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抗清名将排名史可法(人物史可法宁死不降)
南明抗清名将排名史可法(人物史可法宁死不降)后来,左光斗被阉党下狱、史可法冒险探监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未必会注意文中史可法"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的形象,并从中体会他贫苦的身世。这形象,只能属于一个穷苦的青年。换做公子哥儿,纵便心怀感恩,也没法拿出同样的行动。古寺邂逅之于史可法,不止于得遇恩师,还是摆脱贫困的开端——左光斗将他搬到府中居住,供他的饮食,给他安心读书的条件。左光斗时常以忠孝仁义之理来告诫史可法,每当左光斗谈及国家大事之时,心情便会十分地沉重,眼睛愤恨的会流出血来。难怪史可法心中,对左光斗情如父子。史可法从小便被周围的人冠以"神童"之称,他学习十分刻苦,曾自题一联于书房:古砚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插新花。这里的不容留宿墨即是指日事日毕,也暗示着他学习的刻苦用功。他从小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史可法的发迹离不开他的恩师左光斗的提拔与栽培。在风雪交加的某一天夜晚,天气异常地寒冷,当时年轻的史可法
作者:杨正
南明监国遍地走,皇帝多如牛,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唐王、福王、鲁王、桂王等,却一定听说过史可法。
殉社稷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这是扬州史可法祠墓的一幅挽联。面对着山河破碎,社稷异姓之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担负起抗争的神圣使命,最终慷慨就义。但史可法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那我们该如何来看带他呢?
史可法出生于河南开封,据《明史》记载,其母亲在怀孕时梦见文天祥走进屋里,故在他出生之后将其取名为史可法。他的祖父曾做过知州,对国家朝廷也是忧心不已。由于明神宗朱翊钧荒淫无道,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并且还宠信宦官,使朝廷一度混乱颠倒。他的祖父便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长大后能好好地报效国家。
史可法从小便被周围的人冠以"神童"之称,他学习十分刻苦,曾自题一联于书房:古砚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插新花。这里的不容留宿墨即是指日事日毕,也暗示着他学习的刻苦用功。他从小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
史可法的发迹离不开他的恩师左光斗的提拔与栽培。在风雪交加的某一天夜晚,天气异常地寒冷,当时年轻的史可法正由于攻读诗书过度而伏案暂睡,这时在朝廷当中任北直隶提学的左光斗带领着随从正在微服巡察。
他看到了这一情景,于是走过去看了一下,见到史可法所伏的案上有一篇刚刚写成的文章,在他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不由得点头,默默地称赞。左光斗又随即解下自己的貂皮锦袍盖到了史可法的身上,他问了问寺里面的和尚,在了解到史可法的姓名后便掩上门而离开了。
古寺邂逅之于史可法,不止于得遇恩师,还是摆脱贫困的开端——左光斗将他搬到府中居住,供他的饮食,给他安心读书的条件。左光斗时常以忠孝仁义之理来告诫史可法,每当左光斗谈及国家大事之时,心情便会十分地沉重,眼睛愤恨的会流出血来。难怪史可法心中,对左光斗情如父子。
后来,左光斗被阉党下狱、史可法冒险探监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未必会注意文中史可法"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的形象,并从中体会他贫苦的身世。这形象,只能属于一个穷苦的青年。换做公子哥儿,纵便心怀感恩,也没法拿出同样的行动。
在府试之时,虽然史可法身材短小,皮肤黝黑,但左光斗仍然很赏识他,将他提为了应天府试头一名。并且左光斗还连忙带他去参见自己的夫人,并说自己的孩子都不如他。
史可法深受左公的影响,以致后来他每当提到自己的老师之时都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公的爱国精神鼓舞着史可法,直至后来他为明王朝捐躯而死。
崇祯八年,陕北农民暴动,起义队伍渡过黄河,与河南的农民起义军汇合一处,声势非常浩大,准备径直南下,捣奔明王朝的发祥之处,凤阳岌岌可危,朝廷恐于震慑,竟无人敢领兵前去设防堵截。而正在这国家患难之时,史可法毅然选择了主动请缨,前去安徽设防。
史可法在阻截农民军之时,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几个月都是寝不解衣,叫下属进去休息而自己则与剩余士兵蹲在地上,以背相倚,小睡片刻。天寒地冻,经过一夜的铠甲上沾满了霜,抖一抖便听见冻结的严霜哗哗作响。士兵们不吃饱他决不先吃,士兵们穿不暖,他也从不先加衣御寒,身体力行,爱兵如子。
有些人认为史可法没有投降使扬州城三十万百姓遭屠杀,有些人认为史可法根本不具备军事领导能力,还有人说史可法懦弱无能斗不过马士英,更有些人直接将史可法打入奸臣行列。
这是真正从底层走来的"宰相"。俭苦自持,是他身上最大的特征,乃至是岐嶷于时代的标志。多年军旅生涯中,凭借这品质,他做了别人无法做到或不屑于做的事。《明史》说他"与下均劳苦",吃的苦和部下一样多,"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士兵吃饱前他不动箸,部队冬装没发下来他不先换冬衣。又说:可法为督师,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冬不裘,寝不解衣。放眼明末,无论正邪,都找不出第二个这号人物。所以,把史可法看成英雄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他的平凡或朴素。
一六四四,一路死尸,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弘光元年四月,清军已达淮河,每日以拔寨进军五十里地压境,史可法则在这个危急之时选择前去据守扬州。部下都劝他弃城而逃,但他却仍然很镇静地写下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字句。在就义之时他仍想着扬州的百万生灵,他请求豫王多铎: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你,当示以宽,万不可杀,说罢便慨慷就义于南城楼上。在他就义后,仍有陪殉之人达二百多人。
史可法督师江北以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不少工作,其主要活动在于调解江北四镇的矛盾,并且沿黄淮一带粗略形成了一个防御体系。但是,由于明季的局面实在太坏,人心已散殆尽,史可法的活动最终无法挽救弘光小朝廷的灭亡。
从深层次来看,明廷长期以来实行的文官统辖武将的制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弊病,到了弘光朝,上下已经完全失去基本信任,在清廷"为尔报君父之仇"和舆论攻势和高官厚禄的舆论攻势下,封疆大帅、督师大吏倒戈投降的如过江之鲫,在此条件下,苛责史可法是不公允的。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忠也。为其信仰民族而死,幸也。宁舍生而求一死,勇也。史公一生忠烈,高风亮节,已然承接其恩师左公之风范,我辈等后世之人当效之以楷模,时刻将爱国铭记于心。
人们一般只着到"大人物"彪炳青史,事迹传广流远,虽死犹生。实则这仅为一面,而在另一面,名声愈显赫、地位愈重要,面目可能愈搞不清——因为"说法"太多。读史可法,始终有此感觉。我们好像不难在主干大节上把握他,但一到细节处,却每每雾失楼台。
2019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