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低处见人品深度好文(我为你雪中送炭)

低处见人品深度好文(我为你雪中送炭)某人最后表示可以看在亲戚的面子上,20万卖给他,亲戚要是不买,就直接委托为中介了。然后画风就变成了这样:“你们这是要把人赶尽杀绝啊!为了钱,连亲戚也不认,为了钱,连心都黑了。你这样要遭报应的,你这样要家破人亡的!”某人无法接受。然后亲戚就找了很多人过来说:两口子不容易,孩子还上学,打工也不轻松,你们两家又是这么近的亲戚,你们家好几套房子,那么有钱,也不缺他这点小钱,就算照顾亲戚了,便宜卖给他得了巴拉巴拉……接下来,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情了。亲戚非常生气,表示:“你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撵人走吗?有话你就明说,我们交你租金不就行了吗?至于找个借口把人往外撵吗?你这不缺德吗?”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亲戚根本就不去找房子,某人实在等不了,直接自己去中介找了间合适的房子,并且表示可以先垫付1月的租金。亲戚一看,实在是没办法了,说那你直接把房子卖我吧!某人着急买商铺,况且卖谁不是卖啊。但万万没想到,亲戚

先讲一个故事:

某人在四线城市,有套单位集资建的小房子,60㎡左右,因为房子小,家里经济情况改善后,某人又买了一套大房子。因为装修新房等原因,小房子一直空着。

这时某人乡下有个亲戚过来打工。亲戚就说,不如把房子租给我吧,我付你房租。某人同意了,考虑到当时租金也就500块钱,还不如不要。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亲戚一直也没给过租金。而这期间房价一直在上涨,租金自然也涨;某人在这期间又陆续买了2套房子,贷款。

后来,某人相中了一个新建商场的商铺,地段价格十分诱人。商铺昂贵,某人要买商铺就必须要卖掉2套房子。权衡之后决定卖掉给亲戚的那套房子,再卖掉一套贷款的房子。好的地段当然看上的人很多,时间有限,所以某人就去和亲戚讲,能不能尽快再找个房子租。

接下来,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情了。亲戚非常生气,表示:“你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撵人走吗?有话你就明说,我们交你租金不就行了吗?至于找个借口把人往外撵吗?你这不缺德吗?”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亲戚根本就不去找房子,某人实在等不了,直接自己去中介找了间合适的房子,并且表示可以先垫付1月的租金。亲戚一看,实在是没办法了,说那你直接把房子卖我吧!

某人着急买商铺,况且卖谁不是卖啊。但万万没想到,亲戚提出10万块钱买这套房子!某人心情极坏,按市价这套房子已经升值到23万,中介甚至表示,如果卖20万可直接现金收房。

某人无法接受。然后亲戚就找了很多人过来说:两口子不容易,孩子还上学,打工也不轻松,你们两家又是这么近的亲戚,你们家好几套房子,那么有钱,也不缺他这点小钱,就算照顾亲戚了,便宜卖给他得了巴拉巴拉……

某人最后表示可以看在亲戚的面子上,20万卖给他,亲戚要是不买,就直接委托为中介了。然后画风就变成了这样:“你们这是要把人赶尽杀绝啊!为了钱,连亲戚也不认,为了钱,连心都黑了。你这样要遭报应的,你这样要家破人亡的!”

最后的结果是,两家人闹得仇人一样。

故事讲完了,是真事儿,欢迎对号入座。太宗曾经曰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恩将仇报的故事简直写满了史书,当年北燕王高云,救了两个吃不上饭的壮士,又赐宝物又赐美酒的,时不常地还一起玩玩美女,结果呢?这俩壮士某天突然想:凭啥咱俩天天见到他还要鞠躬下跪的,凭什么他是王,咱们连个官都没有,然后两个人持剑入宫,活生生把北燕王给弄死了。

自古,中国有句很耐人寻味的谚语: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更有甚者,真的就上来把你弄死了!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对贵民族的劣根性表述的入木三分。不过,我想抛却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严肃地谈一谈造成这种畸形情感状态的根源。

很多年以前,蜘蛛侠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拥有一颗悲悯之心是非常高尚的,许多有能力的人,将这颗悲悯之心化为满腔热血,去无私地帮助那些身边的弱势群体。很多慈善家、NGO从业者和心怀悲悯的好人,在对某些人(注意是某些人)进行帮助之后,却事与愿违,很多时候,我们的帮助得到的回馈竟然是冷冰冰的伤害。

你说,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事,你骗人,我不信我不信我就是小公举,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都是非常勤劳善良的。好吧,上图:

低处见人品深度好文(我为你雪中送炭)(1)

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开办了“爱心馒头”,免费送热乎馒头。过分的不仅仅是“我不要馒头了,你退钱给我吧”,更多过分的在于,停止免费送馒头后,很多“纯洁善良的底层民众”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

我真的很难忘记馒头店店主哭泣的画面。店主和她帮助的人非亲非故,而且人数庞大,不可能来领馒头的人都是“坏人”。为什么这些人都没意识到:他们本该感谢这位在寒冬中送他们热馒头的善良女人啊!

为什么?

如果用经济学的概念解释,我认为这是一种“感恩的边际效应”。神马是边际效应呢?枯燥的经济学定义我就不在这里复制了,我来举个栗子吧:

你快饿死了,有人给了你一个馒头,你感激的恨不得给他做牛做马;然后又有人送你馒头,你感激的痛哭流涕;然后,又一个馒头之后,你饱了;然后,依然有人不断送你馒头……

当你手里攥着几十个馒头,你几乎已经忘记这些人救了你,你的心理很可能是:这帮拿慈善作秀的人为什么只知道送馒头,我还需要衣服,我还需要钱……

第一次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帮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心存感激的,但如果同一个人对他施惠第2次、第3次、第100次之后呢?不好意思,他会觉得这理所应当!一旦你停止了对他的帮助,他反而会心生怨念。重要的是,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受到帮助的人心中的感激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并认为这理所应当。最后,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在心理上丝毫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你说,馒头店资助的都是底层穷人,穷人毕竟有其思维局限性。好,我再举个例子,受资助者都是“天真无邪”的学生,其中不乏大学生:有多人还记得这位曾经感动中国的歌手?

低处见人品深度好文(我为你雪中送炭)(2)

丛飞,是的,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作为曾经风光的男歌手,丛飞短暂的一生参加400多场义演,累计捐款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学生,为了供贫困儿童上学拼命演出,耽误了治疗,死于胃癌,终年37岁。在丛飞身患胃癌实在无法继续资助时,那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和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是怎么做的呢?

“骗子,义演赚了那么多,胃病能花多少钱”、“你不是说好要把我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你还在上初中你就不出钱了,你不是坑人吗?”

“我现在在治疗所以不能继续汇款。”

“那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演出挣钱啊?”

很难想象丛飞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家徒四壁,他去世的时候,女儿还不到一岁,那些他曾经拼命工作省吃俭用去帮助的人,在他频死时刻,还在和他伸手要钱,态度冰冷而强硬,很多学生甚至拒绝承认被丛飞资助过,更别提看望。

低处见人品深度好文(我为你雪中送炭)(3)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报道,注意最后一句:“我从没有强迫过他”

为什么?

除了“感恩的边际效应”之外,我再向各位普及一个心理学概念:“失败者的愤怒”。

失败者的愤怒,是源于对自己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的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的自卑与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调节下(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扭曲下),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他人。你看文革中打死自己亲友的人,至今也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错误,而从不承认自己对这件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丛飞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感恩的边际效应”加上“失败者的愤怒”。因为这种心理上的扭曲,受助者摇身一变,从“受人资助”变成了“被丛飞利用”的弱势群体,不仅逐渐忘记了当初第一次接到资助的感动,到最后,被资助者反而认为丛飞帮助自己是有目的,转而仇恨丛飞。

强于自己的人总在提醒自己的失败,而人又无条件原谅自己的无能并转移自己的自卑。因此“失败者的愤怒”在越亲近的关系中,表现的越明显,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你们的能力思维格局都是一个层次的,你比我过得好,只是运气好而已,他永远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虽然部分人确实是因为运气好而过上好日子的。

当年都是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凭什么你开宾利;当年都是一起吃路边摊的好闺密,凭什么你拎爱马仕嫁高富帅而我买个尿不湿还要比价;当年都是村里的破落户,凭什么你家住别墅而我依然只能在土坯房里打麻将……

“你现在过的比我好,早晚有一天会落魄”就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

“我给你一颗糖,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朋友圈盛传的这段话,也是一种典型的失败者的愤怒,糖块数量的不公平使她在潜意识中有了自己处于“失败的朋友关系”的担忧与自卑,而本能引导她直接将问题转移到送糖者身上,“是你做人有问题”,而如果不幸你一直无私地送她糖,那么她更早已没有当初接受第一块糖时的温暖与感动,所以,一旦你送的少了或者停止赠送,你的朋友将不可逆转地产生愤怒!(完)

【主编有话说】行善助人其实是个技术活儿

(作者:公益慈善论坛主编 张以勋)

上文无疑触及了当下很多人心中的痛点。但如何解决“斗米养恩,担米养仇”这个老大难问题呢?道德谴责与说教,恐怕都将奏效甚微、无济于事,因为“行善助人”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儿——方法正确,才会有好结果。

小编也讲两个故事,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反思与启发:

一独臂乞丐行乞,方丈指着砖说:搬到屋后,予尔钱。丐怒:莫捉弄残废。方丈单手拿砖,丐惭而仿之,后得钱欢喜离开。小和尚见方丈又把砖搬回,不解。方丈说:布施不是施舍,而是分享中得悟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数年后洪灾冲毁寺院,一富豪倾其所有修缮,不留名,和尚们只记得他仅一只手。

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家住农村,那里人烟稀少。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衣着高贵却面露疲惫饥饿之态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久久徘徊不去。老人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温和地对那人说:“先生,这堆木头太占地方了,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呢?我老了,实在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为之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厨房与老人共进了晚餐,然后又踏上旅途。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个客人与那位善解人意的老人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访方丈与老人都达到了助人的目的,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他们都不是简单的给予或施舍,而是设计出一个需要受助者努力或付出才能获得帮助的程序(制度),既保护了受助者的尊严,也避免了受助者产生不劳而获的依赖心理。于是,“助人风险”大大降低,边际效应却得到增强

除了让受助者有所付出,辨识真伪、防止欺诈的程序必不可少。通常我们都需要对求助者提供或反馈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由其提出或我们发现的需求是真实并合理的,然后给予力所能及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而不是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条件地满足他;更不要在他本来、已经不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多余”的帮助。毕竟你作为施助者,其实只能起辅助作用,因此万不可介入太深,尤其不要替受助者作出决策,包办一切,而应想办法保护和发掘受助者自身的潜力和能动性,辅导他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摆脱困境。在对方具备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后,必须适时、坚决地退出,千万不要用你泛滥的爱心(溺爱)害人累己。另外,施助者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善待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避免过度牺牲自己或承受太多的压力,因为你不是万能的救世主。

必要时,我们也要使用法律和监督手段,既能保护自己,又不给他人留下犯错作恶的机会。比如上文开头讲的租房,房主完全可以跟亲戚签份租赁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便可以免生诸多事端。碍于人情、面子,不好意思签协议,如果结局圆满自然非常幸运,倘若所托非人、两厢成仇,则徒生烦恼。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依法签协议,这样某一方想耍无赖时也有所顾忌。再如助学时,我们也可以绕开“贫困”这个点,告知受助学生之所以能够获得帮助,是因为他的优秀,像善良、勤奋、孝顺等品质,这既是对他人格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心理暗示,而且也是一种监督。如果他的所作所为降低了这些品质,便意味着不会再有人帮助他。此时受助者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监督就变得更有意义。当然也可以和受助学生及其监护人签订资助协议,明确善款用途、资助额度与周期,规定追加资助的条件等等,这样对双方都能起到约束和保护作用。一旦出现违约情节时,便可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资助者也可以允许受助者选择以借款的方式获得帮助,然后在将来有条件时予以归还。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每个人也都有帮助他人的能力。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助人的过程中“助心”,引导和鼓励受助者在自己得到帮助后再去帮助其他人,将乐于助人的慈善精神像火种一样传递下去,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愈加灿烂,让世界更温暖。如此,才会少一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恶。而抑恶,正是扬善。

图文编辑:杨凤鸣

协会官网|http://www.bjcsyg.org/

善济平台|http://www.shanjipingtai.org/

首都慈善义工网|http://sdcsgy.qianlong.com/

新浪、腾讯微博|@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

投稿邮箱|csygdn@126.com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正能量到您的朋友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