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刘伯温真相(刘伯温神机妙算)
朱元璋灭刘伯温真相(刘伯温神机妙算)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烧坏的军旗、燃烧的船舱、匆忙救险的工兵、带火逃窜的伤员……此时的汉军士兵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快点醒来吧!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不久,常遇春带着船队杀了过来,这些最强悍的士兵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砍掉敌人的头颅。霎时间,整个湖面笼罩着令人窒息的红色,令弱者恐惧,让强者兴奋,场面何堪一个惨字。突然间,一百多个士兵从一只船舱底层钻了出来,扔出大铁钩紧紧钩住汉军大船。然后,将成捆点燃的浸过油的芦苇扔向大船。此时,那些稻草人也被点着了,七团熊熊火焰借助风威,很快烧到了汉军大船,毕竟陈友谅的战船是木船……吃了大亏的陈友谅想到一个奇招,他决定把自己的大型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像不像赤壁之战的曹操,此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在张士诚手下当谋士。曹操的士兵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相连情有可原;可陈友谅的士兵都习惯水战,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吧?他的理由是:大船联结在一起,就等于在
方案得当,首战告捷1363年七月,李善长留守应天,朱元璋亲率十万精兵和全部重要将领西进。七月十七日,船队驶入了鄱阳湖。几天后,人类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一场水战便打响了。
陈友谅的船中有很多巨型战舰,每船可容纳几百人,专职的船员就有几十个,士兵需要骑马巡逻。而朱元璋这边,主力舰还是曾缴获陈友谅的战船,剩下很多是渔船改装的。这种实力差距,引起了朱家军阵营内的一片担忧,很多人觉得这仗没法打。此时,徐达站了出来 主动要求出任先锋。
七月二十一日,天气晴朗。当汉军军官们还在撇嘴时,这些不起眼的小战船却冲到了面前。徐达下令将几百条小船分成了十一队,每队围住一条汉军大船。先是利用他们手持火铳和神机弩,对着大船一阵猛轰;然后跳上大船贴身肉搏。此时陈友谅大船上的重炮完全发挥不出作用。汉军渐渐招架不住,纷纷跳水突围。徐达没有追击,指挥着刚刚缴获的巨舰,借着风势开始撤离。不久,汉军的追兵就赶了上来。此时,早已等候多时的俞通海船队一字排开,用火炮向汉军猛轰。处在逆风方向的汉军,火力被完全压制,十几艘大船被打沉,朱家军首战告捷。胜利的背后是精妙的作战方案,很多细节的设计要归功于刘伯温。
然而,张定边也不是吃素的,他擅自带着几条战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入朱元璋的船队。几十条船去拦截,都被火器打得七零八落。不久,他发现了朱元璋的坐船,立即全速下令追击,可惜张定边高兴得太早了。被及时赶到的常遇春一箭射中要害后,仓促逃离。随后,徐达被调回应天,以防张士诚。
自作聪明,铁索连船吃了大亏的陈友谅想到一个奇招,他决定把自己的大型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像不像赤壁之战的曹操,此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在张士诚手下当谋士。曹操的士兵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相连情有可原;可陈友谅的士兵都习惯水战,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吧?他的理由是:大船联结在一起,就等于在水面上建立起了一座能够移动的巨大堡垒,让朱军的小破船根本无法攻击。
第二天的战场上,这种战术将大船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战斗中占尽了便宜。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朱军的小战船就如同玩具一般,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小船毫无还手之力。此战,朱军损失惨重,消极与恐惧的情绪瞬间遍布军营。为此,朱元璋与刘伯温经细致的探讨后,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后的几天里朱军均避战不出,七月二十三日午后,天空突然变阴,吹起了猛烈的东北风,巨大的水浪拍打着甲板,士兵们被风吹得睁不开眼。水面上突然出现了七艘战船,顺着风势,快速向陈军大营驶来。风实在太大,汉军不敢发炮,怕误炸了自己人。当朱军战船驶进汉军水寨时,连绵的箭雨不断不停的射向船上的士兵,浑身插满箭羽的士兵却直立不倒,冲锋没有停止,继续向前。当这七艘战船冲到了汉军面前时,才看清楚,原来都是披着铠甲的稻草人。
突然间,一百多个士兵从一只船舱底层钻了出来,扔出大铁钩紧紧钩住汉军大船。然后,将成捆点燃的浸过油的芦苇扔向大船。此时,那些稻草人也被点着了,七团熊熊火焰借助风威,很快烧到了汉军大船,毕竟陈友谅的战船是木船……
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烧坏的军旗、燃烧的船舱、匆忙救险的工兵、带火逃窜的伤员……此时的汉军士兵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快点醒来吧!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不久,常遇春带着船队杀了过来,这些最强悍的士兵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砍掉敌人的头颅。霎时间,整个湖面笼罩着令人窒息的红色,令弱者恐惧,让强者兴奋,场面何堪一个惨字。
一天之内,船队损失近半;六万多人葬身火海,数万士兵被杀死;两个亲弟弟友仁与友贵、大将陈普略相继战死,使得陈友谅心中的仇恨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最先提出火攻的是郭兴,朱元璋同意后,令刘伯温做了系列筹划。计划的核心是要有东北风,陈友谅的康郎山基地位于西南方,如果没有大东北风,半路上就被打沉了,火也不可能大面积着起来。刘伯温写好军令状,仅提出两个要求:一、七条战船,上面立满草人;二、建立一个祭台,他要在上面作法。这一年,朱元璋三十六岁,刘基五十三岁,身体欠佳。这一次他要从幕后策划转移到台上表演了。
第二天,天空晴朗,几乎没有一丝风的迹象。刘伯温身着道袍,神情严峻,披散着头发,手提桃木剑,大步走向祭台,开始“作法”。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呼风唤雨的本事,不过可以预测天气,但并非百分之百准确。朱元璋希望他表演给士兵看,让这些没有文化的士兵,觉得刘伯温先生懂法术,可以左右自然,有稳定军心的作用。看到这里,眼熟吧?难道他是跟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学的?
穷途末路,命丧鄱阳陈友谅这边损失惨重,但是战斗力尚在。七月二十四日,陈友谅率军击中朱元璋的指挥舰,以为敌军主帅身亡,便深入朱军阵营,岂知早已被刘伯温救走。廖永忠和张兴祖率领六艘大船迎战,船上的火炮弓弩齐发,汉军战舰被击沉了好几艘,气势上已经完全处于下风,很快便纷纷转头逃走,安然无恙的朱元璋命令全线追击,陈友谅只能再次狼狈败退。
屡战屡败的陈友谅,带着残余的战船退守到渚矶,希望能等待机会反扑。刘伯温建议将主力舰队暗暗移到湖口,截断陈友谅退回长江的路线,并设置了火筏长阵,严防陈友谅强行突围。
此时,粮草已经损失了大半,安排上岸劫粮的小队都被守军杀退。刘伯温修书一封送到汉军营中,信中对陈友谅不敢出战的行为狠狠挖苦了一番,说他是个缩头乌龟。陈友谅被激怒,传令把朱军的战俘全杀掉。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却反其道而行,释放了全部汉军战俘。这些战俘无不感恩戴德,到处传播朱元璋的佳话。结果,朱军更坚定了拼死一战的决心,反正被俘了就是死;而汉军士兵有了侥幸存活的心理,不在死拼,战斗力大大下降。陈友谅渐渐的众叛亲离,刘伯温趁热打铁,又修书一封,称陈友谅心胸狭窄,穷途末路。果然陈友谅更加愤怒了,但是也得承认自己在鄱阳湖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打算退回武昌。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决定从湖口突围,命令前部冒死开路。朱元璋命令常遇春带领全部能够集结的船只,从后面紧紧追赶。他告诉士兵们,刘伯温先生已经算过了,今天金木相犯,必然取得大胜,顿时军心大振。从早晨打到黄昏,陈友谅眼见无法突围,朱军的喊杀声听得越来越清楚,他心急如焚。可惜没多久便被一支冷箭从眼睛射入,直穿头颅。一代枭雄就此终结,时年四十四岁。群龙无首的汉军完全丧失了斗志,几乎是全军覆没。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胜利而告终,陈友谅输掉了六十万军队及自己的性命。次年二月,张定边和陈理开武昌城投降,大汉政权宣告终结。
军事天才,治国能臣鄱阳湖大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几百年中国的政治格局,这是元末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事实上,参战双方起初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从牌面上看陈友谅胜算要大些。刘伯温全程参与了这场战役,他平生所学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对于战役的贡献不能被忽视。
第一,刘伯温巧妙大胆的利用了鄱阳湖的气象规律,并通过呼风唤雨的法术表演,大大鼓舞了朱军士气,坚定了必将取得胜利的决心。
第二,制定了环环相扣的进攻方略,步步紧逼,让敌人疲于应付,自乱阵脚。先是用七艘草船实行自杀式火攻,随后又集中精兵趁乱发起猛攻,重创敌军,由此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发生了扭转,后面的仗便越来越好打了。
第三、刘伯温神机妙算,预判到了朱元璋的危险,及时采取措施,救了主子一命。后世有说,刘基是看“难星过”的结果,似乎有点迷信的成分,不论如何这是一个饱学之士在危急情况下做出的合理判断。否则,朱元璋必死无疑,大明王朝就不会有了。
最后,刘伯温建议湖口设伏,并设碍阻止陈友谅陆路逃跑;同时利用书信扰乱其心智,直至引诱其从湖口突围,将其逼上绝路。刘伯温的军事才华,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刘伯温不仅是鄱阳湖大战的功臣,其实他更可以称得上是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他提出的《实务十八策》正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行动纲领,在后面的国号选定、律例颁布、都城建设、皇宫及皇陵选址、科举制和军户制的实施等都有他的巨大贡献。人们都知道诸葛亮的神奇,却不知这个呼风唤雨的神仙原型其实是刘伯温,至少赤壁之战的情节是属于他的血战鄱阳湖的再现,那时的罗贯中还没有开始编写《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