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西游记影视化的尝试1、似曾相识金圣叹曾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年轻人血气方刚对水浒的义气容易盲目效仿,而老人却极易因三国中的英雄蹉跎勾起无限迟暮之年的感伤。至于红楼梦,从单独存在的“红学”就可以看出,其不同于普通的通俗小说,文学性和社会性极强,受众并不广泛。这三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匠心巨作,但受众却并不广泛,流传的群体和时间也小很多。相比较而言西游记就没有什么禁忌,老少皆宜,86版西游记陪伴了无数家庭的老幼度过一个个假期。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亲切、新奇、情怀

1987年的春晚别具一格,“满天神佛”、各路精怪汇聚一堂,给全国观众拜年,这就是著名的《齐天乐春节联欢晚会》。而齐天乐晚会的导演和演员,正是86版西游记的原班人马。

在齐天乐晚会之前,86版西游记以及完成了二十集的拍摄工作,只差五集就要正式播映了。适逢新春佳节,西游记剧组提前亮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拉开了86版西游记的序幕。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1)

喜气洋洋的齐天乐春晚,激起了全国观众对86版西游记的期盼,而最终86版西游记也不负众望,成为一代经典,直至今日仍经久不衰。

当时,电视连续剧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平台,正值小说、戏曲、话本向电视连续剧改编的潮流。其中四大名著的改编最为瞩目,各自都成就了一代经典。

金圣叹曾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年轻人血气方刚对水浒的义气容易盲目效仿,而老人却极易因三国中的英雄蹉跎勾起无限迟暮之年的感伤。至于红楼梦,从单独存在的“红学”就可以看出,其不同于普通的通俗小说,文学性和社会性极强,受众并不广泛。这三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匠心巨作,但受众却并不广泛,流传的群体和时间也小很多。

相比较而言西游记就没有什么禁忌,老少皆宜,86版西游记陪伴了无数家庭的老幼度过一个个假期。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亲切、新奇、情怀

1、似曾相识

西游记影视化的尝试

86版西游记之所以能让当时的观众那么喜爱,老少皆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中传统戏曲元素的传承。

实质上,在电视连续剧中引入戏曲元素并非杨洁导演的首创,当时电视连续剧作为新兴艺术形式缺少经验和借鉴,而戏曲富有表演张力和故事性,又有着巨大的观众群体,自然成为良好地模板。

同样是西游记题材,早在1966年,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就曾以“黄梅调”拍摄过五部系列电影,开辟了西游记现代影视化的先河。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2)

其后1978年,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拍摄了第一部《西游记》电视连续剧,但是因为剧情严重偏离原著,仅播放了三集就叫停了。从此,国内也开始酝酿自己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3)

或许恰好是充分吸取了港版西游记和日版西游记的经验得失,86版西游记采取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影视技术相融合的路线。

郭德纲老师就曾在单口相声中谈及86版西游记的成功,**“西游记在中国观众的心里有一幅画面**,不管是京剧舞台还是地方戏舞台,或者是老电影还有最早的动画片(大闹天宫),都是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老百姓认为,西游记就是那个样子。”这就是86版西游记成功的核心要素,它面对的是一群对西游文化十分熟稔的观众,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对他们而言,陌生而又熟悉。

“一看到86版西游记的服装我就乐了,那绝对是京剧团弄出来的。演员也大多是戏剧演员出身,那扮相一出来,观众看着就觉得那么顺溜。首先你得像,你要是不像,观众得有一半在琢磨,这是谁。”这就是86版西游记戏曲元素最为精髓的地方,演员和服装。86版西游记并没有再去引入传统戏曲的唱腔和舞台元素,做到了融合而不局限于戏曲。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4)

孙悟空的扮相与戏曲造型极其相似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5)

西游记最为引入瞩目的角色孙悟空,本身就脱胎于戏曲中最热闹的猴戏,杨洁导演为了孙悟空这一角色曾拜访南北两派猴王,最后选择了猴王世家的六小龄童。

而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先生是北方昆剧院的小生演员,观音菩萨的扮演者左大玢老师是湘剧演员,高翠兰的扮演者魏慧丽老师、高母的扮演者高玉倩老师都是京剧演员。演殷夫人的黄梅戏演员马兰老师,成了余秋雨老师的夫人。出演白骨精的杨春霞老师更是京剧名角,号称上海第一旦,唱腔得言慧珠先生真传,当年杨洁导演是连哄带骗把她带进了组,杨老师至今忌讳谈起参演西游记一事。出演车迟国王后的赵丽蓉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家喻户晓的评剧名家。

这些戏曲名家的参演,加上群演们妥妥的戏曲龙套扮相,真的是让当时的大多数观众感受到异常的亲切。

与戏曲的不解之缘

中国的戏曲是糅杂了音乐、唱腔、唱本、动作、扮相等等多样元素,其中的唱本有俗有雅,不少唱本的文学造诣是很高的。唱本在故事构思和历史修饰与古代的小说互相影响、互相引用借鉴,充分利用戏曲受众广、反馈快这一优势,不断地把民间传统的历史故事、传奇、神话转化为更利于传播的通俗小说和戏曲。

西游记恰恰就是深受戏曲影响,吴承恩老先生是在老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的经典。元代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在《大唐西域记》之后不断引入很多宋元旧事重塑故事,为吴承恩先生的百回小说提供了重要蓝本。

戏曲作为中国老百姓两千年来所喜爱的艺术形式,老少皆宜,特别是西游记的故事。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古代,老百姓有不少可能连戏词都听不懂,这就促进了武戏的发展。

孙悟空之所以逐渐成为西游记的代言,以至于出现“两开花”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们对传统猴戏的热爱。猴戏的扮相俏皮,动作灵动,无需听懂戏词,广大的劳动群众们就爱看这一个热闹。

马三立老先生的经典相声《买猴》,就是来源于对猴戏的热爱和痴迷,马大哈为了赶一场难得买到的《闹天宫》的猴戏,把通知中的“买猴牌肥皂50”错写成了“买猴50”,“可了闹天宫的猴戏了,前排5座,好座啊”。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即使在70、80年代,猴戏仍然深受热爱,86版西游记能风靡大江南北也就不足为怪了。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6)

2、妙趣横生

86版西游记成功的另一点要素,就在于新奇,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感官愉悦。

这其中有影视元素的应用,布景、音乐、特效,都让停留在传统文娱中的观众们耳目一新。

神话的具像

影视剧相比于传统戏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这里的真实并非是指拍摄即事实,而是指视角的真实。**

传统的戏曲根植于舞台,哪怕是后来推出的各类戏曲影视剧也难以脱离舞台元素。观众在看戏的时候有很明显的界限感,清楚地知道一切演绎都是有边界的。

而影视剧则不同,尽管荧屏的边界要远远小于舞台,但是观众眼中看到的却可以是真实的大山大河、千军万马。两军对阵不再只是舞台上几个舞旗的龙套,刘宝瑞先生“兵发云南去者”的段子也不再适用。

86版西游记让观众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相比于戏曲的飞跃,荧屏的背后有“真正”的腾云驾雾、缩地成寸。

在神话影视剧之前,人们对于神话故事的欣赏一切都只能靠想象,书籍自不用说,只能提供文字描绘;戏曲也无非就是行头装扮一下,比划几个动作而已。而在86版西游记里,人们见到了耳熟能详的玉皇大帝、东海龙王、阎罗王、如来佛、观音菩萨,这些仙佛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表情的,而且真的体现出了神通广大。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7)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官封弼马温”、“大圣闹天宫”这两集了,巨灵神、四大天王、哪吒、托塔李天王诸多神仙一一亮相与孙悟空斗法,精彩至极。从此,人们对漫天仙佛的印象不再是庙宇里一尊尊的泥塑金身,而是灵动有仙气的“活神仙”。

影视剧的实景拍摄,更让观众们大饱眼福,不仅有了灵动的“仙人真容“,更是看到了仙气缭绕的天庭、波涛浩渺的东海龙宫、逍遥自在的花果山、鬼气森罗的阎罗殿。这些尽管有不少还只是搭建的摄影棚,却远比舞台的效果要更富有想象力和张力。

86版西游记百看不厌(忘不了的经典86西游记)(8)

耳目一新

如果要问观众对西游记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恐怕既不是演员也不是剧情,而是开场那灵动而不失庄重的《云宫迅音》。一提及西游记,每个人脑海中都会自动响起那“登登等登”的节奏。

无需任何歌词,纯粹的器乐演绎,活灵活现了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飒爽英姿,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在当年的电视配乐中开了电声音乐与管弦乐队、民乐结合的先河。作曲者许镜清大胆配器选择:电子声、电子乐,小号和铜管显得雄壮,是种正义的一往直前的感觉;女声一出来飘,就是一种神话的美的东西。两种元素不断交叉,就形成了《云宫迅音》。

而这仅仅才是全片的序曲,由许镜清作曲,闫肃等艺术家演唱,塑造了极为精彩的插曲和伴奏乐。这些曲目无论是唱曲还是纯音乐的伴奏,都十分优美,并且极为契合西游记的剧情。

激昂爆燃的《大圣歌》是孙悟空跳出八卦炉时的插曲,“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哈哈哈大圣齐天”、“掣出如意金箍棒,打他个地覆天也翻”,多么的畅快淋漓;《五百年桑天沧海》是孙悟空受困五行山下的插曲,“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无尽的折磨下仍不屈斗志;《吹不散这点点愁》是唐僧赶走孙悟空时的插曲,“啊,山幽幽,水悠悠,就这样一去不回头”,无比的伤感;《晴空月儿明》是师徒扫塔时的插曲,“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响声声”、“月色昏暗灯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空灵寂寥。。。。。其他似《女儿情》、《敢问路在何方》等更是广为传唱,备受喜爱。

而更让观众在欣赏中极为享受的就是那无唱词的伴奏音乐——BGM,不同的场景紧随着剧情不断变换,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扣人心弦,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感官享受。

《欢聚花果山》、《快乐花果山》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花果山的逍遥自在;《上任弼马温》俏皮、轻快,其变调更是有《猪八戒背媳妇》等,容易引起极度舒适;《玄奘初长成》似是娓娓道来,伴随着小唐僧从木盆漂下知道长大成人的画面,琵琶和电子乐的配合无比悠远流长。其他配乐不胜枚举,皆是让人喜爱不已的BGM。

反观现在的影视剧作品,连主题曲和片尾曲都鲜有拿的出手的,遑论这音乐集规模的巨作。

3、九九八十一难

佛家言说,九九归真,九九八十一难恰是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定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才得圆满,师徒四人方能修成正果。

而86版西游记剧组的历程之艰辛,何止于八十一难。该剧从1982年开始筹备,历经6年坎坷,辗转国内十九个省份,为了拍摄天竺景象还远赴泰国取景。正因为四处取景拍摄,在当时被一些人评论为借机四处旅游,完全无视剧组的巨大困难和成就。

西游记剧组当时经费奇缺,甚至只有一个摄像师和一台摄像机,原本三十集的篇幅被压缩到25集,就这样还得四处找经费。

剧组拍摄到第14集《大战红孩儿》时遭遇巨大的资金困难,一度被要求拍个结尾完事,但导演杨洁坚持要拍完,经过多次谈判后得到了自己找资金拍摄的许可。最后,蜈蚣精的扮演者李鸿昌找到铁道部第11工程局注入300万,才使得这部经典剧集得以拍完25集。

然而他们还是克服了艰难险阻,缔造了一代经典,这是86版西游记最成功也最感人的地方,他们用拍摄西游记的过程,阐释了86版西游记的主旨——“九九归真,不折不挠”。

这部鸿篇巨制的音乐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部分的《取经归来》,从师徒四人听到大唐钟声开始,闪回西行途中的各种磨难,这也是剧组拍摄中最为艰辛的一些镜头,让人回味无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