辽东神化县民,太祖破鸭渌府,尽徙其民居京之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员置”。神化县属鸭渌府,其民应为渤海人。诸宫提辖司人户,多为蕃汉转户,即诸部族人和汉族人。若此,宣化县居民应为渤海人和蕃汉转户,属于多民族之县。
徽州,为辽景宗和萧太后之长女秦晋国大长公主所建置。其设置时代《辽史》无载。《地理志》称:徽州有“媵臣万户,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因建州城”。《公主表》载,“皇后尤加爱,赐奴婢万口”。[8]媵臣即奴婢,则徽州之置,奴婢之赐,均应当在辽景宗末年,或辽圣宗初年。
成州,“圣宗女晋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圣宗有十四女,长女名燕哥、贵妃所生。据《辽史·公主表》,燕哥先后封随国公主、秦国公主、宋国长公主、无晋国长公主的封号。其次女名岩母堇,钦哀皇后所生。“开泰七年,封魏国公主。进封秦国长公主,改封秦晋国长公主”。以封号而言,成州应为岩母堇所建,其设置时间,应在开泰七年(1018年)以后,至太平年间(1020—1030年)。
镇州,“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分居镇、防、维三州。东南至上京三千余里”。[10]所谓皇太妃,即萧太后之姊齐妃。镇、防、维三州是同时所置,其居民为汉人、渤海人、女真人。据考订,镇州故址为蒙古国鄂尔浑河与土拉河之间的青·托罗盖古城,维州故址为其西20公里的哈鲁哈音河上的哈拉布黑·巴勒嘎斯古城,防州故址为其略南的塔勒·乌兰·巴勒嘎斯古城。
招州,“开泰三年以女直户置,隶西北路招讨司”。史载,开泰三年(1014年)三月,“遣耶律世良城招州”。则招州城始置于开泰三年三月。西北路招讨司驻镇,州,故招州应在镇州附近,当在鄂尔浑河东岸。
《辽史·地理志》上京道有许多州县城,未注明其设置之时代。可以确定为辽圣宗时代所设置者,有易俗、迁辽、渤海、兴仁、宣化、徽州、成州、镇州、防州、维州、招州,共11州县。时代不明的州县中,也会有辽圣京时代所设置者。上京道本是契丹人内地,大量州县的设置,对于上京道的开发,会产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