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那是一只从书里蹦出来的雪人(读完它心中似有一团怒火)

那是一只从书里蹦出来的雪人(读完它心中似有一团怒火)《药》这本小说的开篇就是华小栓的爹拿着钱给小栓买“药”的过程。麻木,是当时社会的常态!读完这三本小说,你是想在麻木中昏睡,还是想醒来纵情呐喊?今天我继续为大家分享《呐喊》书中的《药》、《一件小事》和《阿Q正传》。你可以了解,为什么人们把“人血馒头”看作可以救命的神药?一名普通的车夫为什么让鲁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阿Q的精神胜利法向我们生活折射出什么?——01——

文/江竹

鲁迅曾说:“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便是鲁迅真正痛苦的根由和他写《呐喊》的动机。

亲爱的朋友们,昨天我为大家分享了鲁迅《呐喊》书籍中的《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讲述了鲁迅为什么背井离乡出外求学?通过一个狂人自述,我们懂得为什么流言蜚语也可以吃掉人,以及封建社会的“看客”为什么如此麻不不仁?

鲁迅先生用笔杆子打破传统封建文化,在改革和前行中如尖刀一样刺向病态中国的心脏。

读完这三本小说,你是想在麻木中昏睡,还是想醒来纵情呐喊?

今天我继续为大家分享《呐喊》书中的《药》、《一件小事》和《阿Q正传》。你可以了解,为什么人们把“人血馒头”看作可以救命的神药?一名普通的车夫为什么让鲁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阿Q的精神胜利法向我们生活折射出什么?

那是一只从书里蹦出来的雪人(读完它心中似有一团怒火)(1)

——01——

麻木,是当时社会的常态!

《药》这本小说的开篇就是华小栓的爹拿着钱给小栓买“药”的过程。

这“药”,鲜红的,还滴着血的人血馒头,在他们夫妇看来,却是全家人的希望,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而小栓也将这个药当做重生的仙丹,一股脑儿吃下去。

书中小栓的三段咳嗽描写,说明这个人血馒头不是治病的药,小栓吃了之后,咳嗽不仅没有缓解,反而病情愈发严重。

在整部小说中,小栓并没有一句台词,他的咳嗽一次比一次严重,说明这个“良药”并没有治愈痨病的可能,相反小栓因此而丧命。

天下竟有这么愚昧麻木的父母吗?

宁可相信这种人血馒头能治病,也不去带孩子看医生。

更让我细思极恐的是,他们拿的人血馒头是革命者夏瑜流淌的鲜血。

他们不关心自己同胞为谁牺牲,也不在乎夏瑜所追求的信仰,而是将自己同胞的血作成治病的药引子,这不就是《狂人日记》中所讲的人吃人吗?

“人血馒头”如同国民劣根性的照妖镜!

鲁迅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所痛恨的,是吃药的人们自欺、盲从、虚荣,他们并不真切的关心自己病在何处,也不去思考病症的真正根源。吃药救不了他们所罹患的恶疾,却能加深他们的愚昧与封闭。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书中,开创魏晋玄学先河、喜欢空谈的何晏因身体不好而吃毒药五石散,由于吃过五石散后需要走路发挥药性,名曰“行散”。

魏晋时期中无数文人墨客因从众吃了五石散,看似引领起魏晋风度,实则不过是因为毒药导致身体感到异样,不得不穿宽大的衣服。

后世称魏晋时期人们的飘逸,实则是他们身体痛苦不堪。

作者鲁迅与医药一直有着极深的渊源。

他的《自序》中讲到,父亲至死都不知道,世间除了中医还有西医,他从未质疑过“名医”的药方。

即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父亲也只是因为灵丹太贵买不起而摇头。

在鲁迅的童年记忆中,一家人都是靠着舆论和愚昧治病办事,所求的只不过是一句孝顺的美名。

青年时,鲁迅得到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学的便是医科,他希望借此挽救彼时正处于颓败与困境中的中国。

可是,药自古救不了一个国家。能救中国的,从来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铸就了中国人的自信力,撑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安宁与和平。

那是一只从书里蹦出来的雪人(读完它心中似有一团怒火)(2)

——02——

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读完鲁迅的《一件小事》,会想起那个已经困扰了我们十多年的扶与不扶的社会问题?

《论语.为政》说道:见义不为,无勇也。

百年之前,鲁迅先生也曾碰到过“摔倒扶不扶”的事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或许能给迷茫的我们一点明示。

民国六年,一个刮着北风的冬天清晨,鲁迅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单位。

快到单位门口,一位妇人在车前跌倒。

鲁迅料定这名妇人是“碰瓷”,提示车夫不用管赶快离开,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车夫主动上前搀扶这名老妇人,并将她送到附近的巡警分驻所。

对于车夫的行为,让鲁迅感觉到他不再属于自己所看不起的那类麻木的国民,也惊醒了沉入迷茫的鲁迅自身,因此,鲁迅从中见到了车夫的“大”,也见到自身的“小”来。

这位车夫只是无数普通平凡人中的一员,在极其恶劣的天气里,一大早出门拉车讨生活。

面临扶不扶的问题时,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用他那布满灰尘的肩膀和心底的勇敢善良,承担起了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

这篇小说篇幅短小精悍,语气轻描淡写,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内心和思想进行了自剖。

当今社会,我们也常常遇到棘手的事时,选择不断的逃避和冷漠,无不揭示自己的行为上的浅薄和思想上的矛盾。

2006年11月20日,发生了那件引发舆论爆炸的“南宁彭宇案”。老人徐寿兰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被撞倒摔成了骨折,老人指认撞人者是将她扶起来的26岁小伙子彭宇,彭宇则予以否认。

最后法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四万多元。

随后,“扶人被讹”、“老人碰瓷”成了经久不衰的社会新闻热点,人们对这件事情变得极其敏感和顾忌。

大家在扶人之前,会产生无数要自问的扎心问题:我有点忐忑,要不要扶?扶完我会不会被讹?

关于扶不扶的困扰,一百年前的鲁迅就做了解答。

车夫的行为带给我们梦醒之后继续前进的动力,是对陷入绝望麻木的我们一种重新唤醒。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的善意屡屡遭拒,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事情也听得多,碰得多,但我们仍然不应忘掉初心,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

正如曾子所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那是一只从书里蹦出来的雪人(读完它心中似有一团怒火)(3)

——03——

作家莫言曾公开表示: “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阿Q,是上个世纪诞生的一个卑微渺小的人物,但在中国却是一个巨大的名字,鲁迅先生用“荒诞”的语言写尽了阿Q荒诞的一生。

《阿Q正传》书中的阿Q,无名无姓无籍贯,是个来自社会底层彻头彻尾的人生输家。

有次阿Q喝酒时手舞足蹈对旁人说,和当地颇受人尊重的赵太爷原本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还比他的秀才儿子长三辈呢。

赵太爷得知后气愤扇了一个大耳光,阿Q并没有开口抗辩,只是用手摸了左颊。

还有,当接二连三的被地保训斥时,阿Q不但不生气,反而谢地保酒钱。

当阿Q被最厌恶的钱老太爷的儿子棍棒招呼时,更是“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这就是阿Q自我安慰逐步形成特有的“精神胜利法”,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每一次现实中的挫败,都要用加倍的精神胜利弥补。

失败就失败,为何阿Q不承认和面对呢?

因为他在幻想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欺自慰。

他因好吃懒做的脾性,丧失了改变现实的动力,他的精神胜利带有三分自傲,三分怨念,加上四分麻木不仁。

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盲目学着阿Q精神胜利法?

被领导骂了,表面微笑却在心中狠怼对方;工作不思进取,还总是怨天尤人。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突围》中,京州中福高层皮丹在工作岗位就是混日子,靠着母亲是全国劳模的头衔,工作懒散,收受贿赂,“对付”公司的决策,倒是很有一套。经常被债主追在屁股后,还可以高枕无忧。

虽然母亲和齐本安多次严厉批评皮丹,可他从不深刻反醒,而是抱怨没有给他更多机会施展。

这就是典型的用精神胜利法,将失败归因于外界,而放弃自觉自省,习惯性躺平。

久而久之,精神胜利成为了逃避失败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生活很难,心情焦虑,压力越来越大,身处其中的我们,唯有敢于正视现实,直面自我,才能抵御失败的侵袭。

这样的勇气和乐观,才是真正的精神胜利,也会带来现实胜利。

别看阿Q做事失败,做人懦弱,但他却会欺负比他更弱的人。

见小尼姑避而不理,就上去摸人家刚剃过的头,还用力拧着小尼姑的脸,嘴里说着不分荤素的话。

在小尼姑的落荒而逃和众人的哄堂大笑中,阿Q刚刚被踩在脚下的自尊和自负,似乎得到了满足和膨胀。

像极了许多人在事业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时,却对同类或弱者不屑一顾,摆谱找茬,把自己的痛苦施加在别人身上,沉溺于欺下的快感,来掩饰自身的软弱。

在堕落中丧失了基本的人性,这是弱者真正的悲哀。

罗曼•罗兰说:“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人之所以还看不远,是因为你站的不够高。真正的强者快感,从不来自于媚上或者欺下,而是着眼于怎么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超越中获得满足感。

阿Q,就像一面多棱镜,让我们看清自我,提醒着我们不要落入自欺欺人的俗套,而是时刻保持乐观上进,保持奋进自省,保持善良谦虚。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鲁迅先生期盼的那样,“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那是一只从书里蹦出来的雪人(读完它心中似有一团怒火)(4)

——04——

现代作家叶圣陶坦言:“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将《呐喊》这本书的六篇经典文章向你们全部分享完毕。

读完《呐喊》,你是否会发现,每一个故事中都会有自己的影子。

你也许是看客,也许是伙计,也许是连台词都没有的路人甲,但是无论是谁,都会让你看穿那个社会的同时,也会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那样令人讨厌的行为和思想。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间断学习鲁迅,继续跟随鲁迅,从先生的文章得到一些受益一生的道理。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猜您喜欢: